當徒步成為探索城市的新視角
怎么說呢,如果你以為徒步只是中老年人的專屬運動,那或許該刷新認知了。2025年湖南春季百公里的現(xiàn)場,近萬名年輕人冒雨穿越長沙、湘潭、株洲三城,用腳步丈量湘江沿岸的風景線。這場活動的完賽率超過90%,不僅刷新了省內(nèi)徒步賽事紀錄,更讓人看到“暴走式旅行”在年輕群體中的獨特魅力。
一位來自湖南中醫(yī)藥高等??茖W校的學生方柏涵,全程舉著手機記錄江岸風光。他形容這場徒步像“拆盲盒”——轉角可能遇見古色古香的萬樓,也可能邂逅雨幕中若隱若現(xiàn)的湘江大橋。你懂的,這種“不確定的驚喜”,恰恰是深度探索城市的樂趣所在。

一條江串聯(lián)三城,重新定義城市邊界
從長沙洋湖國家濕地公園的白鷺廣場出發(fā),沿湘江向南延伸的徒步路線,堪稱一條自然與人文交織的黃金走廊。第一天半百終點設在湘潭萬樓景區(qū),這座始建于明代的樓閣,在雨中更顯滄桑質(zhì)感。湖南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的王祥瑩和同伴特意放慢腳步,只為捕捉雨水拍打江面時泛起的漣漪?!白咛炀拖襦駠魍虠?,反而錯過細節(jié)里的詩意?!彼χ窒淼?。

對了,突然想起有位本地攝影師說過:湘江的脾氣全看天氣。晴天時碧波如鏡,倒映著兩岸高樓;雨天則像被潑了水墨,連遠處的株洲體育中心都成了朦朧剪影。這場毅行恰好趕上雨季,反倒讓參與者見識到“煙雨瀟湘”的經(jīng)典意境。
從暴走到漫游:一場關于速度的哲學思考
說來有趣,同樣是百公里挑戰(zhàn),有人追求速度與激情,有人偏愛慢節(jié)奏的沉浸式體驗?;顒拥诙鞆南嫣度窠∩矸罩行某霭l(fā)時,筆者遇到幾位邊走邊拍vlog的大學生。他們戲稱這是“最耗體力的citywalk”——既要保持日均50公里的行軍速度,又要騰出精力記錄沿途的市井煙火。
在株洲段湘江風光帶,一位穿著漢服的女孩格外引人注目。她坦言這是第三次參加百公里,每次都會嘗試不同裝扮:“去年扮成背包客,今年想用漢服和古橋同框?!边@種將文化表達融入徒步的創(chuàng)意,讓傳統(tǒng)運動煥發(fā)出新鮮活力。你懂的,年輕一代早就不滿足于“埋頭苦走”,他們要的是有故事感的旅程。
藏在補給站里的湖湘密碼
要說這場徒步最讓人驚喜的細節(jié),非沿途的“文化彩蛋”莫屬。在湘潭休整點,省民宗委設置的學法答題攤位上,大學生們爭相參與民族政策問答。一位戴著苗銀頭飾的志愿者告訴我,這些問題設計得“很接湖南地氣”,比如“如何辨別合法宗教場所”“土家族擺手舞的起源”等。這種邊走邊學的模式,讓體能挑戰(zhàn)多了層社會教育的深意。

路過長沙段某處補給站時,筆者還發(fā)現(xiàn)工作人員在分發(fā)手工擂茶。這種用茶葉、芝麻、花生捶打而成的飲品,喝一口就能嘗出湖湘人的熱情直爽。對了,突然想起去年在郴州徒步時也喝過類似飲品,看來“以食會友”真是湖南戶外活動的保留節(jié)目。
當基礎設施成為風景本身
長株潭三城的濱江步道系統(tǒng),在這場百公里活動中意外“出圈”。長沙段的智能化指示牌,能實時顯示下一補給站距離;湘潭段的親水平臺直接延伸到江面,行走時仿佛踏浪而行;株洲段的彩虹跑道則被雨水沖刷得格外鮮艷。有位建筑系學生邊走邊感慨:“這些設計單獨看只是市政工程,串聯(lián)起來竟成了絕佳徒步路線?!?/p>
說到基礎設施,不得不提株洲體育中心的巨型穹頂。當毅行者們拖著疲憊身軀抵達終點時,這座形似太空艙的建筑在雨中泛著銀光,仿佛在說:“恭喜通關!”有參與者打趣道,這場景讓人聯(lián)想到游戲里的終極BOSS戰(zhàn),只不過戰(zhàn)勝的是自己的體能極限。 (m.xgnio.com)
暴雨中的溫情敘事:那些不期而遇的感動
活動第二天的暴雨,意外成為檢驗人性的試金石。在湘潭某處陡坡,筆者目睹數(shù)十人自發(fā)組成“人鏈”,幫助背包過重的女生安全下行。更讓人動容的是,幾位長沙本地的餐飲店主開著私家車沿途免費派發(fā)熱姜茶。其中一位店主操著塑普笑道:“看到這些細伢子就像看到自家崽,淋雨會感冒嘞!” (m.lookxiu.com)
有位帶著女兒參賽的父親,在株洲段把雨衣讓給了素不相識的大學生。當被問及原因時,他指了指胸前貼著的活動LOGO:“百公里的‘百’字,在湖南話里和‘伯’同音,我這當伯伯的不能白占稱呼嘛!”這種帶著湖湘特色的幽默與溫情,或許正是大型戶外活動最珍貴的附加值。
從徒步到產(chǎn)業(yè):體育旅游的新可能
話說回來,這場百公里帶來的不僅是運動熱潮?;顒悠陂g,湘潭萬樓景區(qū)周邊的民宿全部爆滿,株洲體育中心附近的餐飲店營業(yè)額翻了三倍。更值得關注的是,沿途多個鄉(xiāng)鎮(zhèn)借機推廣農(nóng)副產(chǎn)品,比如寧鄉(xiāng)的刀豆干、湘潭的燈芯糕,都被包裝成“徒步能量包”熱銷。
筆者在終點遇到幾位外地游客,他們原本只是來湖南旅游,偶然看到活動報道后決定“跟著大部隊走”。其中來自廣東的陳先生坦言:“這種深度游比打卡景點有意思多了,既能健身又能了解當?shù)匚幕??!被蛟S在不遠的未來,“跟著賽事去旅行”會成為文旅市場的新風向。
寫在最后:關于城市與人的永恒對話
三天兩夜的徒步,終究會畫上句號。但湘江兩岸的風景,長株潭三城的肌理,以及與萬千同行者共度的風雨時光,早已刻進參與者的記憶硬盤。當我們在城市中習慣了地鐵的精準報站、外賣的即時送達,或許正需要這樣一場“低科技”的暴走,重新建立與土地的真實聯(lián)結。
有位連續(xù)五年參賽的“老毅行”說得妙:“每次走完百公里,看城市的眼神都會變溫柔。”這種微妙的心態(tài)轉變,或許就是徒步旅行最神奇的饋贈——它讓我們在機械重復的日常之外,發(fā)現(xiàn)了城市深藏的浪漫與可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