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個人醒悟的根源,就是自己領教。

《莊子·外篇》里有這樣一則寓言:

一只海鳥落到了魯國的郊外,魯王就把海鳥接到了宗廟里,給它奉上了美酒。

為了讓它高興,魯王請人演奏古琴,還讓頂級的國宴大師來做美食。

結果海鳥看得頭暈目眩,心情悲傷,一杯酒都不敢喝,一塊肉也不敢吃,三天后就死了。

魯王看似對海鳥畢恭畢敬,實際上是希望它能聽從自己。

生活中,也不乏有人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來指點你的人生。

心理學上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情感勒索”。

佛說:因果不可改,智慧不可賜,真法不可說,無緣不能渡。

每個人的心頭都有自己的一盞燈火,發(fā)自己的光就好,無需強行為別人點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別用你的嘴,指點別人的人生

孟子言:人之患,在好為人師。

所謂好為人師,就是倚仗著自己的人生閱歷,用“過來人”的身份去教育別人。

曾國藩在京城為官時,喜歡寫信教導在家鄉(xiāng)讀書的弟弟們。

在信里他以兄長自居,動不動就厲聲喝斥,甚至還讓弟弟們抄寫他的教誨。

后來,弟弟們實在無法忍受,一起寫信到京城,聲討曾國藩總是空口指責,卻沒有解決問題。

收到信的曾國藩悔恨不已,才發(fā)覺自己的毛病竟然影響到了兄弟間的感情。

每個人的處境不同,立場不同,強行干涉別人的生活,并不會受人尊重,反倒是一種冒犯。

所謂的大道理,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沒有穿過別人的鞋子,就別輕易為他人指路,有些話,一旦說出口,就無法挽回了。

曾經(jīng)有個務農(nóng)的年輕人,想踏上文學之路。

就給作家陳忠實寄去了自己的文章,尋求他的建議。

陳忠實看完后,覺得文章平平無奇,但他依然給年輕人回信“你的文章不錯”,還鼓勵他堅持下去。

年輕人自以為受到了鼓舞,就放棄了農(nóng)耕,全心全意地投入了寫作。

結果一生都過得窮困潦倒,籍籍無名。

后來陳忠實聽說了此事,不禁扼腕長嘆,一次指點,就這樣毀了別人的一生。

佛說不能說,一說即錯。

人生不會有兩個相同的劇本,你信手拈來的,他人未必得心應手。

你一時指點,卻無法為他人的失敗買單。

作家金惟純曾說:“我為凡夫俗子,不敢奢求為人師表,只要戒掉好為人師,便已功德無量。”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在一切現(xiàn)實面前,任何建議、批評、指責,都是無知的表現(xiàn)。

閱歷深厚的人,越會明白自己的渺小,面對未知的世界,越會保持一顆敬畏之心。

偏頗的經(jīng)驗,有時并不能指導別人,允許別人做別人,才是最大的善良。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人人自有其路,誰都不是誰的救世主

孔子曾去勸解作惡多端的盜賊盜跖。

一見面,孔子就對他說道:“如果你走正道,能封侯,有封地,這也是祖上有光的事?!?/p>

盜跖卻憤怒地說道:“別拿功名利祿引誘我,也別用言語來勸解我,仁義、忠誠有用嗎?介子推忠于晉文公,晉文公反倒用火攻擊他,忠誠的人不少,但結局又如何呢?”

曾仕強教授曾說:

“任何事任何人都有其因果,其他人沒有必要去改變。”

不少人自以為是救世主,生怕別人繞了彎路,走了錯路,所以費盡了力氣,操碎了心。

可介入他人的因果,怎知你所指正的道路,不是把他人推向了深淵。

幾年前,華中師范大學教授戴建業(yè),曾以詼諧有趣的授課方式走紅網(wǎng)絡。

名聲大噪后,戴教授四處做演講,上節(jié)目,頻繁地活躍在大眾視野。

但隨之而來的,卻是外界嘈雜的聲音。

有人說,戴教授既然為人師表,就應當認真做學術研究。

也有人說,戴教授德高望重,要有文人風骨,不該沾染世俗。

善意也好,惡意也罷,沒有人知道戴教授的妻子身患癌癥,每月一盒藥的費用就高達五萬多。

真正擺在他面前的,就只有這一條路,他不得不去做演講,來留住妻子的命。

佛陀曾告誡弟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福德,無需他人的插手,一切皆是定數(shù)。

其實,人來到世上,都帶著自己的業(yè)力而來,該遭受的痛苦要去承受,該享受的幸福要去體味。

今日一分苦,來日一分甜,命運不同,僅此而已。

人人走好各自的路,自己修行自己,自己因果自己,就是世間最好的救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一個人醒悟的根源,是靠自己

佛說: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人在世上,沒有一句話能真正讓人大徹大悟,能點醒一個人的,只能是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

有個年輕人常年生活在窮鄉(xiāng)僻壤,父母卻總希望他到京城里大展宏圖。

年輕人寒窗苦讀多年,終于有了到京城參加科考的機會。

到了京城,他才發(fā)覺這里的一切截然不同。

過去,先生告訴他,只有步入仕途,才能大富大貴。

可京城里,務農(nóng)從商的百姓,家業(yè)興盛的也不在少數(shù)。

這時,他開始明白,他人的經(jīng)驗,也不一定都對。

后來,他如家人所愿金榜題名,但為官沒多久,年輕人就發(fā)覺自己并不能適應官場的生活。

他思來想去,覺得功名利祿不過如此,還是教書先生更適合自己。

于是,他辭去官職,在京城里開立了私塾,整整十年苦心育人,才小有威望。

那時,恰逢故人來京謀生,他正準備勸對方來自己的私塾做教書先生。

但突然間,他想到這些年來日夜艱辛,苦不堪言,又低頭說道:“還是選擇你想做的吧。”

他人的開導,是方向,也是迷霧,自己的經(jīng)歷,才是最好的答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南墻要撞,能大徹大悟的人,哪個不是粉身碎骨。

一個人醒悟的根源,就是自己領教。

正所謂:身不苦,則福祿不厚;心不苦,則智慧不開。

人世間的浮浮沉沉,就是最好的磨練。

說教千萬次,不及親歷一場,叫醒一個人,不如等他自然醒。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心理學大師榮格曾說:

你不要有試圖改變別人的念頭,你能做的就是像太陽一樣,只管發(fā)出你的光和你的熱。

每個人接受太陽的反應不一樣,有的人會覺得很溫暖,有的人會覺得刺眼,甚至有的人會選擇躲避。

人生在世,終究是一場自我的成全,沒有人能做別人的主。

點好自己的燈,就是在為眾生照亮前行的路。

往后,愿你心懷善意,嘴下留情,但行好事,勿渡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