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天主教皇方濟各去世后的第12天,全球天主教徒處于官方哀悼期,梵蒂岡即將于5月7日召開秘密會議選舉新任教皇。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在其社交平臺Truth Social及白宮官方賬號發(fā)布AI生成圖像,畫面中特朗普身著教皇白色法衣、頭戴尖頂主教帽,佩戴巨大十字架,單手指向前方,神情嚴肅。

此行為被視為對宗教神圣性的冒犯,因為在天主教傳統(tǒng)中,教皇被視為“基督在世代表”,象征意義極為敏感。

更夸張是還有幾張AI改造圖:一張是兩手“臭失”,一張是“雙眼變紅(寓意魔鬼)”,還有一張是一身泥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別人在悲痛,你在惡搞?特不靠譜了。
一時間批評聲浪四起,宗教界與政界同時表達了憤怒。
1. 紐約州天主教會議:作為紐約主教的官方代表,直接向特朗普喊話,稱照片既不聰明也不有趣,強調(diào)教皇選舉是“圣彼得繼任者的神圣儀式”,而非政治娛樂素材,凸顯宗教團體對世俗權力介入神圣領域的警惕。

2. 意大利左翼前總理馬泰奧·倫齊:在社交媒體上抨擊照片冒犯了信徒,侮辱了機構,表明右翼世界的領導人喜歡嘩眾取寵,并將批評延伸至特朗普的國內(nèi)政策,暗示其行為反映對嚴肅議題(如經(jīng)濟衰退)的漠視。

3. 梵蒂岡的沉默與信徒情緒:梵蒂岡發(fā)言人拒絕回應此事,但意大利主流媒體《共和報》將特朗普照片置于頭版,以“病態(tài)狂妄自大”為評,折射出歐洲輿論場對特朗普的負面觀感。

4. 美國國內(nèi)保守派分歧:部分共和黨人(如參議員林賽·格雷厄姆)支持特朗普的“幽默感”,但反對派組織“反特朗普共和黨人”指責其為“無神論罪犯”,認為特朗普的私人丑聞(如通奸、法律訴訟)與教皇的“圣潔形象”形成荒誕對比。

面對批評,白宮迅速反擊。
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聲稱特朗普“飛往意大利參加教皇葬禮,是天主教徒和宗教自由的堅定捍衛(wèi)者”,試圖將爭議重新定位為對宗教包容性的維護。
特朗普盟友辯護,極右翼活動人士杰克·波索比克稱“天主教徒也在拿選舉開玩笑”,參議員格雷厄姆以戲謔口吻呼吁“開放接受特朗普擔任教皇的可能性”。

特朗普的AI“教皇照”不是簡單一個玩笑,而是蓄意為之。意大利評論家馬爾科·貝爾波利蒂指出,此舉是對宗教象征體系的“褻瀆性挪用”,暴露特朗普“權力幻想”的膨脹。

在教徒眼里,教皇形象長期承載精神權威與道德合法性的雙重意義,
特朗普將其轉化為社交媒體時代的“流量符號”,實質是民粹主義對傳統(tǒng)權威的解構嘗試,象征權力的爭奪。

要知道,特朗普信奉的美國天主教內(nèi)部存在自由派(支持移民、社會正義)與保守派(強調(diào)教義純潔性)的分裂。
特朗普通過支持保守派樞機主教蒂莫西·多蘭,并調(diào)侃教皇職位,試圖鞏固福音派選民基本盤,可能影響10名美國樞機主教的投票傾向,盡管梵蒂岡強調(diào)秘密會議獨立性。
方濟各生前批評特朗普政府移民政策,新任教皇若偏向保守派,或導致美梵在社會議題上的分歧加劇。特朗普或許早就想要“玩笑”一下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此次事件并非首次AI圖像引發(fā)爭議。

2023年AI生成的“特朗普被捕”與“教皇穿巴黎世家”的假照片曾引發(fā)類似討論。輿論場就曾因兩張 AI 合成照片掀起軒然大波:

一張?zhí)摌嬃颂乩势沾髦咒D被執(zhí)法人員押解的場景,另一張則讓教皇方濟各身著奢侈品牌巴黎世家的時尚服飾,頭戴棉帽,身著羽絨服,在雪地中漫步。

這兩圖引發(fā)了病毒式傳播,迅速登上全球新聞頭條。據(jù)統(tǒng)計,“特朗普被捕” 圖片在發(fā)布 48 小時內(nèi),僅在 X(原 Twitter)平臺的瀏覽量就突破 2 億次,大量用戶將其誤認作真實新聞進行轉發(fā);“教皇時尚照” 更是被時尚媒體、娛樂賬號二次創(chuàng)作,衍生出一系列模仿與惡搞內(nèi)容,導致梵蒂岡不得不發(fā)表聲明澄清其虛假性。

鑒于主流人士正在加大這種事件發(fā)生概率,

這里不得不提及一個古老的來自于佛陀的警告:“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換言之,

當AI生成內(nèi)容與真實歷史交織時,公眾可能逐漸喪失對現(xiàn)實的判斷力,形成“集體幻覺”。

當前,主流圖像生成大模型,已能通過文字描述生成細節(jié)逼真、符合現(xiàn)實邏輯的畫面,甚至能模擬特定拍攝設備的成像風格與歷史照片的褪色質感。
這種 “以假亂真” 的能力,配合精心設計的傳播話術,極易讓公眾陷入認知陷阱。斯坦福大學傳播學院的研究顯示,在未經(jīng)提示的情況下,73% 的受訪者無法準確識別 AI 生成的政治圖像;當虛假圖像與熱點事件結合時,錯誤認知率更飆升至 89%。

更值得警惕的是,上述事件說明一個真相:

主流人士正在試圖通過AI 技術正在重塑信息傳播的底層邏輯。

由此不難聯(lián)想到未來出現(xiàn)的一個場景:
隨著AI技術門檻不斷降低,普通用戶通過簡單指令即可大量制作專業(yè)級假圖假文假視頻,進而形成 “全民造謠” 的事實。

這樣子一來,人們就面臨一個新的認知挑戰(zhàn):

既然全民造謠,那么,謠言就很難說是“謠言”。

什么是造謠?什么謠言?

什么是真相?什么是真實?

這些概念的定義可能都會在AI面前發(fā)生改變,

固有的認知、法律、規(guī)則……,或許都要發(fā)生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