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你:有良好的身體素質(zhì)、靈活、自信;身高不超過160cm;可以穿著高跟鞋并扮演權(quán)威、精英型角色?!?/p>
2月初,油罐藝術(shù)中心在社交網(wǎng)絡上發(fā)布了一則征集,這是為了安娜·烏登伯格在亞洲的首次個展“超級經(jīng)濟艙”作準備,面向全社會招募表演者。在見到這位備受關(guān)注的當代藝術(shù)家前,網(wǎng)上的報道說,她駐扎在柏林,穿著時尚,外表冷酷。搜索名字后出來很多照片,她的肖像照為數(shù)不多,幾乎都撇著嘴角,疏遠地看著鏡頭。
更多的照片是她獨具美學風格的作品:高高撅起臀部的女性雕塑,被家具質(zhì)感的裝置束縛的表演者,還有依附在行李箱上極度扭曲的身體。


上:Premium Economy
下:Precarious Patricia
臀部,幾乎成為這些作品的最高點,或者照片的中心,表演者和雕塑的臉龐或多或少被掩蓋。不斷地下拉頁面,更多撅起的身體、詭異的裝置以及烏登伯格冷漠的臉龐。一時不知道是觀看者在凝視這些極度性暗示的作品,還是這位瑞典裔的藝術(shù)家透過作品在審視作為觀看者的我們。
不適感,往往是烏登伯格的作品帶給觀眾的第一感受。她認為:“討論舒適感是有趣的,因為這關(guān)乎我們對社會契約的理解,以及什么是正常的,什么又不是” 。 她的作品表達她自身對“正常”的感知,并以一種夸張的方式挑戰(zhàn)觀眾的舒適區(qū)。
“超級經(jīng)濟艙” 延續(xù)了這樣的藝術(shù)理念,四件雕塑像是機場按摩椅,工業(yè)儀器或者宇宙飛船的結(jié)合,但其微妙的怪異又讓人警覺。女性表演者穿著職業(yè)套裝面無表情地將自己放入雕塑中,兩者相互激活。在看似日常的場景包圍下,極端的視覺呈現(xiàn)沖擊著觀看者的體驗,烏登伯格以此來探索社會中無形擬定的規(guī)則的邊界。
今春,上海油罐藝術(shù)中心從紐約Meredith Rosen畫廊, 德國曼海姆美術(shù)館中接棒,將這個廣受討論的展覽帶到中國。NOWNESS #私人觀點 系列全新短片《自由的尺度》與烏登伯格一同見證了“超級經(jīng)濟艙”從演員面試,排練到開幕的過程。

從地鐵站走出,步行大概十分鐘,經(jīng)過航空公司和購物商場,在科技巨頭阿里巴巴的園區(qū)對面,幾個巨大的廢棄航油罐頭零星地矗立在草坪上。油罐藝術(shù)中心的前身為中國最早的機場——上海龍華機場提供航油。烏登伯格覺得“超級經(jīng)濟艙”能在這里展出是幸運的,它就像是為這個飽含機場工業(yè)歷史的空間所做。
第一次見到烏登伯格是在一個工作日的下午,那時她穿著低調(diào)的深灰色寬松毛衣,戴著棒球帽,在罐頭展廳里與工作人員交流施工的進度,并感嘆布置的效率。

航油罐頭空間寬闊,高15米,大約五層樓高。據(jù)烏登伯格介紹,2023年“超級經(jīng)濟艙”第一次在紐約上東區(qū)展出時,那個畫廊很像一間地下室,壓抑而低矮。她很喜歡那樣的封閉空間,天花板像框架一樣限制住整個作品。為了營造出類似的感覺,一個正方形的吊頂將這個油罐的空間壓縮到極致,恰好頂住最高的一件雕塑。
“不然雕塑們會像在空中漂浮一樣” ,烏登伯格解釋道, “這件作品在很多方面都是關(guān)于限制和舒適感,但歸根結(jié)底,它是在用一平方米的空間將身體困住?!?/p>
仔細觀察那四個雕塑,使用了玻璃,樹脂和不銹鋼等工業(yè)常見的材料,看起來像高級家具,但那淺色部分觸碰起來卻格外堅硬。如果沒有看過以前的表演視頻,很難想象它可以如何困住演員。繞著這些雕塑走好幾圈,想為那取暖器般的頂部或者伸開的手掌般的背翼找一些用處,則發(fā)現(xiàn)絕對是徒勞無功。
烏登伯格常常從機場、診所和高級購物商場中汲取靈感。這些地方被法國人類學家馬克·歐杰稱為“非場所”(Non-places),指它們優(yōu)先考慮功能而非個性,人們在其中大多互不認識,也很少交流。
她對這些場所展現(xiàn)的功能如何影響人們的行為非常感興趣。許多工業(yè)設計,例如不銹鋼欄桿和安全帶,為了能被消費,都盡力表現(xiàn)出實用的外觀。它們長期在社會各處運用,具備了不言自明的權(quán)威,執(zhí)行著許多不成文的社會規(guī)則,比如讓人在欄桿外耐心地等待,或者將一個人毫無反抗地鎖在座椅上。烏登伯格提取它們的視覺元素,重新組裝結(jié)合變成她自己的雕塑語言,使其能在沉默中指導人的行為。
在“超級經(jīng)濟艙”中,雕塑是展覽無聲的劇本,各個部件嚴絲合縫,早已決定好表演內(nèi)容,它們只需等待觀眾和演員的抵達,來喚醒它們的意義。

烏登伯格在藝術(shù)學院學習時便開始表演,后來她通過制作人像雕塑的方式來翻譯她的表演實踐?,F(xiàn)在,她重新將表演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這里的表演并不是戲劇性的舞臺表演,而是通過演繹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來展現(xiàn)她對社會規(guī)則的理解。這也呼應著美國哲學家朱迪·斯巴特勒所提出的“表演性”,這個概念指出塑造我們的日常生活和性別認知的,是一系列重復的、被不斷強化的話語和行為。
“這是女孩”,“女孩不能撅起屁股”,烏登伯格追問的是,這些具有權(quán)威的話語到底是如何產(chǎn)生的。她將親身體會到的社會限制進行調(diào)整,以藝術(shù)的形式再現(xiàn),這幾乎是她所有作品的起點。


上:Transit Mode- Abenteuer
下:Death Drop
她曾簡短地向我們講述她的過去。她在斯德哥爾摩長大,上學時,當她裝扮自己,穿上假皮草或者畫上唇線時,她遭受了來自同學和老師的“無盡的侮辱“。而她的回應是,穿更加大膽的女性服飾,畫更加超現(xiàn)實的妝容。
“這當然可能是一種對男性目光的迎合,”烏登伯格在講起這些時,有時會下意識地咬指甲,“但這也是對這種表達方式的一種顛覆 ”。她放大它們,變成超級的性感,超級的冒犯,之后,她把這樣的顛覆和夸張融入了她作品之中。
無論是她的人像雕塑,還是“超級經(jīng)濟艙“的表演者,在呈現(xiàn)色情的姿態(tài)時,都是一幅毫無畏懼的樣子。這反而讓一些觀眾覺得難受,而在所謂的“難以忍受“之中,在觀眾開始思索”為什么要這樣?” 或者 “為什么不這樣?” 時,那些不成文的社會規(guī)則的定義才逐漸清晰地浮現(xiàn)。
第二次見到烏登伯格時,她在油罐面試演員, 還是那件灰色毛衣和棒球帽,她拿著紙筆寫寫畫畫,不時與演員交談。
來面試的女孩們身形相仿,據(jù)說是因為那些雕塑是按照烏登伯格的工作室經(jīng)理Sally von Rosen的身形所作,制作嚴謹,招聘演員時不得不限制特定的身高。女孩們在角落里聚著閑聊,Diner穿著亮紫色的皮草外套,格外惹眼;Elldee穿著具有波西米亞風的柳釘夾克,還帶著一個滑板;把頭發(fā)漂成淡金色的Angela則完全是原宿街頭IT girl的時髦打扮。
那時展覽已經(jīng)基本準備就緒,黑色的立桿比尋常的矮了些,要低身才能取下伸縮帶。雕塑的底部都有供紅帶穿過的孔洞,雕塑,警戒帶,立桿其實是一體。而前來面試的女孩們,一一換上西裝套裙和黑色高跟鞋后,都挺直了腰板,變得沉默而威嚴。
這些演員在表演中被稱為“工作人員”,烏登伯格給予了她們極大的自主性,她們可以自己決定何時何地會發(fā)生什么。通過改變伸縮帶的位置,她們控制人群的走向,限制人們的行動。
當人群移動時,他們是被控制的,而當表演者將自己放入雕塑時,大家則不得不在原地等待,等待下一個指令,耐心地遵守那些由天花板、職業(yè)套裝、隔離帶和雕塑所設下的規(guī)則。
沒有人打破過這些規(guī)則?!斑@可以看出,我們每天面對的各種限制是多么強大的東西”,而且更讓烏登伯格覺得有意思的是,“我們是多么輕易地接受了這些限制,又是多么自覺地適應了它們”。

烏登伯格的創(chuàng)作充滿爭議。2016年柏林雙年展,她展出了一個拿著自拍桿拍攝自己高高撅起的,穿著丁字褲的屁股的雕塑作品。英國衛(wèi)報的文章批評說:“這些藝術(shù)家只是想尋開心和通過時事話題獲得名譽和贊賞?!?/p>
FOCUS #2 (pussy padding)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更多的批評關(guān)于男性凝視,認為她不應該如此濫用女性的身體。烏登伯格對所謂的凝視并不感興趣。對她作品的很多批判,她都不驚訝,也沒有太在意,因為“幾乎所有女性表達都在不斷被審判”。
更重要的是,她想要以一種自信的姿態(tài)持續(xù)地創(chuàng)作,這是一種正式的,甚至具有政治意義的行為。她想要從她的視角去體驗這個世界,她好奇為何展現(xiàn)女性氣質(zhì)相關(guān)的元素如此敏感,讓人們?nèi)绱思?。她不愿意回避或者退讓,也不覺得她的作品是簡單的“女性解放”,她只是想要深入地探討它們。
她的Instagram賬號有13萬粉絲,昵稱和頭像是”小黃人_丁字褲“。被問到原因時,她有些靦腆地笑了。她說她很喜歡這個穿著丁字褲朝泳池奔去的小黃人,充滿了度假的氛圍,可愛又性感,吸引人眼球。
擦邊姿勢,丁字褲,自拍桿和泳池,這些東西不深刻,也不真實,但它們常與女性氣質(zhì)的表現(xiàn)掛鉤,在烏登伯格看來,這就像一種固定思維模式。
她關(guān)注這些顯而易見的表面事物和它們的膚淺性,以及其中的語碼和意義。對她而言,“這絕對是一種語言,一種你可以使用并重新構(gòu)建的正式的語言”。她一直想要通過這樣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義。

油罐的開幕式表演在3月末的一個下午,在被允許走入那個罐頭空間的那一刻起,特制的白噪音侵入整個聽覺,催生不安和緊張。
“工作人員”用手勢不斷催促,神情倨傲。她們的頭發(fā)高高梳起,不容商量地分割著人流。有些觀眾環(huán)抱雙臂,仿佛在自我保護。在人們?nèi)缤蛉阂粯颖还皂樀乜刂谱『?,演員走到雕塑旁,優(yōu)雅、冷漠地將雙腿抬起,緩慢、小心翼翼地將腳放入雕塑內(nèi)部的兩個通道中,雙肘撐起上身,不再動彈。
參與表演的Diner后來告訴我們,她挺享受那種擁有權(quán)力,仿佛是老板的感覺,“非常爽”。Angela是一個兼職的鋼管舞舞者,即便是她,將那個姿勢維持久了,手肘和肩膀都會很疼,全身都很緊張,但她很喜歡這個作品,不覺得那些姿勢羞恥,反而從中感受到了力量。
烏登伯格借鑒規(guī)則清晰的BDSM文化,隱喻空間中的權(quán)力位置。她指出,即便是處在一個被束縛,被觀看的狀態(tài),表演的“工作人員”仍然是具有權(quán)威的,她們才是真正控制全局的人。
最后一次見到烏登伯格是在展覽開幕的早上八點,與NOWNESS見面是她繁忙日程的第一站,那天她一身全黑,棕色直發(fā)披在肩頭,墨鏡,挎著設計師品牌手包,與最開始雜志報道中所寫的時髦與冷酷完全吻合。
在鏡頭前落座后,她首先打開化妝包,以熟稔的手法撲上底妝,腮紅。她問我,她看起來如何。我說:“你很光彩照人,相信我” 。她像是松了一口氣。
拍攝時間很緊張,烏登伯格是一個非常配合,友善,甚至有些脆弱的采訪者。只是在看到鏡頭里自己的樣子時,她很堅決地要求臉上不能有任何陰影。
在展覽準備時,藝術(shù)家似乎能掌控一切,雕塑的外觀,表演的走向甚至自己的外貌呈現(xiàn),但當一切放在觀眾的面前時,這樣的控制逐漸失效,就像即使烏登伯格提取的都是最為表面的元素,但也無法抵擋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解讀。
展覽的吊頂占了大約四分之一的面積,表演中我有時會被趕到吊頂限制的空間之外,那里空氣更為流通,周圍的人也沒有那么沉默緊張,有些甚至會低聲與同伴交流。抬頭往上看得到鋼絲電纜,罐頭頂部的圓洞容許一些陽光傾斜而入。
在這個充滿了意象,顛覆,挪用,控制的當代藝術(shù)展覽中,這些多余的空間仿佛成為了一個庇護所,讓人得以喘一口氣。這也不經(jīng)提醒著我們,是否也不必那么被解讀和規(guī)則所困,吊頂所限制的范圍之外還有那么廣闊的活動空間,日常生活的體驗中也許也還有那么多的,別的可能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