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安顧問指導為噱頭的最新國安反間諜電視劇《絕密較量》(原名《安全危機》)即將恢復更新,但劇中反派超能與正派狼狽的敘事反差令人印象深刻。實際上,即便是美國中央情報局(CIA)拍攝涉及中國國安的諜戰(zhàn)劇,所呈現的國安戰(zhàn)斗力說不定也比《絕密較量》更尊重國安專業(yè)能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國家安全部于4月28日通過官方公眾號將《絕密較量》定義為“全民國家安全教育課”,旨在以核安全議題為切口,展現當代隱蔽戰(zhàn)線的斗爭圖景。劇中通過境外間諜組織利用高科技竊密、暗殺專家、制造社會恐慌等情節(jié),映射現實國家安全挑戰(zhàn),并借助張魯一飾演的國安干警楊光與高圓圓飾演的神秘公關經理趙亞苧之間的“雙強博弈”,刻畫敵我難辨的復雜斗爭環(huán)境。國家安全部對該劇的支持,核心在于其教育功能——劇中反復出現的“嚴守保密規(guī)定”“及時報告可疑線索”等臺詞,直接呼應《反間諜法》的普法需求。這種“寓教于劇”的模式,契合近年來主旋律影視強化社會動員功能的趨勢。

敘事邏輯與反派主導性失衡

敵方“超能力化”與國安干警的被動性

劇中的境外間諜組織“赫爾墨斯”被塑造成近乎全能的“反派機器”,從投毒、暗殺到高科技入侵無往不利,而國安干警卻屢屢陷入被動應對的困境。例如,在核能專家孫教授中毒案中,國安部門雖嚴密布控仍未能阻止投毒,反派甚至能遠程竊取核心資料。這種“敵方必贏”的設定,與國家安全部宣傳的“國安鐵軍”形象形成鮮明割裂,引發(fā)觀眾對國安專業(yè)性的質疑。

邏輯漏洞與角色工具化

部分情節(jié)為制造沖突犧牲合理性:趙亞苧身份成謎卻能自由出入核心場所,其行為動機缺乏鋪墊;反派間諜王小泉為金錢叛國的心理轉變刻畫單薄,淪為推進劇情的工具人。此類依賴巧合的設計,削弱了懸疑劇應有的張力。

技術失真與節(jié)奏失衡

盡管劇集標榜“硬核科技”,但AI人臉偽造、翼裝飛行滲透等場景被指脫離現實技術水平。此外,動作戲與文戲比例失調,導致敘事節(jié)奏混亂,進一步加劇觀眾出戲感。

主旋律創(chuàng)作的雙重困境:教育性與娛樂性的博弈

教育宣導與類型化敘事的失衡

國家安全部強調劇集的教育屬性,但觀眾更期待強情節(jié)、高智商的諜戰(zhàn)博弈。劇中頻繁插入“國家安全人人有責”等口號化臺詞,被批評說教意味過濃,擠壓了人物塑造空間,使劇情陷入“為教育而犧牲戲劇性”的窠臼。

現實改編與藝術加工的尺度爭議

盡管劇集取材自芯片竊密、生物樣本盜竊等真實案件,但過度渲染敵方威脅,反而導致觀眾對國家安全能力產生誤解,甚至引發(fā)焦慮情緒。如何在真實性與戲劇性之間把握尺度,成為創(chuàng)作難點。

類型雜糅導致的敘事失焦

導演劉江曾以《黎明之前》樹立諜戰(zhàn)劇標桿,但《絕密較量》試圖融合職場劇、動作片、懸疑片等多類型元素,導致敘事核心模糊。例如,趙亞苧的公關職場線未能與主線形成有效勾連,反而稀釋了諜戰(zhàn)主題的濃度。

破局路徑:平衡主旋律敘事與觀眾期待

強化專業(yè)指導確保情節(jié)合理性

國安題材涉及大量保密信息,需引入更緊密的專業(yè)顧問機制??蓞⒖紘野踩亢献鞯摹遁^量無聲》系列短視頻,在案件偵破細節(jié)、技術手段呈現上增強可信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塑造立體人物突破符號化桎梏

國安干警的形象需避免“高大全”標簽,可通過展現其技術能力、心理博弈過程增強真實感。例如,楊光的“冷靜睿智”若輔以決策失誤后的反思,人物弧光將更具感染力。

融合類型元素與現實主義表達

劇中“色誘竊密”“情感陷阱”等貼近生活的間諜手段已初現現實主義潛力。未來創(chuàng)作可進一步挖掘日?;{(如網絡釣魚、數據泄露),以增強觀眾代入感,實現教育功能與娛樂體驗的有機統(tǒng)一。

《絕密較量》的收視滑坡,折射出主旋律劇集在市場化競爭中的適應性不足。國家安全教育的目標,需通過扎實的劇本、立體的人物與符合現實邏輯的敘事實現“潤物無聲”。唯有在藝術性與現實性、教育使命與觀眾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方能重塑國安題材的創(chuàng)作生命力與公眾影響力。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