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則消息震動中國科學界,

美國公布一份當選院士名單。

其中,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

王貽芳,

接連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

美國藝術(shù)與科學院外籍院士,

成為全球罕見的“雙料院士”。

他也是,

今年唯一一位當選的中國學者。

過去,

他和楊振寧因2000億項目爭論,

引起舉國關注。

如今,

他擁有全球五個院士稱號,

再一次震動中國科學界。

站在科技之巔,當屬鳳毛麟角,

這般“王炸”人生,

究竟怎樣煉成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誰曾想到,

叱咤國際科研界的王貽芳,

當年卻是南京清涼山下的“問題少年”。

1963年出生的他,

童年浸潤在六朝古都的文化底蘊中,

可打小,

卻是個充滿叛逆的孩子。

傳統(tǒng)教育的死記硬背他不喜歡,

總是逮著老師追問,

“為什么地球是圓的”。

一直問到老師語塞,

被貼上“愛鉆牛角尖”的標簽。

然而這種執(zhí)著的追問,

后來卻形成物理火種的點燃。

1980年,17歲的王貽芳,

考入南大原子核物理專業(yè)。

彼時,中國高能物理剛起步,

像正負電子對撞機——

這樣的國家大科學裝置,

還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和夢想。

王貽芳對此心馳神往,

恰在那個時候,

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丁肇中先生,

在中國選拔研究生。

王貽芳以扎實的物理才學脫穎而出,

成為丁肇中團隊中,

唯一來自中國大陸的學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追隨丁肇中,

不僅僅是因為丁肇中的團隊,

號稱是科研界的“豪華艦隊”,

更因為丁肇中是世界上第一個,

用中文發(fā)表諾獎致辭的牛人。

當年,

中文第一次承載著無上的榮耀,

響徹在諾獎頒獎現(xiàn)場,

一語驚人,風云激蕩,

讓中國人熱血僨張。

從那時候起,

王貽芳就記住了丁肇中的名字,

也記住了他說的話:

“用中文演講,我想讓世界知道,

中國以后一定是科技強國!”

丁肇中的夢,也是王貽芳的夢,

更是全中國人的夢,

一脈相承,生生不息。

自1984年開始,

在瑞士日內(nèi)瓦的歐洲核子中心,

王貽芳開啟長達11年的“魔鬼訓練”。

在丁肇中管理的這所L3實驗,

匯聚了14國400余名科學家,

競爭激烈如“學術(shù)角斗場”。

王貽芳在這種緊張氛圍中淬煉,

白天調(diào)試探測器,

深夜分析數(shù)據(jù),

僅用一年發(fā)表3篇論文。

1990年,年僅27歲的他,

竟被任命為“新粒子尋找組”組長:

這是L3歷史上最年輕的組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全世界各地400多名科學家里,

脫穎而出,

王貽芳用實力證明了自己的過人之處。

一次,

團隊為某個物理問題爭論不休,

丁肇中最后問了王貽芳一句:

“你覺得可能嗎?”

他只用了一天時間,

就獨創(chuàng)出一種算法證明測量可行性,

全場嘆服。

科學,

就是要在不可能中尋找可能,

王貽芳擁有這樣的毅力,

更有著一股一往無前的魄力。

1992年后,他先后去往麻省理工、

斯坦福大學,

進行相關中微子實驗研究。

自此,歐洲核子研究中心、

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學,

他在該行業(yè)世界最頂尖的幾個中心,

一一走過,修得一身本領,

在國際高能物理界,

成為響當當?shù)娜宋铩?/p>

那時候,美國給他的待遇很高,

車房一應俱全,王貽芳不過才37歲,

正當盛年,未來的路實在不可估量。

可這前途不可估量之人,

卻在千禧年做了一回“逆流者”。

2000年,

王貽芳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

第二年,

他放棄了在美國10余年奮斗所得一切,

直奔中華。

世人都說,

他這樣的選擇乃是驚人之舉,

畢竟中微子因難以探測,

被稱為幽靈粒子,是冷門領域,

當年歐美等國在該領域一騎絕塵,

而中國高能物理尚在低估期,

好不容易建起的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

又面臨升級難題,

中微子實驗更是一片空白。

放棄已經(jīng)完備的美國實驗室,

選擇一片荒蕪的中國科研,

不得不說,

這是一場孤注一擲的豪賭。

王貽芳義無反顧:

我一定能帶著中國團隊,

改變世界中微子研究格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場中微子之戰(zhàn)打響,

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這不是一條好走的路,

王貽芳忙得焦頭爛額,

國內(nèi)資源匱乏,

他既當理論設計者,

又做電焊工組裝設備,

甚至親自編程開發(fā)數(shù)據(jù)分析軟件。

2003年冬,

他帶著“大亞灣實驗”方案四處游說,

卻遭遇質(zhì)疑:

“日本、歐美團隊已領先五年,

中國憑什么?”

王貽芳的回答擲地有聲:

“我們設計的探測器精度更高,

誤差控制方案更優(yōu)!”

為爭取支持,他寫下30頁技術(shù)論證,

甚至自掏腰包飛赴美國爭取合作。

他努力了三年,

終于使大亞灣實驗獲立項。

此時,

國際學界對θ13的爭奪戰(zhàn)進入白熱化,

(θ13,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

2011年,

日本實驗率先宣布發(fā)現(xiàn)θ13跡象,

但置信度僅2.5σ(未達發(fā)現(xiàn)標準)。

所有人都在勸王貽芳趕緊放棄,

因為科研的事只有第一沒有第二,

一旦日本率先完成置信度優(yōu)化,

那么他現(xiàn)在所做的努力都會付諸東流!

可他想了一夜,

決定頂住所有壓力,

加快優(yōu)化探測器進度:

“我們必須趕在日本前面,

我們一定得贏!”

一個多月后,

大亞灣實驗以5.2σ的超高置信度,

鎖定θ13!

王貽芳“賭”贏了,

他書寫了一次“諾獎級”逆襲,

改寫物理學教科書:

θ13的鎖定者,是中國!

《科學》雜志,

評其為“年度十大突破”。

美國《物理世界》驚嘆:

“中國完成了從追隨者,

到領跑者的飛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是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

進步之快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但事實上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畢竟領路者王貽芳,

他本就是一個從不服輸?shù)娜恕?/strong>

接下來,

是王貽芳最志得意滿的日子,

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未來科學大獎、

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

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等。

還當選為:

中國科學院院士、

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

發(fā)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當鮮花掌聲如潮涌,

他卻異常冷靜:“這只是開始?!?/p>

他轉(zhuǎn)向更宏大的目標:

江門中微子實驗,

計劃破解“中微子質(zhì)量順序”之謎。

2016年,

王貽芳力推“環(huán)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計劃,

引發(fā)學界激辯。

諾獎得主楊振寧,

發(fā)表了文章反對此事。

文章中提到,建造超大對撞機預算,

不可能少于200億美元,

耗資巨大不說,

更有前車翻車之鑒。

當年美國要建造世界最大對撞機,

結(jié)果半途而廢,

白白浪費了30億美元的資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反對聲中,烈日之下,

王貽芳像走在懸崖邊上。

他再一次孤注一擲,

堅持己見:“錯過此輪,

中國將失去引領粒子物理的百年機遇!”

這場爭議,持續(xù)了很長時間,

一直沒有定論。

王貽芳又開始“死磕”,

大型對撞機,需要國際密切協(xié)作,

他化身“科學外交官”,

用流利的英語、意大利語、

德語游說多國加入合作,

光計劃書就足足寫了兩本。

一位歐洲同行感慨:

“他讓世界學會用尊重傾聽中國方案?!?/p>

在他不斷努力之下,

截至2025年5月,

中國主持下的,

全球最大環(huán)形正負電子對撞機,

項目設計已經(jīng)完成,

且進入了實質(zhì)性建設階段。

現(xiàn)在,

這位國際高能物理界的領軍者,

當選為,

2025年美國藝術(shù)與科學院院士。

星辰大海,進無止境,

王貽芳愿做永恒的追問者。

62歲的他,

仍保持每天工作14小時節(jié)奏,

他不肯停下腳步:

“科學探索如同爬山,

或許看不到山頂,

但每一步都在拓展人類的認知邊疆?!?/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王貽芳,

用40年詮釋了何為科學家的擔當:

既要敢于在無人區(qū)拓荒,

更需以畢生之力,

將科學夢想照進現(xiàn)實。

過去南京清涼山下的普通少年,

已成為改寫物理學史的中國傳奇,

他的人生軌跡,交織著天才的鋒芒、

孤注一擲的抉擇,

以及一個民族,

在基礎科學領域的突圍史詩。

拳拳之心為了中華,

言語道不盡他的熱血滿腔,

星辰大海,

每向前邁出一步,

都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擔當,

今天,祝福王貽芳院士,

愿他未來帶給中華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