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國防部長拉杰納特·辛格與日本防衛(wèi)大臣中谷將軍的握手,遠不止是一次例行外交會晤。當雙方討論從反恐到軍艦隱身技術的合作時,日本拋出誘人提議——邀請印度加入全球作戰(zhàn)空中計劃(GCAP),即一個由日英意三國主導的第六代戰(zhàn)機項目。表面看,這是印度空軍彎道超車的黃金機會;但細究之下,每一步都踩在地緣政治的雷區(qū)上。
(圖1)

一直以來,印度都將超越中國視為目標,而眼看殲-36和殲-50兩款六代機紛紛試飛,印度顯然陷入技術焦慮中。
而GCAP項目正卡在關鍵節(jié)點:瑞典退出后研發(fā)成本飆升,沙特又被日本一票否決,急需新金主和技術伙伴入場。印度龐大的軍購預算和"印度制造"政策,簡直是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
但東京的算盤不止于此——通過將印度綁上GCAP戰(zhàn)車,日本正在下一盤印太戰(zhàn)略的大棋。去年"馬拉巴爾"聯合軍演時美日印澳四國 對印度而言,這個餡餅里藏著硬骨頭。參與GCAP確實能加速其拖延十年的AMCA國產五代機項目,三菱重工的復合材料技術或能解決HAL公司至今未攻克的隱身涂層難題。但代價可能是被迫調整與俄羅斯的軍事“婚姻”。 當前,蘇-75單發(fā),還是個問題。 (圖2) 更棘手的是知識產權困局:英國BAE系統(tǒng)公司連臺風戰(zhàn)機的源代碼都不愿分享,會為印度破例嗎?2012年陣風戰(zhàn)機談判時,達索公司就因技術轉讓條款與印度國防部撕破臉皮,這場戲碼很可能在GCAP(圖2)談判中重演。 日本國內軍工復合體的態(tài)度同樣微妙。三菱重工正指望GCAP挽救其萎靡的軍機部門,若印度要求60%技術本土化率,恐怕會觸動東京的敏感神經。 看看UNICORN隱身桅桿項目的進展就知道——兩國2019年簽署意向書,直到2024年才敲定共同開發(fā)模式,期間印度海軍堅持要自己生產碳纖維復合材料,差點讓合作流產。這種拉鋸戰(zhàn)在六代機合作中只會更慘烈,畢竟戰(zhàn)機技術比軍艦桅桿敏感十倍不止。 中國的影子始終籠罩在這場談判上空。殲-20年產量已突破50架,成飛正在測試的第六代驗證機采用變循環(huán)發(fā)動機,這些都在刺激著印度空軍的神經。但北京的反制手段多得是——若印度真加入GCAP,中巴經濟走廊的軍工廠隨時可以提速生產"梟龍"Block3型,甚至提前獲得殲-35A的出口版。更值得玩味的是俄羅斯的態(tài)度,普京剛剛批準向印度提供3個團的S-500防空系統(tǒng),這種戰(zhàn)略性軍售背后,分明是提醒新德里:莫斯科能給的,東京給不了。 (圖3) 印度外交部的謹慎不無道理。但空軍參謀部的將領們恐怕正在拍桌子——巴基斯坦獲得殲-35A后,印度現役的蘇-30MKI將徹底失去質量優(yōu)勢。 這種兩難境地讓莫迪政府的決策變得異常艱難:要么賭上國防自主權換技術飛躍,要么繼續(xù)在美俄之間走鋼絲,看著對手拉開代差。 不容忽視的是,GCAP項目辦公室設在倫敦,但真正的指揮棒在華盛頓手里。美國雖然沒直接參與GCAP,卻通過F-35項目捏著日本航空工業(yè)的命脈——三菱重工組裝的F-35J單價高達1.5億美元,比洛馬原廠貨貴了40%。 這種控制力意味著,印度若加入GCAP,實際是間接接受了美國主導的技術標準體系。對于至今仍在使用俄制GLONASS導航系統(tǒng)的印軍來說,這種轉換帶來的指揮鏈重構,可能比買飛機本身更傷筋動骨。 何況,軍備競賽不僅是武器的比拼,更是整個國防工業(yè)體系的賽跑。GCAP風險在于,如果最終淪為像"阿瓊"坦克那樣的組裝項目,印度砸下的百億美元,不過是給西方軍工復合體交了筆昂貴的學費。 當然,相比之下最急的可能是日本。隨著韓國KF-21即將量產,日本在亞洲戰(zhàn)機技術領域的話語權正在流失。更不用說用"自由開放的印太"圍堵中國的構想了。 總之,這場博弈沒有浪漫主義空間,只有冰冷的現實主義計算。 #瞭望2025#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