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定三藩”這件廣為流傳的事情,相信許許多多的朋友們都不陌生。

不過您知道嗎?這“三藩”可不止三股勢力,在他們起事的巔峰時期,年輕的康熙帝動用全國兵力去征討他們,才勉強將其擊敗。

今天,咱們就順著歷史脈絡,把這段橫跨明清兩朝的恩怨糾葛好好掰扯明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藩的前身:明清交替期的“特殊功臣”

三藩的前身:明清交替期的“特殊功臣”

要說三藩,得先從明朝末年的動蕩說起。明朝崇禎年間,李自成的農民軍打進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打開關門,放清軍入關。這吳三桂本是明朝遼東防線的重要將領,投降清朝后,成了清軍南下的急先鋒。跟著他一起為清朝打天下的,還有兩位明朝降將——尚可喜和耿仲明。

尚可喜原本是明朝皮島守將,后來投靠后金(清朝前身),在攻打朝鮮和明朝關內的戰(zhàn)役中屢立戰(zhàn)功。耿仲明則是毛文龍的舊部,毛文龍被袁崇煥斬殺后,他輾轉投靠清朝,跟著多爾袞南征北戰(zhàn)。這三人在清朝入關初期,領著自己的嫡系部隊,為清廷平定李自成余部、南明政權立下汗馬功勞。

清朝定都北京后,面對遼闊的南方疆域,發(fā)現(xiàn)光靠八旗兵根本管不過來。一來滿族人口少,兵力有限;二來江南、西南等地反清勢力此起彼伏,需要熟悉當?shù)厍闆r的將領鎮(zhèn)守。于是,清廷采取“以漢制漢”的策略,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鎮(zhèn)守云南;尚可喜為平南王,鎮(zhèn)守廣東;耿仲明的兒子耿繼茂后來襲爵為靖南王,鎮(zhèn)守福建。這就是歷史上常說的“三藩”。

藩王坐大:地盤、軍隊與朝廷的矛盾

藩王坐大:地盤、軍隊與朝廷的矛盾

康熙皇帝即位時,三藩已經在各自轄區(qū)經營了二十多年。說是藩王,實際上就是割據(jù)一方的土皇帝。

吳三桂在云南,借著征討南明永歷帝的機會,控制了云、貴兩省。軍隊最多時達到五萬多人,還能自己任命官員(當時叫“西選官”),連吏部都得給面子。云南的礦山、鹽井收入全進了他的腰包,朝廷每年還得給他撥放巨額軍餉,占了全國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

尚可喜在廣東,雖說對清朝還算忠誠,但他的兒子尚之信驕橫跋扈,在廣東圈占良田,壟斷海外貿易,百姓怨聲載道。

耿家在福建,耿繼茂死后,兒子耿精忠襲爵,仗著福建靠近沿海,不但私設關卡收稅,還和臺灣的鄭氏集團暗通款曲,朝廷的政令在福建根本行不通。

三藩的軍隊都是世襲制,士兵只認藩王不認皇帝,這讓康熙皇帝坐不住了。清朝入關后,一直想加強中央集權,可三藩就像三塊絆腳石,不僅分走了朝廷的財權、軍權,還隨時可能起兵造反。尤其是吳三桂,手里握著當年明朝遼東鐵騎的余部,又收編了大量南明降軍,戰(zhàn)斗力極強,朝廷對他既忌憚又無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矛盾激化:撤藩令引發(fā)天下大亂

矛盾激化:撤藩令引發(fā)天下大亂

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年老,上疏請求歸老遼東,讓兒子尚之信繼承爵位繼續(xù)鎮(zhèn)守廣東。這本來是件家事,卻讓康熙看到了撤藩的機會。年輕的皇帝召集大臣商議,多數(shù)人怕激怒三藩,主張“緩撤”,但康熙力排眾議,認為“藩鎮(zhèn)久握重兵,終為大患,不如早除之”,于是下旨批準尚可喜撤藩,同時要求吳三桂、耿精忠也交出兵權,回遼東養(yǎng)老。

吳三桂沒想到朝廷會突然撤藩,他本以為自己勞苦功高,朝廷會對他睜只眼閉只眼。眼看權力就要沒了,他決定鋌而走險。

同年十一月,吳三桂殺掉云南巡撫朱國治,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他這一造反,耿精忠和尚之信也跟著響應,廣東、福建、云南、貴州很快落入叛軍手中。

這里得多說一句,“三藩之亂”其實不止三個藩王。吳三桂起兵后,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先后反叛,臺灣的鄭經也率軍攻打福建沿海,蒙古察哈爾部趁機南下,甚至連四川、湖南的一些明朝舊臣也起兵響應。一時間,清朝半壁江山陷入戰(zhàn)亂,康熙皇帝面臨著即位以來最大的危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平叛之路:康熙如何逆轉乾坤?

平叛之路:康熙如何逆轉乾坤?

戰(zhàn)爭初期,叛軍來勢洶洶,吳三桂打下湖南,飲馬長江,耿精忠攻占浙江、江西,尚之信控制廣東,清廷節(jié)節(jié)敗退。但康熙皇帝畢竟有全局眼光,他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策略:

  1. 重點打擊吳三桂:康熙深知吳三桂是叛軍首領,只要打敗他,其他藩王自然樹倒猢猻散。他派大將圖海、周培公征討陜西的王輔臣,穩(wěn)定西北;又讓安親王岳樂進攻江西,切斷吳三桂和耿精忠的聯(lián)系。
  2. 拉攏分化其他藩王:對耿精忠、尚之信采取招撫政策,承諾只要投降,既往不咎。耿精忠一看戰(zhàn)局不利,率先投降,尚之信也跟著歸順,只有吳三桂硬撐到底。
  3. 重用漢將:八旗兵入關后逐漸腐化,戰(zhàn)斗力直線下降,為應對這一局面,康熙大膽起用漢將,比如趙良棟、蔡毓榮等人,這些人熟悉南方地形,指揮能力強,扭轉了清軍的被動局面。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大周”,但這不過是臨死前的掙扎。同年八月,吳三桂病死,孫子吳世璠繼位,退守云南。清軍趁機反攻,康熙二十年(1681年),攻破昆明,吳世璠自殺,三藩之亂正式平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平定之后:影響深遠的中央集權之戰(zhàn)

平定之后:影響深遠的中央集權之戰(zhàn)

三藩之亂歷時八年,雖然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災難,但也讓清朝的中央集權得到空前加強??滴趸实弁ㄟ^這場戰(zhàn)爭,徹底廢除了藩王制度,將云南、廣東、福建納入朝廷直接管轄,從此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地方割據(jù)勢力威脅中央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這場戰(zhàn)爭讓清朝認識到“以漢制漢”的局限性,開始逐步調整對漢人的政策,重用科舉出身的文官,削弱武官權力,為后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三藩之亂的歷史啟示

結語:三藩之亂的歷史啟示

回顧三藩之亂,其實是清朝初年中央與地方權力失衡的必然結果。吳三桂等人本是明朝降將,為清朝打天下時得到了藩王地位,卻在和平時期成為朝廷的威脅??滴趸实酃麛喑贩?,雖然引發(fā)戰(zhàn)亂,但最終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這段歷史告訴我們,任何時代,中央與地方的關系都需要平衡,權力過于分散就容易出亂子。

下次再有人說起“康熙平定三藩”,您就知道這背后可不只是三個藩王的事兒,而是一場關乎清朝命運的關鍵之戰(zhàn),更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的重要一環(huán)。歷史就是這么環(huán)環(huán)相扣,咱們老百姓看歷史,就得看這些背后的門道,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全文完)

本文全文原創(chuàng),文案撰寫與史料收集不易,若您對這段歷史感興趣,可以點贊收藏對我給予鼓勵,也可以在評論區(qū)提出你想了解的歷史,點個關注不迷路,下期由我來為您一一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