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五代機俱樂部,曾是中美俄三強鼎立的有限游戲。然而,俄羅斯蘇-57深陷隱身性能疑云和產量困境,被指恐難躋身“真五代”;反觀中國,繼重型殲-20后,更神秘的殲-35橫空出世,不僅技術指標直追F-35,更可能已搶先拿下海外首單。這場競賽,正從三足鼎立悄然轉向中美雙雄領跑,俄羅斯還能否留在牌桌上?

五代機“準會員”的身份疑云?
然而,這份名單并非沒有雜音,特別是圍繞俄羅斯的蘇-57。一些西方分析,比如《國家利益》雜志就曾將其與F-35對比,結論頗為刺耳:蘇-57存在明顯短板,恐怕難當“真正”五代機的稱號。
批評火力主要集中在其隱身性能上。據稱其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約為0.5平方米,這與F-35號稱低至0.005平方米的水平相比,差距不可以道里計。設計上的某些妥協(xié),像是外露的發(fā)動機葉片和并非一體化的座艙蓋,也被指為隱身效果打了折扣,可能使其在面對高度優(yōu)化隱身設計的對手時,開局便落入下風。

這種擔憂并非杞人憂天,昔日合作伙伴印度就曾因對其隱身效果不滿而選擇退出合作項目,這無疑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注腳。
當然,評價也并非一邊倒。也有如《軍事觀察》這樣的美國媒體對其表示肯定,認為蘇-57具備“高效隱身”,且已在防空火力密集的烏克蘭執(zhí)行高強度任務,證明了自身價值。
俄羅斯方面的自我評價自然更高,不僅宣稱其設計前瞻了未來半個世紀,甚至已開始整合部分第六代戰(zhàn)機的技術特征,比如近期的二元矢量發(fā)動機測試。不過,正如印度前空軍元帥喬普拉一針見血指出的,關鍵不在于宣稱整合了什么新技術,而在于“整合到何種程度”以及技術的成熟度。

連俄羅斯自家的飛機制造商也承認,蘇-57雖于2022年啟動量產,但產量始終“不高”,這背后恐怕有難言之隱。
蘇-57公認的強項在于其超機動性,這似乎延續(xù)了蘇聯(lián)時代的設計哲學。但在隱身與信息戰(zhàn)能力日益主導現代空戰(zhàn)的今天,單純的機動性優(yōu)勢還能否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
尤其當對手是像F-35這樣,將隱身設計奉為圭臬,并在航電、網絡化作戰(zhàn)方面占據優(yōu)勢的機型時,這個問號就顯得格外沉重。固守舊日榮光,是否有些不合時宜了呢?

從“猛禽”對“威龍”到雙機并行的天空棋局
相比之下,中國的殲-20獲得了更多嚴肅的審視。部分美國媒體將其視為F-35的有力競爭者,認為兩者在態(tài)勢感知和超音速巡航能力上或可一較高下。作為一款重型空優(yōu)戰(zhàn)斗機,殲-20憑借其更遠的航程和更大的載彈量,顯然是為爭奪制空權、對抗F-35這類目標而生的主力。
但中國的雄心顯然不止于此。殲-35(代號“鶻鷹”)的公開亮相,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個同時研發(fā)并列裝兩款第五代隱形戰(zhàn)斗機的國家。
這款中型雙發(fā)多用途戰(zhàn)機,其設計被普遍認為在隱身性能上可能較殲-20更進一步,有分析甚至推測其RCS或低至0.01平方米。其定位更強調多功能性,覆蓋空戰(zhàn)、對地、對海打擊,且相對較低的成本為其大規(guī)模部署提供了可能。

性能參數也頗為亮眼:約35噸的最大起飛重量,高達2.2馬赫的最高速度,以及據稱達到1350公里的作戰(zhàn)半徑。
更重要的是,殲-35并非“獨生子女”,除了已亮相的空軍版殲-35A(其單前輪設計清晰表明非艦載用途),外界普遍預期其將發(fā)展出適應航母彈射起飛的艦載型號,這將極大地提升中國海軍的遠洋空中力量投射能力。據傳,殲-35已換裝全新的WS-19發(fā)動機,動力更為澎湃,并配備了與殲-20同級別的先進雷達和航電系統(tǒng)。
關于殲-20與殲-35的關系,主流觀點認為是“高低搭配”,互為補充,各有側重。不過,一些美國媒體似乎更傾向于將殲-35視為性能更優(yōu)、威脅更大的“后浪”,其大規(guī)模列裝的可能性,及其展現出的技術實力,已經讓美方開始認真掂量未來空中力量的天平是否會發(fā)生傾斜。

殲-35搶跑,蘇-57前景幾何?
這種悄然變化的態(tài)勢,不僅關乎戰(zhàn)場上的空中優(yōu)勢,更深層次地觸動了全球軍售格局和宏觀戰(zhàn)略平衡。
過去,F-35和F-22幾乎是高端隱形戰(zhàn)斗機國際市場上的唯一選擇。殲-35的出現,尤其是其被一些人解讀為更貼近“西方化”的設計理念,以及其潛在的出口前景,為那些因政治或成本原因無法獲得美制五代機的國家,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
于是,中俄這對昔日的軍貿伙伴,在五代機領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潛在的競爭關系。俄羅斯對蘇-57的外銷寄予厚望,試圖用烏克蘭戰(zhàn)場的“實戰(zhàn)經驗”和整合“六代機技術”的宣傳來吸引買家,甚至在2024年底宣稱已獲得首份出口訂單,但對買家身份諱莫如深。

然而,現實卻顯得有些“骨感”。曠日持久的戰(zhàn)爭消耗、西方嚴厲制裁帶來的生產瓶頸,以及外界對其真實性能(尤其是隱身)揮之不去的疑慮,都給蘇-57的出口之路蒙上了濃重的陰影。
印度前空軍元帥喬普拉的評論可謂直白:“俄羅斯可能需要通過‘夸大其詞’來推銷”,其成敗“取決于是否有人相信”。連印度這個曾經的深度參與者都表示,至少在未來三年內,蘇-57實際出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殲-35似乎在量產初期就已按下了外銷的啟動鍵。

多方消息,特別是巴基斯坦媒體近乎言之鑿鑿的報道稱,巴基斯坦已批準采購殲-35的計劃,首批有望在24個月內交付,使其成為該型戰(zhàn)機的首個海外用戶。雖然這一消息尚未得到官方最終確認,但已足夠讓鄰國印度感到不安。
印度媒體開始擔憂,到2030年巴基斯坦空軍可能部署兩個中隊的殲-35(約40架),而屆時印度自己的國產五代機AMCA項目恐怕仍在“紙上談兵”階段。這種“這邊剛量產,那邊就簽約”的速度差,無疑凸顯了殲-35在國際市場上相較于蘇-57的潛在競爭力。
不止于技術的產業(yè)與資源暗戰(zhàn)
這場圍繞先進戰(zhàn)斗機的競賽,其內涵早已超越了單純的技術參數較量,而是深刻地卷入了地緣政治、全球供應鏈穩(wěn)定性和國家整體工業(yè)實力的比拼。美國在頂尖技術研發(fā)上固然仍保有優(yōu)勢。

但其高度依賴全球化供應鏈的模式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特別是當生產F-35等先進裝備所需的關鍵原材料,如稀土、鎵、鍺等,其主要供應來源地是中國時,情況就變得微妙起來。近年來中國對部分戰(zhàn)略資源的出口管制措施,已經對美國軍工生產造成了實際困擾,影響范圍甚至波及F-35的生產以及某些型號航空發(fā)動機(如F404)的制造。
俄羅斯面臨的則是另一種困境:戰(zhàn)爭泥潭的巨大消耗疊加西方制裁,使其自身的國防工業(yè)體系運轉艱難,縱有設計藍圖,也難以保證穩(wěn)定、足量的生產與交付。這對依賴武器出口來維持研發(fā)和影響力的俄羅斯而言,無疑是沉重打擊。
相比之下,中國似乎在努力追趕技術差距的同時,還坐擁相對完整的制造業(yè)產業(yè)鏈和對上游關鍵資源的較強掌控力。這種在技術研發(fā)、產業(yè)配套、人才儲備、原材料供應等多個維度上均未見明顯“短板”的態(tài)勢,正在悄然改變過去由美國憑借核心技術優(yōu)勢和開放供應鏈體系主導的“游戲規(guī)則”。

當競爭對手不僅在技術層面奮起直追,還在制造能力和資源供給上展現出韌性甚至優(yōu)勢時,傳統(tǒng)的空中力量平衡邏輯就必須被重新審視了。這或許才是一些觀察家內心深處真正感到不安的原因所在——未來的較量,勝負手可能不僅僅取決于飛機本身的性能優(yōu)劣,更在于支撐其研發(fā)、制造、部署乃至持續(xù)升級迭代的整個國家體系能力。
#優(yōu)質好文激勵計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