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聯(lián)電子廠Pro,作者:森賽,頭圖來自:AI生成
以前貧苦山區(qū)的孩子們翻山越嶺,是為走出大山,如今,一群走出大山的城里人,付費體驗同款。
凌晨四點,北京郊區(qū)的山路上,外企副總何騰正踩著碎石陡坡往上攀。他背著水袋包,臉上是昨夜加班未褪的疲憊,腳下卻踩得堅定。
他剛剛在群里發(fā)完最新一版匯報PPT,幾個小時后還要飛上海談判,體檢報告顯示輕度脂肪肝。朋友圈留下了他近期的行程:“翻越最后一段山脊,才知道自己是誰?!迸鋱D是山頂日出,紅得很用力。
越野跑成了這屆精英中產(chǎn)的流行病,或者說,是他們在“每天都快遲到”的人生狀態(tài)里,最后的自救出口。
“當用KPI來量化越野跑的數(shù)據(jù),‘我還行’都成了心理坐標?!?/p>
有人說這是都市修行的升級版,周末不去露營,不泡健身房,不蹲辦公室里復盤,而是帶著速干衣和碳纖維登山杖,翻山越嶺,完成一場帶痛苦濾鏡的自我對話。
從運動APP上來看,他們的體能、意志力和審美都在迅速進階,和職場一樣,講究策略、節(jié)奏、數(shù)據(jù)比拼和完賽門檻,連水袋補給都得有計劃。
你很難界定這是一項運動,還是一種有門檻的群體儀式。
中產(chǎn)在山林間默默排隊、奮力前行,只想在這個城市的郊外不再落后。從寫字樓的會議室,到山腰的折返點,他們保持著同樣的焦慮節(jié)奏,只不過換了地形和高度。
他們跑,似乎也不是為了放松,可能是為了找到自己還能承受多少壓力,也可能,只是想出去透透氣。
一、中產(chǎn)正在把山地越野跑變成身份工程?
80后的中產(chǎn),大多數(shù)沒有體育啟蒙的童年。小時候體育課被語數(shù)英借走,跳繩沒跳過10個,仰臥起坐的標準動作只在圖解上見過。如今人到中年,要在山地跑50公里;當年沒趕上體考新政,現(xiàn)在靠越野跑在朋友圈集體找補回來。
“我們是中年人的特種兵選拔賽”,一位在重慶跑了三場越野的外企HR這么總結(jié)。
越野跑看起來野,但有人跑了幾次,也感覺有些變質(zhì),“它的圈層化、組織化極高,現(xiàn)在不打高爾夫,不馬拉松了,就越野跑?!?/p>
“你得先跑進一個跑團,然后才能被拉進另一個更貴的跑團?!?/p>
在北京望京上班的金融女白領(lǐng)Jessie說,“我們團的鐵律是:沒有UTMB積分,別說話。”

這是越野外交的潛規(guī)則:不只看腿力,更看履歷和裝備細節(jié)。UTMB的報名門檻是:你要先跑完幾場認證賽事,提交完賽證書,還要刷到足夠的積分。說白了,沒人是臨時報名的,都是帶著履歷來的。
你以為大家是為了健康?錯了,是為了在苦難中找自由。一位互聯(lián)網(wǎng)大廠的項目經(jīng)理,直接在社交媒體上坦白:“我在公司受控太久了,終于能有一個地方,全靠自己上山下山,不用審批,不用開會?!?/p>
越野跑在他眼里,成了一種野外版的權(quán)限回收。
而這項運動本身就自帶篩選機制,確實需要一定的“權(quán)限”來解除門檻,比如裝備用料講究,一根專業(yè)登山杖能頂一雙AJ;鞋要大V底防滑、衣服要dry fit、頭燈要抗電、能量膠要對口味,還得會識別地圖和海拔曲線。
真正能完成一場50公里越野的人,沒有一個是佛系的?!肮馐菧蕚鋮①愌b備的思維強度,就和策劃一場中型婚禮差不多。”
但也正因為這樣,它成了中產(chǎn)中年們最理想的逃生出口。越野跑被參與者們將壓力轉(zhuǎn)化成有章可循的挑戰(zhàn)。
它有標準、有路徑、有結(jié)果,失敗了還有數(shù)據(jù)復盤,下次可以再提升?!疤煜ち?,跟工作完全一樣,唯一的區(qū)別是山里不能用Excel。”
與城市馬拉松的開放、輕松、全民參與不同,越野跑一直保留著一種“艱苦感”和“門檻感”。
你不能輕易加入,加入后也不輕松。
畢竟沒經(jīng)過系統(tǒng)訓練的人們,連越野都費勁,何況又是在崎嶇的山路中健步如飛。一旦你下決定在某個周末走進深山,就會發(fā)現(xiàn),沒人跟你high-five,只有巖壁、爬升和GPS軌跡圖?!斑@比賽不是跑給別人看,而是跑給算法看,和自己算賬?!贝┲鳫oka的跑者何騰邊說邊擺弄著他胸前的運動手表,一個記錄了他過去4個月總海拔爬升的數(shù)據(jù)寶庫。
近年來賽事暴漲,從重慶武隆到安徽黃山,從柴古唐斯到四姑娘山,UTMB中國分站、TNF 100各地鋪開,報名比演唱會還難搶。
有時名額開放五分鐘,微信群里就傳出一片“搶到了!兄弟們山上見!”的狂歡。不久后,就能看到一群穿著亮色壓縮褲的人在山頂直播喘氣。
作為目前門檻最低,但門檻也最高的運動項目,越野跑并不是簡簡單單地在山林中長跑,人們需要考慮如何躲避野狗和野豬,還要考慮野蜂追逐的花期,需要考慮風速、濕度和天氣,也要觀察地質(zhì)地貌,防止深一腳淺一腳,當你學會了用六星定位和具備了夜跑能力,那這整體的身體素質(zhì),基本和特種兵無異,“和機場的巡邏士兵確認過眼神,能算半個同行?!?/p>
一些中產(chǎn)也需要一個不被工作定義的身份。有人在簡歷上寫“曾任首席執(zhí)行官”,“長江商學院X期畢業(yè)”,也有人在簡歷后面偷偷加上一句:“越野跑100km完賽者”,“在都市中,哪個title更牛,腳趾頭都能想明白”。
一種帶血帶泥的自我敘述,同時,也在山林間悄悄生成,不是只會開會的廢人,我還能在凌晨三點用頭燈翻過山頭,在雨雪中獨自下撤,還能全程不掉速。
在一場不靠人脈、不看出身的比賽里,靠腳和意志贏一次,這很少見,甚至有點奢侈?!爸辽僭谏嚼?,不會有人突然發(fā)個釘釘會議邀請給我。”一位剛剛從深圳跑完回來、曬得通紅的跑者說,“山頂上沒有老板,只有自己。”
二、裝備進階三階段,從模仿消費到裝腔鄙視鏈
和馬拉松一樣,越野跑具有更高維度和更燒錢的裝備階梯,一切都始于一個背包。
最初你只是想找個防水透氣、能掛水壺的實用款,想著周末去山里走走。但在小紅書和知乎刷了兩晚之后,可能才發(fā)現(xiàn),背駱駝或哥倫比亞上山,就像穿優(yōu)衣庫去米蘭時裝周,沒人會說不對,但有人會覺得自己像個新手。

杭州一位做平面設(shè)計的女生參加過凱樂石的大師賽,她有自己的領(lǐng)悟,“穿得不夠復雜,我都不好意思進補給站?!彼玫难b備清單可以拉滿一張A4紙:Salomon ADV包、Hoka OneOne緩震鞋、Leki碳纖維杖、韶音骨傳導耳機、Garmin Forerunner 965手表——聽起來像是在備戰(zhàn)一次微型火星登陸。
全套加起來要超過2萬元,鞋需要準備兩三雙,一旦跑起來,鞋底的損耗十分夸張。
剛?cè)肟拥臅r候,大多數(shù)人都處于模仿期:你刷到誰穿什么,你就抄什么。凱樂石、迪卡儂、基礎(chǔ)款Salomon幾乎是新手三件套,購物車里的邏輯很簡單,“別人推薦的肯定錯不了”,“配得齊先說”。

有人回憶自己第一次上山,背著凱樂石30L包,水袋嘴都不會吸,一身裝備穿得整整齊齊,反倒因為穿得太新,在山上被人誤以為是品牌地推。
但真正的裝備覺醒,是從你意識到“裝得像”≠“跑得動”那一刻開始的。
你開始追求精細功能分工:頭燈要夠亮,外套要防風,跑鞋要區(qū)分夏冬款,能量膠口味得輪換避免審美疲勞。耳機也得是骨傳導的,避免長時間封閉造成聽覺疲勞,連壓縮褲的材質(zhì)都要區(qū)分“蓄力型”和“恢復型”。
與此同時,你也走進了裝備鄙視鏈的深水區(qū)。曾有跑者認真講解:“鞋是MBTI,最能看出人。”迪卡儂MH系列是小白標配,Nike Trail和Adidas Terrex是潮人來打卡的,昂跑和Salomon 則是new money,到了Hoka OneOne或Lowa才算開始在研究技術(shù)路線,La Sportiva一上腳,身邊人就默認你不是來玩的。

鄙視鏈不止鞋,還有手表:佳明是傳統(tǒng)派,表盤大,數(shù)據(jù)全;高馳是性能控,外表低調(diào);COROS是小眾極簡,懂的都懂。耳機更不用說,韶音是穩(wěn)妥派,無耳式是潮流派;連背包也能吵起來,有人堅持Salomon ADV系列輕盈貼身,有人只背Nathan圖穩(wěn)定,有人要用小鷹圖個背負系統(tǒng)。
這時候的中產(chǎn),朋友圈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夜跑光影圖”“補給站速干布平鋪圖”“壓縮褲與手套撞色搭配圖”,配文從“今天狀態(tài)不錯”變成了“第一次上UTMS,選的是Hoka Mafate 4 + Skin 5,天氣悶濕,補了2次鹽丸,頭燈用的是Black Diamond 400流明”。字里行間透露著一絲“我跑的是對工業(yè)制造的理解力”的優(yōu)越感。
何騰說自己已經(jīng)到了某種自定義階段,裝備消費就不是買,而是調(diào)度?!斑@場帶哪雙鞋?”“這場帶哪套水袋?”開始按賽道選功能,按地形選抓地力,按氣溫選透氣區(qū),甚至還會做表格:賽道資料+天氣預報+能量配置+裝備列表,“上山前像在寫PPT”。

尼爾森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中國越野跑者年人均裝備開銷已達到1.6萬元。其中最貴的不是鞋,而是表,甚至還有人為了手表的光電心率更精準,特地把手臂曬出一道環(huán)狀的表帶痕。而鞋作為消耗品,一雙越野鞋兩三千,但一年可能需要購買四五雙,這才是真正燒錢的深坑:一雙專業(yè)越野鞋壽命大概400公里,意味著三個月一換;一場百公里越野賽,可以毀掉兩雙鞋。背包、登山杖、防風衣,輪番上場,每一樣都在撕扯中產(chǎn)的自尊與信用卡。
“人類可以徒步千里,但前提是肯花錢?!币晃粡腢TMB回來、全身頂配的資深跑者坦言。她總結(jié):“花了一萬八,感覺自己終于不像在爬山,而是在參與一場時尚快閃?!?/p>
在越野跑的世界里,“跑不跑得快”這件事永遠有變數(shù),但“穿得像不像貴”則寫在第一印象里,像一封自我介紹。在山頂?shù)拇箫L中,有人喘著粗氣往前沖,有人一邊補鹽丸一邊自拍,還有人可能正低頭看著找條備用鞋帶,把開了腳的跑鞋綁上。
三、越野跑的精神幻覺,把失控的生活,壓進山道
沒人天生愛受苦,但在越野跑這件事上,苦早就不是目的了,它成了一種方法——一種幫助中產(chǎn)從生活的元嬰期里掙脫出來的、帶溫度的工具。
越野跑有一種奇怪的吸引力:它并不鼓勵速度,而是勸你慢下來。不是比誰跑得快,而是比誰跑得懂,因為長賽段得跑好幾天,第一天拼盡全力,很可能會影響后面的成績,而短賽段還得懂配速、懂節(jié)奏、懂怎么在第7公里的下野坡時扛住胃抽筋不放棄。
中產(chǎn)在山里學會自洽、學會低配輸出、學會閉嘴喘氣,學會在小腿酸痛的同時判斷還剩多少能量膠。
真正沉迷越野跑的中產(chǎn),不是因為愛贏,而是因為愛“完賽”——這個詞不只是“到終點”的意思,它更像一種精致的“自律+苦難”供奉儀式:你為它訓練了一個月,為它戒了糖、限了鹽、練了爬坡,所有的克制都不是為了別人點贊,而是為了在終點線前那一下,把生活的混亂壓進一張笑著的照片里。
而這份修煉的結(jié)果,是可以寫在簡歷里,沒人會記住那復雜的分分秒秒,但會記住那種在甘肅黃沙中的完賽的畫面感。
這成了一種中產(chǎn)最經(jīng)典的精神分裂:在最簡單的運動中,投入最燒錢的預期。
有人說越野跑是成年人的“體育補課”,是對那個年少時逃掉的800米的一種延遲償還。裝備再頂、照片再美,本質(zhì)上每個人都在山里尋找那個自己錯過的體育老師,那個會對你說“你還可以再撐一下”的聲音。
如今沒人逼自己跑了,反倒是自己,在拿著一塊錢一公里的完賽獎牌,認真給自己頒獎。
城市里人沒得選,在山里可以決定上不上坡。
何騰至今都記得在柴古唐斯迷路,遇到的那位穿解放鞋的老伯,“他在林間給我引路,輕盈跳躍,就像神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聯(lián)電子廠Pro,作者:森賽
本內(nèi)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授權(quán)事宜請聯(lián)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19244.html?f=wyxwapp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