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爭議的本質,是中國從“稀土大國”向“稀土強國”轉型的陣痛。國家鼓勵稀土深加工,聯(lián)想每臺筆記本創(chuàng)造的價值是直接出口原料的200倍。但政策制定者或許低估了企業(yè)的“灰色智慧”:墨西哥工廠組裝、海外銷售的模式,讓中國監(jiān)管鞭長莫及。更諷刺的是,美國一邊喊著“重建稀土供應鏈”,一邊卻可能通過聯(lián)想電腦“曲線獲釔”——畢竟,從中國買電腦比自建提純廠快得多。編輯搜圖編輯搜圖
2025年4月,中國商務部一紙禁令,將釔等7類戰(zhàn)略稀土列入出口管制清單,直擊美國軍工、航天和高科技產業(yè)的“命門”。
然而,僅僅24天后,聯(lián)想高調發(fā)布全球首款含釔鎂合金筆記本電腦,輿論瞬間炸鍋:有人痛批這是“鉆國家政策空子”,有人歡呼“中國技術突圍成功”,更有專家直言“稀土電腦是愚蠢的說法”。這場爭議背后,藏著怎樣的技術真相與國家戰(zhàn)略博弈?

稀土不是土,而是17種金屬元素的統(tǒng)稱。從戰(zhàn)斗機激光制導到特斯拉電機,缺了它,現代科技寸步難行。過去30年,中國以全球34%的稀土儲量,承擔了70%的礦產供應和85%的加工產能,卻曾因低價出口淪為“資源輸血國”。
2025年的出口管制,本是中國對美技術封鎖的精準反擊——美國7類管制稀土100%依賴中國,本土精煉產能為零。但聯(lián)想新款筆記本的鎂合金外殼,偏偏用上了被管制的重稀土“釔”,單臺含釔約3克,按年銷千萬臺計算,相當于30噸戰(zhàn)略資源流向海外。

“電腦就是電腦,哪來的稀土電腦?”通信專家項立剛一針見血。鎂合金的主要成分是鎂(密度1.74克/立方厘米),比鋁輕36%,本是材料科學的突破。上海交大丁文江院士團隊研發(fā)的新型鎂合金,通過微量添加稀土(如釔),將耐腐蝕性提升10倍。但問題在于:釔的添加量僅有0.5%-1.2%,且與鎂形成不可逆合金,既無法直接提取,回收成本更是天價(每克需數百美元)。用項立剛的話說:“往面條里撒一撮鹽,難道就叫鹽水面條?”

聯(lián)想專利文件顯示,含釔鎂合金技術早在2023年12月便已申請,產品上市也比政策早3個月。從法律層面看,海關將電腦外殼歸類為“計算機零部件”(編碼84733090),現行政策只管原料出口,不管終端產品。但反對者揪住兩點:一是釔作為管制稀土,用于消費電子外殼是否屬于“資源降維”;二是若美國通過《稀土回收法案》,強制拆解數億臺電子垃圾,可能形成“螞蟻搬家”式資源外流。


項立剛為代表的“技術派”認為,爭議過度政治化:“中國管制稀土是為了卡對手脖子,不是捆自己手腳。如果連螺絲釘里摻點稀土都要批斗,不如回到用竹簡刻字!”而憤怒的網友則質問:“當年瓦良格航母能偽裝成旅游項目買回來,美國就不會用買電腦殼偷稀土?”雙方看似對立,實則共同點清晰:既要技術創(chuàng)新突圍,也要筑牢資源防火墻。

回看這場爭議,聯(lián)想或許只是撞上了時代槍口。真正的警示在于:當稀土戰(zhàn)爭從“礦山爭奪”升級為“技術暗戰(zhàn)”,政策必須跑在企業(yè)前面。動態(tài)清單管控含稀土成品、建立區(qū)塊鏈溯源系統(tǒng)、設定回收企業(yè)連帶責任——這些專家建議,遠比爭論“該不該用稀土造電腦”更有價值。畢竟,中國稀土戰(zhàn)略的終極目標,不是逼企業(yè)“自廢武功”,而是讓每一克稀土,都成為卡住對手喉嚨的“致命武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