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30 日那天,神舟十九號順利返回地球。我們看到蔡旭哲、宋令東和王浩澤這三位航天員從艙里出來的時候,全都是由工作人員用特制椅子輕輕抬出來的。
這個場景一下子引起了無數(shù)網(wǎng)友的討論。

就在半個月之前,美國“藍色起源”的飛船降落時,里面的六位女性航天員不僅自己走出了艙門,還蹦蹦跳跳地慶祝了一番。
這樣的對比讓人不禁好奇:難道中美兩國的航天員在身體素質上真的有差距?還是說中國在航天技術上落后了呢?

本文內容及圖片均來源于網(wǎng)絡,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內容為作品完整存在虛構成分,如侵犯權益,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原因·】——?
雖然中美航天員出艙時的表現(xiàn)確實差別很大,但其實這并不奇怪。
畢竟從時間上看,美國的航天事業(yè)比我們起步更早,很多人自然而然會覺得他們的技術更先進一些。
不過這次的情況跟技術和體質完全沒有關系,關鍵在于中美兩國航天任務的目標和性質完全不同。

先來看看中國的神舟十九號。這三位航天員在太空中停留了整整 183 天,相當于在外太空“工作”了大半年。
在這段時間里,他們完成了超過 80 項科學實驗,并且進行了三次出艙活動。
其中最長的一次出艙活動持續(xù)了 9 個小時,成功打破了美國宇航員保持的記錄。

由于航天員長期處于微重力環(huán)境中,他們的身體會發(fā)生明顯的變化。
回到地球后,他們的身體需要重新適應重力環(huán)境。如果直接站立,可能會因為立位耐力不足而突然暈倒,甚至在輕微碰撞下就容易骨折。
所以為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工作人員才會用特制座椅將他們小心翼翼地抬出艙外。

再看美國的“藍色起源”。它的 NS-31 任務本質上是一種商業(yè)太空旅游項目。
它用“新謝潑德”火箭把乘客送到大約 100 公里的太空邊緣,讓他們體驗短短三四分鐘的失重感,整個過程只有 11 分鐘左右。
這就像在陸地上玩一次特別刺激的過山車一樣。
由于飛行時間很短,強度也很低,對身體幾乎沒有任何影響。
而且這些乘客的主要目的就是感受新鮮事物,順便給太空旅游做宣傳。

一邊是中國航天員在 400 公里的高度駐留大半年,另一邊是美國游客在 100 公里的高度停留幾分鐘。
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來看,兩國航天員出艙時的表現(xiàn)自然會有所不同。
更何況,把完成任務的航天員小心抬出艙外并安置在專門的座椅或擔架上,已經(jīng)是全球通行的標準操作。

俄羅斯的聯(lián)盟號飛船自從冷戰(zhàn)時期就開始承擔接送航天員往返空間站的任務。每次從空間站返回時,航天員都會被小心抬出。
比如宇航員謝爾蓋?克里卡廖夫累計在太空中停留的時間超過了 800 天。
每次他從空間站回來時,也都是被小心抬出艙外。

美國的載人龍飛船同樣如此。
在“Crew-9”任務中,被困在國際空間站超過 9 個月的宇航員蘇尼塔?威廉姆斯和布奇?威爾莫爾。

由于他們在軌時間極長,當載人龍飛船安全著陸后,工作人員首先會對飛船的密封性等性能進行檢查。
確認宇航員的身體狀況良好后,才打開艙門,將他們小心抬出,并安置在專門的座椅上,幫助他們慢慢適應地面的重力環(huán)境。

?——【·結語·】——?
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堅守了長達 183 天,為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做出了巨大貢獻。
他們多次執(zhí)行出艙任務,開展了大量的科學實驗,從空間生命科學到材料合成等多個方面,為我國航天事業(yè)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數(shù)據(jù)。
而美國的商業(yè)公司藍色起源通過短短 11 分鐘的亞軌道飛行體驗,結合名人效應等方式,成功激發(fā)了公眾對太空探索的興趣。
雖然兩者在表現(xiàn)上差異巨大,但這主要是因為任務性質和目標不同,彼此之間并沒有高低之分。
在太空探索的道路上,只有遵循科學規(guī)律,持續(xù)鉆研,穩(wěn)步前行,人類才能走得更遠、更穩(wěn)。
信息來源:央視網(wǎng),2025 年 4 月 30 日,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