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說呢,有些地方就是為詩意而生的。第一次站在瘦西湖邊,晨霧像一層輕紗垂落,指尖觸碰微涼的湖水,忽然就懂了為什么杜牧會寫下"二十四橋明月夜"。你懂的,那種感覺——明明站在21世紀的水泥堤岸上,卻仿佛能聽見唐朝的簫聲刺破晨霧。話說回來,這大概就是揚州最迷人的地方,它總能把千年的詩意,泡在一壺新茶里端到你面前。
二十四橋上的時光疊影
記得那天清晨,蘆葦叢中的白鷺被簫聲驚起,翅尖掠過青石橋身上斑駁的"二十四橋"銘文。苔痕間的柳葉影簌簌顫動,像極了一首墨跡未干的詩在風中搖曳。對了突然想起,老茶客當時說了句特別有意思的話:"聽這水聲。"運河水裹著隋堤煙柳的絮語,與湖水相擁著穿過橋洞,晨光碎成萬千銀鱗。最神奇的是,他紫砂壺滴落的水珠,正好墜入橋洞漾開的漣漪中心——兩圈波紋相撞的剎那,我好像看見了千年時光在水紋里重疊。
五亭橋下的水墨江南
移步至五亭橋畔時,才發(fā)現(xiàn)瘦西湖的水,原來是被歲月揉碎的翡翠。怎么說呢,橋影倒映其中,活脫脫就是一幅展開的水墨長卷。風起時漣漪輕吻堤岸,岸邊垂柳的倒影搖曳生姿,恍惚間仿佛看見詩中走出的女子,正以湖水為鏡梳理青絲。伏在釣魚臺石欄上往深處看,水流里藏著無數(shù)故事——瓊花瓣打著旋兒漂遠像被遺落的信箋,枯枝上的蜻蜓靜靜停駐宛如天然筆架,紅鯉銜著水草穿梭,攪碎了沉淀千年的月光。這哪是普通流水?分明是時光的顯影液,把詩中的意境一幀幀沖洗出來。

平山堂外的市井詩意

熙春臺上的古今交響
月亮爬上五亭橋飛檐時,我在熙春臺沏了壺魁龍珠(一種揚州特色茶)。茶香中飄來簫聲,循聲望去竟是那位在橋墩洗筆的藍布衫老者。怎么說呢,這畫面特別有意思——音律貼著水面滑行,驚起層層發(fā)光的漣漪,而他腳邊放著保溫杯,橋欄掛著塑料袋。現(xiàn)代與古韻就這么自然交織,比詩中描繪的更添幾分鮮活。話說回來,揚州人好像天生就懂得怎么把日子過成詩,煨獅子頭時漸熄的灶火,茶館里飄出的評彈,甚至是早茶桌上那籠冒著熱氣的蟹黃湯包,都帶著獨特的韻律感。
細雨在深夜落下,將月光紡成銀紗覆在橋上?;赝觎F中的瘦西湖,二十四橋的輪廓若隱若現(xiàn),橋洞下的月光依舊清澈如初。渡船上,口袋里的茉莉花苞尚未綻開,岸上又傳來《春江花月夜》的曲調(diào)。忽然明白這座橋從來不是凝固的風景,它是流動的詩篇,水流是平仄,月光是韻腳,而我們這些匆匆過客,不過是偶然落入詩行的一個標點罷了。
大虹橋邊的晨昏故事
要說揚州最會講故事的,可能得數(shù)大虹橋邊的那些老茶客。每天清晨,他們帶著紫砂壺往橋欄上一靠,就能把隋煬帝開運河的舊事說得活靈活現(xiàn)。你懂的,就是那種帶著三分真實七分演繹的講述方式,配上裊裊茶煙,聽著聽著就會忘記今夕何夕。對了突然想起,有位老爺子特別愛說 個園里的四季詩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