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華為在深圳的“鴻蒙電腦技術與生態(tài)溝通會”上,正式亮出了醞釀五年的“大招”——首款搭載鴻蒙操作系統(tǒng)的筆記本電腦。這場發(fā)布會本應是一場國產操作系統(tǒng)逆襲的狂歡,但網友們的討論焦點卻意外轉向了一個爭議點:鴻蒙電腦像蘋果iOS一樣,不支持側載應用。
這意味著用戶只能通過華為官方應用商店安裝軟件,無法像Windows或macOS那樣自由下載第三方程序。有人調侃:“連蘋果電腦都允許用戶從網頁裝軟件,鴻蒙這是要‘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華為布局鴻蒙電腦的動機并不難理解。自2019年以來,受外部因素影響被迫放棄Windows后,華為筆記本業(yè)務一度陷入被動。但正如余承東所說:“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五年間,華為集結上萬名工程師,投入超2700項專利,硬是在ARM架構上重構了一個從內核到界面完全自主的電腦系統(tǒng)。

這種“破釜沉舟”的魄力換來了技術突破:秒開1GB大文件、120Hz流暢交互、跨設備無縫流轉等體驗甚至超越傳統(tǒng)PC。但代價也顯而易見——為了確保安全和生態(tài)可控,華為選擇了最激進的“封閉”策略。
對于普通用戶,鴻蒙電腦的封閉生態(tài)或許并非致命傷。官方宣稱已適配300多款“融合應用”,覆蓋辦公、設計、影音等核心場景,WPS、剪映、釘釘等主流工具一應俱全,甚至能直接運行手機和平板的鴻蒙應用。

但爭議恰恰藏在“非主流”需求里:小眾行業(yè)軟件、獨立開發(fā)者工具、游戲模組插件……這些“長尾應用”能否存活于官方商店?一位程序員在社交平臺吐槽:“我常用的開源代碼編輯器連影子都沒看到,難道要自己造輪子?”

華為的堅持有其邏輯。封閉生態(tài)能杜絕惡意軟件和隱私泄露風險,尤其對政企用戶而言,鴻蒙電腦的“超級隱私模式”和防黑客攻擊功能堪稱剛需。但矛盾在于,過度控制可能扼殺創(chuàng)新。對比微軟和蘋果:Windows以開放著稱,卻飽受病毒困擾;macOS允許側載但默認商店優(yōu)先,在安全與自由間找到平衡。鴻蒙的“一刀切”政策,是否會讓生態(tài)成為“溫室里的花朵”?

鴻蒙電腦的生態(tài)現狀像極了一條“護城河”:河內是華為精心培育的300款應用和1000+外設(從打印機到專業(yè)手寫板),河外則是用戶渴望的“星辰大?!?。短期來看,這種策略能保障基礎體驗:比如WPS在鴻蒙電腦上可實現1GB文檔秒開、剪映支持跨設備拖拽編輯,這些深度優(yōu)化在開放生態(tài)中反而難實現。但長遠而言,能否吸引開發(fā)者“主動入河”才是勝負手。

華為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其“一次開發(fā),多端部署”的框架讓手機應用可快速移植到電腦,再加上720萬開發(fā)者基數和10億鴻蒙設備存量,理論上能加速生態(tài)擴張。但現實骨感:微信、QQ等國民應用尚未登陸商店,專業(yè)領域的AutoCAD、Adobe全家桶更是遙遙無期。一位業(yè)內人士直言:“華為需要證明鴻蒙電腦不是‘備胎’,而是一個能養(yǎng)活開發(fā)者的新大陸?!?/p>
回望歷史,操作系統(tǒng)的成功從來不是技術單方面的勝利。Windows靠兼容性統(tǒng)治PC,macOS憑體驗征服創(chuàng)作者,而鴻蒙電腦正試圖用“安全+互聯(lián)+AI”開辟第三條路。封閉生態(tài)是它的護甲,也可能成為軟肋。
但無論如何,這場實驗對中國科技產業(yè)意義深遠——當微軟和蘋果劃定賽道時,華為選擇直接造一條新賽道。至于用戶是否買單,5月19日的發(fā)布會或許會給出第一個答案。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