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里,一張浸透的紙巾在水杯里緩慢膨脹。7歲的小雨盯著濕紙巾邊緣的褶皺,仿佛看到了一朵正在綻放的“紙花”。她踮起腳,小心翼翼地把水杯里的紙巾倒進公共飲水機水槽里——這個被她稱為“魔法實驗”的舉動,當天卻將她推向了全校教師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副校長沖進教室時,小雨正在座位上畫畫。他指著飲水機方向厲聲呵斥:“誰讓你將紙巾倒在飲水機水槽里?這是嚴重破壞公共設施!水槽要是壞了怎么辦?你們班還喝水不?”全班鴉雀無聲,只有小雨的抽泣聲越來越響。盡管如此,小雨還是出去清理了水槽,回到教室后趴在桌子上,連飯都不吃了,老師安慰了很久也不管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班主任李老師很生氣,一年級小朋友,都是家長捧在手心的寶貝,犯了錯,講道理讓她明白此舉的危害就行了,值得副校長如此厲聲斥責嗎?心理學課上警告——“7歲兒童的自尊心像剛結繭的蝴蝶”,小雨的心理已經(jīng)受到嚴重的傷害了,這要是回去告訴家長,等著投訴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上完課后延時服務,剛回到家,手機上彈出一張圖片,是監(jiān)控拍下的,小雨倒水的照片,上面用紅字標注“105班學生將紙巾裝入水杯,然后把紙巾到在飲水機上”。李老師無名火起:小女孩今天哭著不吃飯,已經(jīng)讓自己夠自責的了,領導這樣發(fā)出來是什么意思?至于全校公開嗎?是不是故意讓自己這個班主任難堪?

一時沖動之下,編了一句回復“中午孩子已經(jīng)清理了,孩子哭了,飯也沒有吃(讓你知道自己厲聲斥責造成的心理傷害)是我作為教育她的老師失職了,給學校添麻煩了“,就這樣懟你一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場關于“副校長該不該直接斥責孩子,發(fā)圖片到教師群”的爭論,在評論炸出截然不同的聲音。支持副校長的人搬出“安全案例警示”理論:“通報和轉發(fā)安全案例一樣,都是為了提醒老師教育好學生,對現(xiàn)象不對人。”也有人質問:“副校長已經(jīng)將女童斥責到哭得不吃飯,還發(fā)到群里?”一位匿名教師的評論一針見血:“這就是職場PUA的變種——用通報來敲打老師,就是這樣的人造成學校內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鬧劇暴露出教育管理的三重頑疾。第一重是形式主義幽靈:通報批評成了“留痕管理”的表演,仔細看看截圖,上面還有放學情況的照片。第二重是懲戒尺度的失控:某些教育者把威嚴建立在恐懼之上,比如那位副校長直接跑到教室訓斥女童到哭。第三重則是信任危機: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六成以上的老師認為學校領導遇事習慣甩鍋。當領導在群里@全體教師“引以為戒”,又何嘗不是在推卸管理責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班主任李老師發(fā)文,貌似在為自己班被通報找借口,但文章背后,何嘗不是透露出對副校長訓斥學生到哭的痛心?評論區(qū)里那些認為李老師是新老師,勸她看開,何嘗不是習慣被領導形式主義通報、小題大作的麻木?真正應該反思的是,那些副校長們,我們到底該怎樣對學校進行管理,才是遵循教育規(guī)律,尊重老師的主體地位,激發(fā)老師的工作積極性。

你見過哪些保護兒童尊嚴,保護老師積極性的教育案例?歡迎分享。

(圖源網(wǎng)絡,圖文不相關,侵聯(lián)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