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雷聲

編輯:雷聲

從6500萬光年外看地球,能看到恐龍滅絕時的場景嗎?

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好奇。但別激動太早,現(xiàn)實比想象要“殘酷”得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理論上說,光速每秒30萬公里,從地球發(fā)出的光需要6500萬年才能跑到6500萬光年外。如果我們能瞬間抵達那兒,再用望遠鏡看回地球,按理是能看到那場恐龍滅絕的“現(xiàn)場直播”。但問題來了,哪有“瞬間移動”?更別提這么大的望遠鏡了!

想想看,這種情況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有“縮小版”的體驗。比如3米外的東西,光傳到我們眼中也要經(jīng)過0.00000001秒——看到的都是它的“過去”。只是這個時間差小得不被察覺,可一旦拉到宇宙尺度上,距離一長,時間差就成了天文數(shù)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假如6500萬年前那顆小行星撞地球的場面還在宇宙中“漂流”,是不是有人真能看到?

恐怕不成。咱想想,這光經(jīng)過6500萬光年的宇宙“長途旅行”,早就被吸收和散射得差不多了。光線在宇宙中一路消散,剩下的微弱光子根本不足以支撐我們觀察的需求。

再說,這6500萬光年的“目擊距離”,需要多大個望遠鏡才能實現(xiàn)?科學家給算了個公式:“望遠鏡口徑 = (1.22 x 入射光線的波長 x 距離)/目標物的長度”。假設(shè)恐龍有10米長,波長是550納米,那望遠鏡的口徑得4.36光年!4.36光年啥概念?比鄰星離我們才4.24光年,得比整個太陽系還大,這么個天體望遠鏡也只能活在想象中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假設(shè)未來科技有了“質(zhì)的飛躍”,這種壯觀的回望還是有那么一絲希望。

比如科幻里常提到的“蟲洞”,就像是一條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隧道,讓我們瞬間到達幾百萬光年之外,仿佛一下子穿越了距離。如果真的有這么個蟲洞,“站”在6500萬光年外的觀察點,歷史場景就能重現(xiàn)嗎?科學界至今對蟲洞尚無定論,就算能存在,通不通往恐龍時代都是未知數(sh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科學進步固然能帶來無限可能,但宇宙尺度的觀測極限也讓我們清楚:要想“回放”遠古歷史,至少在今天還不太現(xiàn)實。技術(shù)的局限不只是材料與能量,還有人類認知的深度和廣度。就如人們不斷提出“能否復(fù)原已滅絕物種”的問題,科學與倫理間的博弈往往要走得更遠才能真正實現(xiàn)。

網(wǎng)友熱議:
①“這個場景要是能看見,得是多震撼的歷史!”
②“聽說要造4光年大的望遠鏡,我看是白日做夢吧?!?br/>③“未來說不定真有可能實現(xiàn),那時還能再看看地球的‘舊時光’?!?/p>

大家對此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