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于1727年去世,當時雖沒有照相機,但牛頓的“真容”卻被記錄下來了。這是牛頓真實的面部輪廓照片,拍攝于1906年。既然牛頓去世時相機還沒有發(fā)明,那為何還能留下他的“面部”照片呢?
照片上的牛頓面部照片并非完全真實的而是用過倒模而成的,更嚴謹一點說這是用牛頓的“死者面具”。
17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有一種特殊的習俗,為表對逝者尊重和紀念,用石膏或者蜜蠟制作成面具,這樣就可以將逝者面容永久留存于世。
這種特殊的習俗乍一聽似乎很奇怪,但在當時來說是對逝者最高的尊重,并且不是人人都可以制作死者面具的,即便做也是有著等級區(qū)分的。
那個時候的死者面具是一項技術(shù)工種,需要花重金聘請專門的從業(yè)者來制作,與此同時制作材料也是相當昂貴的。
因此,一些達官貴人或者有影響力的人會有精致的死者面具,普通人要么做不起,要么做一個普通的聊以慰藉。

顯然牛頓是有資格的,甚至超出資格之外。如今我們提到牛頓往往想起蘋果的故事和他的物理學成就,然而牛頓在當時的英國早已經(jīng)家喻戶曉。
牛頓的成就涵蓋物理學、數(shù)學和哲學。他的萬有引力和力學三大定律奠定了后世物理科學的基礎(chǔ)觀點,至今人們還是將力學稱為“牛頓力學”。
或許是他的物理學太過耀眼進而掩蓋了他的數(shù)學才能,如果沒有物理學,他也會是數(shù)學界頂尖的學術(shù)大家。甚至在經(jīng)濟學上,牛頓也有相當?shù)慕?,因此他也被譽為百科全書的全才。
在科學界,牛頓堪稱巨人,后世的研究者無不踩在這位巨人的肩膀上,他對科學的推動和后世的影響太深,以至于信息化的今天,牛頓的名字依然婦孺皆知。
然而,再偉大的科學巨人也是人,是人就逃不開生老病死的輪回。
在科學界尤其是西方科學界有一種說法,那就是科學的盡頭是神學,諸如牛頓和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人也是如此,或許他們見識過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因此,晚年對宗教神學尤為熱衷。
晚年的牛頓熱衷于宗教神學的研究,上了年紀各種病痛也找上門來,據(jù)說牛頓發(fā)病時非常痛苦,以至于不能繼續(xù)研究科學和神學,而這種病癥有可能是腎結(jié)石。
1727年3月,牛頓出席一次科學會議后突然發(fā)病,他艱難地回到家中休養(yǎng),生死不是人力所能干預,加上那時的醫(yī)療技術(shù)并不完善,牛頓最終沒能堅持到4月,在3月的最后一天,這位科學巨人,力學惦記著與世長辭,享年84歲。

牛頓的離世在英國掀起一陣波浪,他的學生和朋友乃至科學界的同事甚至英國皇室都沉浸在悲痛中,英國皇室更是批準了國葬的最高待遇。
牛頓躺在自己的床上,沒有了病痛的折磨,他的臉上很安詳,陽光照射在臉上,是這位科學巨人留給世界上最后的樣子。
此時,牛頓的學生和幾個親密的友人提出為牛運制作“死者面具”沒有人比這位科學巨人再有資格了,于是幾人急忙動手。
“我們必須快點了”其中一人提醒著。
不同于別的面具,死者面具比較特殊,材料也需要特殊準備,最主要的是逝者的面容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腐朽,換句話說,此時安詳?shù)拿嫒菔巧钥v即逝的。
于是人小心翼翼為牛頓擦了擦臉,然后將石膏液慢慢涂抹在他的臉上,這個速度非常緩慢,只為了保存牛頓真容的每個細節(jié)。

牛頓雖然離世,但他的面容被永久保存下來被特殊陳列起來,成為以后學者英國之行的必經(jīng)之地,甚至已經(jīng)超出了科學范疇成為一種信仰。
1906年,這時人類發(fā)明了照相機,牛頓的特殊面具被拍攝下來,照片傳遍世界,后世人終于一睹這位傳說人物的真容。
一件物品具有它自身的價值,而物品被什么樣的人使用決定了它更高的價值。
有的人為獲得某項榮譽而自豪,而有著榮譽因為被傳奇的人獲得使得這份榮譽更加榮耀,顯然“死者面具”有了牛頓,就是值得贊美的。
當然,世界上不止牛頓具有“死者面具”,拿破侖、但丁、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等人都有各自的“死者面具”而這些人都是影響了一個甚至幾個時代的人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