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宇 發(fā)自 凹非寺
量子位 | 公眾號 QbitAI
今天,ICLR 2025的discussion phase的ddl已經(jīng)截止。回看過去14天的討論過程,可太精彩了!
各大平臺上隨手一翻就是作者們的吐槽大會,都在無語這屆ICLR評審的各種奇葩亂象。
譬如UCSB博士生@JiachenLi11 就在推特上非常之無奈:
我收到的評審內(nèi)容,低到令人擔憂——其中一條評審甚至話都沒說完。難道審稿人的tokens用完了嗎???
你還真別說,他這個“tokens用完”的吐槽并不是空穴來風——
ICLR 2025的論文提交數(shù)前所未有地高,約有11000篇。
為了提升審稿速度和質(zhì)量,ICLR今年引入了AI參與審稿工作。
當然了,倒也不是單一AI,是多個AI大模型組成的Agent。
然而,你以為審稿人話不寫完評審內(nèi)容就點發(fā)送,就是ICLR 2025的全部槽點了嗎?
ICLR吐槽大賞
要細數(shù)今年ICLR 2025的神奇事件,咱們先從最廣為人知的一件說起:
[10,10,10,10]和3個poor得分并存
今年的ICLR出現(xiàn)了一篇4個審稿人同時打出了10分的論文。
假如這個分數(shù)能保持到中稿通知,這將是近5年來,ICLR的唯一一篇滿分作文。
論文題目如下圖,是一個叫IC-Light(全稱Imposing Consistent Light)項目,是關于控制圖像照明的。
作者張呂敏,也是大名鼎鼎的ControlNet的作者。
他在蘇州大學拿到學士學位后,去往斯坦福讀博。
IC-Light可以隨意控制照片主體的光源和背景,將主體、光源、背景三者迅速地融合在一張圖片里。
半年前,IC-Light就在GitHub上開源,現(xiàn)在共6.5k星。
與此同時,ICLR 2025還出現(xiàn)了幾篇,某一審稿人給某篇論文全打1分的論文。
這里我們打斷一下,了解一下ICLR的評分體系:
- 1分:太差了
- 3分:拒絕
- 5分:婉拒了哈
- 6分:接……吧
- 8分:接收
- 10分:強接收
就拿其中一篇來說吧,看到這個結(jié)果給作者氣的,寫了一篇十幾頁的strong rebuttal。
那審稿人為什么給人家Soundness、Presentation、Contributions都給了1分?
審稿人言辭非常犀利,直呼Paper Writing is quite bad,然后還毫不客氣地提問:“Is there a human author on this paper?”
審稿人還表示,(這也是全部最低分的最重要一點),我們是可以判斷一篇論文是人寫的還是AI寫的,“也許您在生成文本時沒有進行基本的連貫性檢查”。
作者繼續(xù)輸出長篇大論rebuttal,并回擊“我可真欽佩你識別AI的能力”。
作者5頁回應,審稿人在ddl突然否定領域
一位在北大CS讀博的小某書網(wǎng)友@Kevin 對審稿人的神操作大吐苦水。
事情是這樣的,ICLR不是共14天用來discussion phase嘛。
這14天里,有一位審稿人5,一共對他所在團隊提交的paper提出了10個問題。
團隊認真回復了整整五頁,審稿人5已讀不回。
團隊多次希望與其討論,審稿人5已讀不回。
總之就是一整個石沉大海。
到了昨天,也就是discussion phase的最后一天,“審稿人5突然否定這個領域,并將5分改為3分”。
@Kevin非常不理解為什么審稿人這樣做的意圖。
真的就,令人心碎的discussion phase。
“你需要引用另一篇ICLR 2025投稿”
推友@PandaAshwinee(普林斯頓博士畢業(yè),現(xiàn)在在Trails.ai從事博后工作)給看熱鬧的網(wǎng)友們畫了個自己接收到的評審內(nèi)容的亮點:
你需要引用另一篇ICLR 2025的投稿。
展開說說,就是審稿人鏈接了ICLR 2025 openreview的另外一篇論文,表示兩個項目高度相關,所以小哥應該引用。
但是哭啊,小哥查過了,要求被引的論文根本不在arXiv上。
而且這不是他第一次感覺“天塌了”——他在評論區(qū)補充,之前他的項目在ICML 2024被拒,主要原因也是“與另一篇ICML 2024投稿高度相似”。
不過ICLR很快在小哥推文下面回復了,表達程序主席開始調(diào)查這個事兒。
“乞討式”ICLR
前面提到的都是審稿人和作者有來有回(哪怕回得慢)的激情battle,更有意思的事是,無論國內(nèi)還是國外,很多人都把這屆稱為“乞討式”ICLR。
簡而言之,就是審稿人一直不給評審不給分。
有人上個月下旬的時候,就開始給所有AC(區(qū)域主席)發(fā)了郵件,要求他們提醒審稿人回復作者。
或者至少確認審稿人們知道自己還得干這活。
當時就有網(wǎng)友提醒“最壞的打算”,有的審稿人會拖到最后一刻,因為他們也在為自己措辭……
果不其然,單看國內(nèi),昨天開始24h內(nèi)倒計時了,很多作者還在懇求審稿人快快評審,快快給分。
哎。
對作者的奇怪請求
在Google DeepMind工作的Ahmad Beirami(@abeirami)分享了一則訊息:
發(fā)到推特上后,有ICLR作者表示出了疑惑:
如果作者們寫了這玩意兒,是否真的對審稿有幫助?
他覺得這“可能是在浪費時間”,因為審稿人完全可能看都不看,直接去看paper原文。一切都是徒勞的。
不過Ahmad很快回復了這位作者:
Yes!
作為一名AC,我想確保我沒有從作者的角度遺漏任何內(nèi)容。可能會有很多變化、新結(jié)果等。我想確保我知道在哪里找到它們,以便能夠形成觀點,判斷一些原始評論/關注是否適用。
得到這個答復后,作者小哥很愉快地去添加注釋去了。
ICLR 2025為何這樣
以上種種,只是大家或身在其中/或圍觀看熱鬧的ICLR 2025的一點點故事而已。
但,身為權威頂會,為什么會這樣?
有的人認為和今年的稿件數(shù)量有關。
官方數(shù)據(jù)顯示,ICLR 2025的論文提交數(shù)量達到了11,000多篇,同比增長61%。
而去年ICLR 2024組委會收到的投稿總數(shù)為7,262篇——當然了,對那時候的ICLR來說也是不小的工作量,同比增長了47%。
今年,面對如此龐大的論文數(shù)量,審稿人數(shù)量高達15,000多名。
這還不夠,官方還引入了多個AI大模型構成的Agent來參與審稿。但它的功用不是完全替代審稿人,它不會撰寫審稿評論或直接編輯評論,而是提供建設性和可操作性的反饋,幫助審稿人提高審稿質(zhì)量。
這個Agent針對審稿中可能存在的三類問題提供建議:
- 鼓勵審稿人改寫含糊的評論,使其對作者更具可操作性;
- 突出文章中可能已經(jīng)回答了審稿人問題的部分;
- 發(fā)現(xiàn)并處理不專業(yè)、不恰當?shù)难哉摗?/li>
但很多作者認為,稿件數(shù)量激增確實加大了工作量,Agent的輔助無可厚非,但絕不是ICLR變成被看熱鬧的“科研春晚”的原因。
一方面,Agent提出的建議,審稿人是可以選擇接受或者忽略不管的。
另一方面,極速擴張的審稿人中,是否有人并不是適合評審工作?
再一方面,為了確保審稿質(zhì)量,每位審稿人平均分配3篇論文,頂天了看4篇,工作量并不是超負荷狀態(tài)。
除了有點混亂以外,另一個被網(wǎng)友們激烈討論的點,集中在這屆ICLR的分數(shù)上。
一般來說,ICLR的傳統(tǒng)接收率在30%左右,然后今年ICLR的排名前30%的論文,平均評分約為5.6。
前面我們介紹了,6分算是一個勉勉強強的分數(shù),屬于論文被接收的邊緣門檻。
這就意味著“低于‘邊緣接受’門檻的論文將被接收”。
網(wǎng)友談道,“當會議接受變得如此隨意時,我們正在破壞整個科學評估系統(tǒng)——這影響到AI研究整體的完整性。”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三點自己的思考,希望ICLR應有更嚴格和公平的程序。
當然,也有另一種聲音:
期待一些超級強大到無懈可擊的大模型出現(xiàn),讓它們充當審稿人,解決上述所有問題,以此幫助減輕審稿的負擔。
只是不知道這一天什么時候會到來了。
參考鏈接:
[1]https://x.com/mo_danesh/status/1863964693687107823
[2]https://x.com/JiachenLi11/status/1856472250636964350
[3]https://x.com/Yuchenj_UW/status/1862541099136651536
[4]https://x.com/abeirami/status/1863629237741064608
[5]https://x.com/PandaAshwinee/status/1856384624873570749
[6]https://x.com/ysu_nlp/status/1860504185583648863
[7]https://openreview.net/group?id=ICLR.cc/2025/Workshop_Proposals#tab-accept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