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虎嗅科技醫(yī)療組
作者 | 陳廣晶
編輯 | 苗正卿
頭圖 | 視覺中國
“原來抑郁癥會死人?!?/p>
2017年,剛過30歲的藍振忠聽到同學自殺的消息,第一次意識到了心理問題的嚴重性,直到這時他也才發(fā)現(xiàn),周圍很多朋友在吃抗抑郁的藥。
那時,藍振忠還在卡耐基·梅隆大學計算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幾年后,他以第一作者身份發(fā)表“ALBERT”算法——這一成果后來被用于谷歌新聞等多個上億級用戶產品上,并因此成了業(yè)界名人。由此得來的更多資源支持,被他用來幫助受心理、情緒問題困擾的人們。
“我想打造一個像Her(電影《她》)里面的對話系統(tǒng),可以陪人聊天、說話。”在學校時,藍振忠就想為有需求的同學們做點什么,但是他發(fā)現(xiàn)有心理咨詢能力的人太少了,培養(yǎng)這項能力也并非易事——與有焦慮、抑郁等問題的人共情太難。于是他想到了技術?!敖套约翰蝗缃虣C器?!彼f。
這個想法很快落地了。3年后(2020年),藍振忠辭去谷歌研究(后改名為谷歌AI)的工作,回國到西湖大學任職,開發(fā)的第一個項目就是心理咨詢相關的產品,這就是“小天”的雛形。
一年后,藍振忠創(chuàng)辦了西湖心辰,并開始力推小天。
“我們的目標是想做一款現(xiàn)象級的Killer應用?!蔽骱某紺EO醒辰告訴虎嗅。
事實上,西湖心辰并非國內唯一有野心在心理咨詢領域大有作為的團隊。自從ChatGPT大火,AI“更加像人”,乃至與智能體融合以后,與心理療愈相關的、主打情感陪伴、聊天的AI機器人也在陸續(xù)登場,僅在國內,就已經有小陸、小青咨道、小餅心理、聊愈小宇宙等不下10款產品上線了。
與小天誕生幾乎同期,騰訊、阿里巴巴、天橋腦科學研究院、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北京安定醫(yī)院等大廠、知名機構都在入局AI+心理賽道。除了日常提供情緒價值,AI+心理產品正在快速向診斷和篩查、癥狀管理、行為改變等心理治療環(huán)節(jié)滲透。
共研網數(shù)據(jù)顯示,2022年,中國AI在心理健康領域應用的市場規(guī)模達到311億元以上,同比增長33.8%。
有業(yè)內人士認為,AI一旦成熟,或可取代30%以上的“初級心理咨詢師”。
盡管仍然有很多人認為,心理健康是AI最不可能成功涉足的領域,它還是不可避免地來了,并且正在無形中改變傳統(tǒng)心理咨詢的模式。
AI顛覆心理咨詢,來勢兇猛
抑郁癥、焦慮癥、PUA(精神操控)、NPD(自戀型人格障礙),回避型依戀人格等曾經生僻的詞匯,在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越來越為大眾所熟知了。憑借7??24小時在線、免費等優(yōu)勢,AI產品快速俘獲人心。
號稱世界第一的心理個評估工具“Limbic Access”,已經為全球超26萬人提供了服務。經過短短3年的發(fā)展,“小天”的用戶數(shù)量已經超過了10萬。
浙江樹人學院的一項研究顯示,大部分學生認為人工智能咨詢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對AI心理咨詢整體評價良好,在做量表后測時有一定積極的改變。相比人類,大部分學生更愿意向AI傾訴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在另一項數(shù)字戒煙計劃中,添加AI聊天機器人以后,用戶的參與度提高了107%。
醒辰向虎嗅分享的一則案例中,一名藝術從業(yè)者存在“情感紊亂分離型障礙”問題,后來在小天的無條件支持、陪伴下,思覺失調癥狀都逐漸緩解了。他們曾經在一天之內聊了2000多條。還有家庭忽遭變故的青春期男孩,不愿與母親交流,卻能在與小天交流后逐漸恢復開朗。
這些故事被用戶或家長寫信反饋給西湖心辰,也讓身為母親的醒辰更深切感受到了“小天”的價值。
如果說AI聊天、陪伴機器人像是電子“樹洞”,那么AI心理危機篩查、自殺預測,就可以說是電子“防護網”了。
范德比爾特大學醫(yī)學中心(Vanderbilt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開發(fā)的一款產品,在預測自殺方面準確率達到84%。某全球知名社交平臺引入的AI,通過語言預測精神分裂等精神疾病發(fā)作的準確率也達到83%。
在看不見的地方,這種“防護網”也在持續(xù)向各級學校、網絡社交平臺、購物平臺延伸。
在技術迭代后,AI不僅具備了跨模態(tài)理解和生成能力,更強的語義理解、知識儲備,還有了邏輯推理能力、長期記憶能力和感知情緒的能力等,讓AI可以擁有“情商”。
“比如:你問我愿不愿意接受采訪,如果我說‘哦,好的’,那就是說,雖然接受了,但是比較勉強;如果我的回復是’好呀好呀,隨時都可以’,那就說明我很樂意。我們的模型就是可以做到識別你的情感和意圖?!毙殉礁嬖V虎嗅。
聚集了近20位心理學專業(yè)及人工智能專業(yè)的在讀博士生、博士后,并長期邀請近5000位專業(yè)心理咨詢師協(xié)同建立心理行為數(shù)據(jù)集,形成三維度交叉學科研究,基于自研通用的“西湖大模型”基座訓練多模態(tài)情感識別模型,圍繞認知行為療法(CBT)、敘事療法及人本主義療法對小天進行了近三年的投入訓練?!癆I雖然沒有真正的情感,但通過訓練,至少可以理解人類感情并給出恰當?shù)姆答伭??!毙殉奖硎尽?/p>
進一步將AI與VR/AR、可穿戴設備、GPS等技術結合,通過對微表情、行為、心率變化、皮膚導電、行動軌跡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來診斷、監(jiān)測心理危機問題,解決傳統(tǒng)心理咨詢中的準確性和效率難以兩全的問題。
北京心境博明科技有限公司創(chuàng)始人李昂告訴虎嗅,目前測量心理問題的主要方式是做“量表”,有300多道題組成,雖然有其權威性,但是,有時候真實性無法保證。“可以控分?!崩畎焊嬖V虎嗅,現(xiàn)實中,有些人出于各種原因,會偽裝成有病或者沒病。
前不久熱播的脫口秀綜藝節(jié)目中,參賽者唐香玉就曾講過,因為擔心查出病來,她在去醫(yī)院前就“刷了兩遍題”。而之所以要刷兩遍,就是因為第一遍真的測出來“有病”……雖然是個段子,但是也反映出了一些現(xiàn)實問題。
應對這個問題,傳統(tǒng)心理咨詢的“殺手锏”就是“沙盤”。簡單來說,就是在回答一系列問題的基礎上,同時觀察并記錄來訪者的行為、狀態(tài)等。但是這個過程耗時較長一般需要30分鐘到一個小時;心理咨詢師也需要接受上百個小時的專業(yè)訓練才能操作。
這在“一對一”的心理咨詢服務中,也占據(jù)了大量的時間,在針對學生的大規(guī)模篩查中更加難以實現(xiàn)了。以虛擬現(xiàn)實游戲的方式,實現(xiàn)“沙盤”的小型化、輕量化,將其放在電腦或學校大屏上,解決學校心理咨詢服務不足的問題,也可以讓來訪者有更好的心理咨詢體驗。
李昂所在團隊近年來,就在開發(fā)相關產品,他們將虛擬現(xiàn)實、元宇宙、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與沙盤、積極心理學等融合,既可以“解決99%來訪者作假的可能”,也可以大幅提高心理咨詢的效率。
對于常被詬病的幻覺問題,李昂向虎嗅指出,通用大模型的幻覺,主要與大模型接觸到的信息太多太雜有關,只給AI心理大模型投喂專業(yè)數(shù)據(jù),就可以避免這一情況了。
與心境博明類似,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上海市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重點實驗室、鏡象科技公司、華東師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以及北京安定醫(yī)院和紅云智心等,也都在這一領域持續(xù)發(fā)力。

AI倒逼心理咨詢師升級
心理咨詢產業(yè)的發(fā)展確實遇到了問題。作為“反周期”行業(yè),也就是會在經濟整體走低時逆勢增長的產業(yè),理論上,近幾年正是業(yè)務量暴增的階段。
智研咨詢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心理咨詢行業(yè)市場規(guī)模增速在2019年達到14%以上的峰值以后,就一直穩(wěn)定在8%左右。
“這可能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鼻笆鰳I(yè)內人士表示。
但是這種局面,并不是AI造成的。
業(yè)內人士分析,從當前形勢看,AI進入心理健康領域,主要在四個方面發(fā)揮作用。一是給大眾提供科普型的陪伴。二是可以承擔一些心理咨詢助理或者初級心理咨詢師的功能,比如:導診。三是在供給側,幫助新手心理咨詢師提供服務,增強他們的工作能力。四就心理危機的監(jiān)測等。
該人士認為,AI在某些專科領域,經過專業(yè)訓練,也許確實可能解決一些問題。但是要直接進入全科領域,以當下的技術水平,AI恐怕很難面對如此復雜的真實世界。
事實上,浙江樹人學院的調查也發(fā)現(xiàn),在人際關系等復雜領域,AI的回答容易出現(xiàn)答非所問的情況。研究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不同人對人際關系問題的感受不同,要調節(jié)相關問題,需要有一定的共情能力,也是AI有待提高的地方。
而關于什么樣的心理咨詢師會被AI取代,業(yè)內人士認為,心理咨詢師本身也該迭代升級了。
有心理咨詢平臺創(chuàng)始人在行業(yè)會議上指出,中國的心理咨詢師已經發(fā)展了三代。
從心理學科創(chuàng)立到2008年以前是第一批心理咨詢師,2008年以后到2017年前涌現(xiàn)的“半路出家”的心理咨詢師是第二代;現(xiàn)在已經出現(xiàn)少數(shù)的第三代心理人,不僅有扎實的心理技術,還有好的生命狀態(tài),他們將是不會被淘汰且未來更加珍貴的心理咨詢師。
AI也有成癮性?
像曾經的藍振忠一樣,很多人都難以想象,處于進化鏈頂端的人類如此孤獨、痛苦。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全球至少有10億人活在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的陰影下。僅在中國,抑郁癥患者就有9500萬,抑郁障礙的終身患病率達到6.8%;有30%以上的老人有抑郁問題。
武漢科技大學的研究者2023年1月至4月開展的一項覆蓋35213名16歲以上居民的調查發(fā)現(xiàn),有24%患有焦慮癥,有34.7%患有抑郁癥,患有失眠癥的比例超過35%。
這些心理問題不僅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痛苦,更會給社會帶來不安定因素、加重經濟負擔。
在供需關系緊張的情況下,技術進步,或許可以緩解部分供需緊缺的現(xiàn)狀,但是其倫理問題,應用邊界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就在前不久(10月23日),外媒曝出,美國14歲的少年塞維爾·塞澤自殺了。在此之前,他曾與知名公司Character.AI的AI角色扮演聊天機器人聊了幾個月,更多細節(jié)顯示,這個孩子迷戀上了AI,他們的聊天內容還涉及很多抑郁、自殘等內容。
為此Character.AI和谷歌都被告上了法庭。
這一案例在傳統(tǒng)心理咨詢和AI心理應用領域都激起了一輪討論和反思。
心理咨詢界人士指出,孩子們與AI交流過多,可能會引發(fā)“彼得潘效應”,進而成為“巨嬰”。而且有心理障礙的人確實可能會對AI產生心理依賴。
比如:“空心病”(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在越來越功利化的競爭、審美教育缺失的情況下,它是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面臨的心理問題,強烈的孤獨感、無意義感,導致很多人自殺。對于這類人來說,AI也好,電子游戲也好,都可能會成為“電子鴉片”。
實際上,即便是真人主導的心理咨詢活動中,“告別”也是關鍵的一環(huán)。經過治療后,需要一輩子依靠心理咨詢師這個“拐杖”生存,是失敗的心理治療,甚至是倫理所不允許的。
這對科技公司的價值觀是一個考驗。目的究竟是實現(xiàn)AI的利益最大化,還是圍繞人的利益,支持他恢復正常生活后告別,被認為是評判一家公司好壞的重要標準。而在公司、行業(yè)之外,加強監(jiān)管也是必要的。
事實上,現(xiàn)在的AI陪伴、聊天機器人,大多對“自殺”等關鍵詞的反應已經非常敏感了。但是,仍然有不夠周全的地方。
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系的研究者,對ChatGPT商店里的某款幫助管理心理疾病患者的AI進行測評時,就發(fā)現(xiàn)當“用戶”表達自殺想法時,它給出了一個冗長的,可能被認為是片面的和壓倒性的回答,沒有根據(jù)用戶的受教育水平等特點,直接給出當?shù)氐木仍娫捇蚓W站。
這實際上,對自殺者的幫助就非常有限了。
而且,共情、同理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命運感”,以及由此建立起的情感鏈接,構成了心理咨詢中的“治愈”的底層邏輯。AI能否真正達到這一目標,也仍然存疑。
這樣看來,至少在心理健康領域,AI的能力也很可能會被鎖死在一定的范圍內。
而對于當下的心理咨詢和AI心理應用來說,產業(yè)發(fā)展階段,已經是最大的阻礙了。
醒辰向虎嗅表示,小天現(xiàn)階段發(fā)展客觀上還沒有達到最初的預期——成為一款現(xiàn)象級Killer應用,主要因為兩個原因。
一是目前心理健康和AI陪伴是一個相對較新的領域,需要更多的市場教育和用戶習慣培養(yǎng),讓用戶認識到AI產品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價值和潛力;二是AI情感陪伴類產品的商業(yè)化路徑尚不明確,需要探索更多可行的商業(yè)模式,以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而心理咨詢服務本身,也還沒有被大眾廣泛接受,還需要做更多的科普。
更糟糕的是,很多時候,單單是動輒每小時500元到1000元的咨詢費,就足以令人望而卻步了。實際情況也是,除了青少年,大多數(shù)國人面對心理問題,主要靠忍。前述心理咨詢平臺創(chuàng)始人曾公開表示,人均GDP超過1萬美金,人們會更注重心理健康。到那時心理咨詢市場也會有很大改觀。
在此之前,至少對中國的心理咨詢產業(yè),AI不僅不是最大威脅,還可能有所幫助。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