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原文標題《AI搜索聯想:空間、地圖、任務》,題圖來自:AI生成

周末,寫完了一篇知識庫的小綠書。

一個朋友跑來問我:“你那個600萬字的筆記庫怎么管理的?不會亂嗎?”還問我工作流是什么樣。

他挺感興趣,主要因為他也在用筆記軟件,但覺得內容不多,處理起來卻很麻煩。

我經常用的軟件是Obsidian,不過也會用其他的,但只用三個文件夾搞定了這一切;我認為用哪個軟件并不重要,重要是要有一套思維模型。

什么樣的思維模型?我給它起了個名字,叫ACE模型。

聊模型之前,想先澄清一個小問題:很多人好像習慣了“文件夾思維”。所謂文件夾思維,就是看到文件夾就想給它起個名字,然后只當文件夾用。

比如:你打開一個筆記軟件,可能會想建一個叫“哲學”的文件夾,或者“物理”“化學”之類的。

這種習慣會導致我們不管寫什么筆記、找什么文件,之后所有相關的都要放進去。

即便有些知識管理軟件沒有文件夾,有些人也會把標簽當成文件夾來用;所以,這種思維方式,我們必須從腦子里擺脫掉。

而擺脫的唯一方式是把它抽象出來,不做分類思維,而是將其作為一個庫,什么是庫?簡單講,庫里能放筆記、能放文件,也能放音頻。

那么,放下文件夾思維后,應該關注什么呢?其實,不管你用哪個筆記軟件或知識庫,它們都是三維的。

所謂三維,即任何信息,人都可以在一個空間內根據層次性(Depth)、關聯性(Breadth)、時間性(Timeline)來組織。

層次性指一個空間內,信息可以深入挖掘,不同內容之間有主次關系,就像寫文章時會有段落和細節(jié);同時,信息可以通過鏈接和標簽進行深度關聯,人則可以通過溝通工具相互連接,形成一個整體網絡。

關聯性是指不同信息之間通過鏈接、標簽相互聯系,形成一個廣泛的網絡結構,幫助我們理解和整合知識。

時間性指信息隨著時間積累,形成一條時間線,方便我們回顧和跟蹤。

這些軟件的本質,就是在一個空間內提供諸多工具,把這些維度鏈接起來,一方面幫助我們完成任務(項目),另一方面,隨著時間推移,沉淀數字資產,提升協(xié)同效率。

如果還是不明白,我舉個例子:

在公司里,我們用飛書、用釘釘,目的是讓一群人在這通過工具來完成某個項目。

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樣的,用印象筆記或flomo,是為了用這個空間內的工具記錄信息,最終服務于某個任務。

如何將一款筆記軟件用出“空間感”?我提出一個模型:ACE模型(Atlas、Calendar、Efforts)。

“Atlas”這個詞源于希臘神話中的擎天神阿特拉斯,他因懲罰被迫永遠肩負天空。在現實中,“Atlas”通常讓人聯想到地圖集,即一個集合了各種地圖和地理知識的工具。

在我的 Obsidian 中,Atlas是一個特殊的文件夾,用來存放各種雜亂的原子筆記、文檔、音頻、視頻;當然,這里還包括把一張張筆記串聯起來的索引卡。

圖示:用一個面板建立一個鏈接卡片,調動Atlas中所有內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示:用一個面板建立一個鏈接卡片,調動Atlas中所有內容

索引卡像節(jié)點,能夠清晰地展示每個筆記的位置和關聯。

簡單來說,Atlas 像一個卡片庫,既可以是獨立的單張筆記,也可以是由多張筆記組成的集合;它就像“地圖的地圖”,也就是 MOCs(Map of Contents)筆記,用來搭建整個筆記體系的框架。

那么,Calendar是什么?

從字面上看,它是日歷。你點開日歷,可以用它創(chuàng)建任務、安排事情,很多軟件都會用到這個概念;它的關鍵是時間思維,把任務、事件放到時間軸上,隨著時間流動,一切都變得清楚直觀,方便你管理和跟進。

那么,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好奇:同樣是文件夾,我在筆記軟件中建立一個Atlas和一個Calendar,它們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

還記得我提到的三維概念嗎?信息和人可以按照不同的層次進行組織和關聯。

Atlas文件夾更像一個“大倉庫”,專門存放各種“notes”。這些“notes”按照內容分類,而不是按照時間,無論你想寫什么卡片筆記,都可以放進去,不受時間限制,非常自由。

多得實在沒辦法了,就用標簽鏈接一下它們。

Calendar文件夾則完全不同。它圍繞時間展開,比如:今天的會議記錄、今天和某人的聊天內容,這些都可以歸到Calendar里。

這樣,日后需要查找時,只要回到特定的日期,就能快速找到對應的內容。

簡單來說,Atlas關注內容組織,而Calendar則圍繞時間軸展開。這兩者結合起來,可以讓信息更有條理、更高效。

圖示:Calendar中鏈接,全都是以時間為主調動庫中內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示:Calendar中鏈接,全都是以時間為主調動庫中內容

對于Efforts,我定義它為:努力。

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每天都會有各種任務和項目。在公司里,努力像一種協(xié)作,每個人完成自己負責的部分,最終推動整個項目的完成。

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樣。每天的任務、計劃和執(zhí)行,都是努力的體現。在Efforts文件夾里,我會存放各種任務和項目,用它來記錄和管理我的行動和進展。

比如突然接到一個選題。對于這個任務,我會把標題和主旨思想記錄到Efforts文件夾里,它會直接形成一個清單(list)。

如果還有一個新的項目需要開展,類似于一個合作計劃,一個線下演講,我也會放進去,看看它缺什么,隨時補充;如此一來,無論是零散的任務,還是復雜的項目,都能在這里得到清晰的管理和跟進。

那么,如何管理任務呢?一種方法是結合Calendar(時間)和優(yōu)先級。

每當我新建一個任務時,會給它打上1~10的數字,以此表示優(yōu)先級,并設定開始時間。如果臨時接到一個緊急需求,比如:整理一份報告,我也會快速為它設置優(yōu)先級。

通過優(yōu)先級,系統(tǒng)會自動排序,這樣我就能清楚地知道每天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了。

對于緊急的任務,我通常采用自上而下原則。即從整體出發(fā),先明確全局,再逐步推演每一步需要做的事情,這就像在公司里,部門領導會先確認主要目標,然后,再將具體任務分配到大家手里。

拿我來說,當有一個選題要做時,我會思考選題要傳遞的核心思想,這是主要研究的基礎方向;接下來,會圍繞主旨設定具體的行動。

比如:需要找哪些人交流、需要哪些數據支持,或者有哪些相關領域需要深入了解等。對于聊完、已經消化的信息,我會放到Atlas里。

Atlas像個倉庫,所有我采訪過的、調研、學習過的、碎片化資料都在里面,需要用時,直接搜關鍵字即可。

圖示:Efforts排列各種任務,調動Atlas和Calendar空間內的內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示:Efforts排列各種任務,調動Atlas和Calendar空間內的內容????

那么,自下而上該怎么做呢?

它有點像搭積木。我們先從地上撿起一塊塊小積木,這些積木可能是信息、數據或者想法。然后把積木拼在一起,嘗試看看它們能搭成什么樣的大城堡。

接著,根據手頭信息,我們逐步搭出一個框架,就像列出一個大綱一樣,大綱可以告訴我們,先講什么,再講什么,整體邏輯如何展開。

有了大綱后,就可以開始組織整體,把收集到的信息和分析融入進去,過程中,改一改、修一修,反復打磨,最終完整成型為一個產品。

有一個關于我的例子是:做AI強壯手冊。一開始,我并沒有明確動機,也沒有這個想法。只是每次學習完AI相關的內容,都會隨手記錄下來。

就這樣,時間一晃過去一年半。當我整理這些內容時,發(fā)現已經積累了這么多內容。于是,我直接在Efforts里給這個項目立項,開始系統(tǒng)化地完善它。

所以有兩點:

1. ACE模型是一個可以穿越任何信息管理類軟件的思維方式;不對。準確來說,是穿越筆記管理,因為信息管理不止于筆記。

可能還有文檔管理、代碼管理、任務管理、項目管理……

2. 有效結合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工作法,能讓我們接受任務后,更快速地落地。

這就是我用三個文件夾管理600多萬字(包括信息)的心得。聽起來有點復雜?索性更簡單地把它總結成:

信息管理忽略時間,靠標簽和鏈接去組織,文件夾就像一個地圖集(Atlas)、一個倉庫,里面可以隨意存放任何內容,只要是你想記錄的,都可以放進去。

Calendar是你的時間線,這里的內容必須以時間為索引,而不是以“物”為主;Efforts是任務或項目中心。它圍繞任務展開,利用時間線和Atlas里的素材,把行動和成果連接起來、

這三者配合,表面看是信息管理的工作流,實際上,是一套解決問題的工作流,要不試試看?

如果你是個AI產品經理,能搞懂這一套,那對事物、空間和項目的三維理解肯定和別人不一樣,做的產品也不同。

寫到這,我突然想到了一個新問題:AI搜索。

月之暗面創(chuàng)始人楊植麟曾說過,AI搜索的本質在于加速信息獲取效率。他說過,AI模型像一個接口,能夠更高效地連接用戶與所需信息。

AI搜索通過模擬人類的推理思考過程,可以多級分解復雜問題,執(zhí)行深度搜索,并即時反思改進結果,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完成復雜的搜索調研任務。

所以,AI搜索就像一個按鈕,你一按,就能從網上找到你想要的東西。但問題在于,現在的搜索只有“工作”,沒有“流”。也就是搜索完成后,我們常常要拿著結果,切換到另一個地方才能繼續(xù)使用。

類似于,你搜集資料后,還得切換到文檔工具去做報告,或用AI寫了代碼后,還得切換到開發(fā)環(huán)境去,這個流程總是割裂的。

如果有一個三維空間,里面整合了各種工具包,你可以直接在里面寫代碼、修圖、做項目,是不是更讓人期待?

更進一步,如果這個三維空間還能把人連接起來,大家可以協(xié)作完成任務、推動項目,再配上一套時間管理工具,整個工作流會變成什么樣?

我不知道具體答案,但覺得潛力巨大。

反過來想,如果一個專注于“空間”的產品,將空間作為載體,結合協(xié)同工具,它會變成什么樣?類似于網盤加協(xié)同,是否會演化成一個類似Calendar+Efforts形態(tài),把時間管理和任務協(xié)作融合到一起?

再或者,一個專注于“工具”的產品,融入了“空間”的概念,又會帶來怎樣的變化?

比如:WPS加上空間,不僅能編輯文檔,還能在同一個空間中組織資料、鏈接任務、協(xié)作,是不是會讓工具變得更加立體化,具有延展性?

當然,這些想象力巨大的產品,會成為他們的新曲線嗎?

我不敢定義。不過,在思維層面,這套方法論已經被我從上帝視角中抽離了出來,不僅在obsidian中,我的Macbook 文件管理也是這樣做的,用了很久。

至于AI搜索、空間等產品出現后,他們能不能聯合到一塊?我就不知道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王智遠,作者:王智遠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