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的一天,明成祖朱棣問翰林學士大才子解縉道:“你認為應該立誰為太子?”

解縉答道:“世子(朱高熾)仁厚,應該立為太子!”見朱棣在思忖中,解縉馬上又說道:“好圣孫!”
這下朱棣笑了,事情也就這么定了。

解縉說的“好圣孫”指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棣的孫子朱瞻基,朱瞻基自幼聰明,深得朱棣的喜愛,朱棣覺得朱瞻基的性格更像年輕時的自己,也因此,決定立朱高熾為太子。
然而與太子朱高熾競爭的朱高煦可沒那么簡單。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靖難之役中往往沖殺在最前,立功最大,而且長得也高大威猛,朱棣也很寵愛他。
曾在與南明軍的一次戰(zhàn)役中,朱棣撫摸著朱高煦的背說:“努力吧!世子常常生病?!敝旄哽阌谑菉^勇向前,終于將南明軍殺退。

反觀朱高熾則不然,長得有點胖,腿還有點跛,常常堅守在大后方,搞搞后勤什么的,若當皇帝,形象氣質(zhì)和能力上均不如弟弟朱高煦。
但正是解縉的一句話讓朱棣下定了決心,朱高煦因此對解縉十分懷恨在心。
機會終于來了,永樂八年(公元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他就去覲見了太子朱高熾。朱高煦于是乘機告到了朱棣那里,朱棣便以“無人臣禮”之罪將解縉下獄。五年后,朱棣終于暗示錦衣衛(wèi)都指揮僉事紀綱將解縉秘密處死了。

據(jù)史料記載,解縉是被紀綱用酒灌醉,而后拖到積雪中埋起來凍死的,時年47歲。
解縉死了,朱高煦開始狂妄起來。他本就十分不滿朱高熾為太子,被封為藩王的他又遲遲不去赴任,而朱棣也覺得愧對于他,將他留在南京城。
朱高煦不僅增加護衛(wèi)力量,還常常放縱手下尋釁滋事、劫財掠物。有一次,他招募了三千精兵擊殺了兵馬指揮徐野驢,還僭越使用皇帝等級才能用的車馬器物等。

朱棣得知后大怒,要將朱高煦廢為庶人,后來還是在太子朱高熾的請求下才饒恕了他,但朱棣下令讓朱高煦立即回到自己的封地去。
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伐回軍途中病逝,太子朱高熾在北京繼位,是為明仁宗。朱高熾為安撫朱高煦,特地
增其俸祿,還賞賜了很多珍寶。
誰知一年后,朱高熾也病逝了,太子朱瞻基從南京趕來奔喪,半路上遭到了叔叔朱高煦的伏擊,所幸成功逃脫。不久,朱瞻基正式繼位為帝,是為明宣宗。

此時的朱高煦更加驕橫狂妄,在他眼里,朱瞻基就和他的老爸朱高熾一樣仁弱。終于,在朱瞻基繼位的第二年,即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造反了。
朱瞻基帶兵親征,包圍了朱高煦的樂安城,叛軍恐慌之余,想獻出朱高煦將功補過,害怕的朱高煦只好偷偷溜出投降了朱瞻基。
朱瞻基處置了反叛余黨,不忍心殺害自己的叔叔朱高煦,將他們父子廢為庶人,關押在皇城西安門內(nèi)。

這天,朱瞻基去探視朱高煦,剛一進門,猝不及防,就被朱高煦故意伸了下腿給絆倒了。忍無可忍的朱瞻基下令用三百斤重的銅缸將朱高煦扣住,誰知朱高煦氣力大,竟將銅缸給頂起來了,朱瞻基于是命人在銅缸周圍點燃木炭,倔強的朱高煦被活活烤死在了銅缸內(nèi)。
前車后轍,朱棣靖難成功的先例一開,后世難免會有效仿。朱高煦靖難有功,常常恃功逞強,再加上朱棣的寵愛,使他更加放縱了自我,最終走向反叛朝廷的道路。
朱棣反的是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朱高煦也反的是自己的侄子宣德帝朱瞻基,不同的是朱棣靖難之役成功了,而朱高煦卻失敗了,那是因為時局不同了,假如朱允炆能像朱瞻基那樣親臨一線、御駕親征,歷史的結(jié)局是否會改變呢?
本文為 原創(chuàng),未經(jīng)授權不得轉(zhuǎn)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