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最近看了一本書叫《遺言圖書館》,里面記錄了歷史上偉大名人的去世前說的最后一句話。

可是看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都是男性遺言,翻到后面好長一段竟然都沒有女性了。
關于女性的故事好像也是這樣,在漫漫歷史長河中被淡化忘記。
就像不久前,羊看了一個中法電影展覽,才知道世界第一部劇情片是由女導演愛麗絲·居伊拍攝,但是所有關于影史的展覽和故事都很少見到她的名字。
再比如安妮·博林,一個被獵巫罪害死的美貌王后,也是英格蘭歷史上第一位被砍頭的王后。

但面對死亡,她從容不迫,人生最后的臺詞甚至頗為幽默自夸。

所以今天,羊就特別想專門給大家分享一些女性名言,看看那些同樣偉大的女性名人,在生命最后一刻到底說了什么?
她們的遺言簡潔風趣幽默
最能體現(xiàn)女性的勇氣
在過去,女性沒有多少機會接受完備的教育。
就算是貴族人家的小姐,受教育也是為了抬高身價,嫁個好人家。
彈琴、讀書,都是為此。
寫出《傲慢與偏見》的簡·奧斯汀,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被培養(yǎng)出來的。
但是她生性聰明,終身未嫁,被稱為嫁給文字的女人。
她的作品被無數(shù)次翻拍,頭像被印在英國10英鎊的紙幣上,還被同時代作家與莎士比亞并列。

她的寫作風格以戀愛婚姻為主題,筆調溫和卻滲透譏諷,直面女性面臨的社會困境。
在簡的創(chuàng)作高峰期,她完成了《理智與情感》《傲慢與偏見》《諾桑覺寺》和《愛瑪》等經典作品。
特別是《傲慢與偏見》中的伊麗莎白和達西先生的形象,成為了文學史上的經典。

這樣一位偉大作家,在出版著作時卻不能署真名。
因為在當時,女性走入大眾視野是極其不體面的事。

她獲得的稿費也偏低,《理智與情感》賺得140英鎊,《傲慢與偏見》賺得110英鎊,而《諾桑覺寺》僅獲得10英鎊。
一直到她去世后,粉絲羅伯特·威廉·查普曼為她編纂了五卷本小說集,才讓她的著作再度流行開。
簡·奧斯汀去世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但求一死?!?/strong>
蘊含了這位女作家面對死亡時無上的勇氣。
羊不禁想,如果她活在今天,或許也會寫出許多《好東西》這樣的電影劇本。
而這一次,可以大大方方地署上姓名。

大家從小就認識的居里夫人,本名瑪麗亞·薩洛梅婭·斯克沃多夫斯卡。
她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也是唯一一位在兩個不同科學領域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在研究瀝青鈾礦時,她發(fā)現(xiàn)了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后者對于治療癌癥來說極其重要。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她發(fā)明了小居里X光機,幫助治療了上百萬名傷員。
盡管居里夫人在科學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她的性別使她在求學之路上面臨諸多限制。
青少年時期,她無法被正規(guī)高等院校錄取,只能在機構念書;讀博的時候,她想回到祖國波蘭做貢獻,卻被大學拒之門外。
因為是女性,她無法在倫敦的英國皇家學會上發(fā)表演講,也無法成為法國科學院的院士。
但是這些限制沒能阻止她成為偉大的科學家。

就連結婚的時候,她穿的也是自己最心愛的藍色實驗服,對她來說這才是一生最盛大的裝束。
值得一提的是,她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的研究計劃詳細記錄了下來。
或許她很早就意識到,將來一定會有人質疑一位女性怎么可能做出這么偉大的研究成果。

66歲那年,居里夫人因為再生障礙性貧血去世,這和她多年來一直在高強度輻射中工作有關。
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話是:
「我不要,我想自己一個人待著。」
這位忙碌了一生的偉大科學家,終于有機會得到充分的休息。

羊有空的時候,很喜歡去看現(xiàn)代舞演出。
而現(xiàn)代舞的先驅,正是美國舞蹈家伊莎多拉·鄧肯,她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在舞臺上披頭赤腳演出的藝術家。

她的童年非常艱難。
伊莎多拉的母親是音樂家,和她的父親離婚后一個人帶著四個孩子。
因為家里太窮交不起房租,小時候她和家人經常被趕去不同的街區(qū)。

盡管如此,她從母親那里獲得了充足的愛。
每到晚上,母親就會在家里彈奏貝多芬、舒曼、舒伯特、莫扎特、肖邦的音樂,朗誦莎士比亞、雪萊、濟慈和彭斯的詩歌。
這啟發(fā)了伊莎多拉的舞蹈天分,她從詩歌、音樂和雕塑中創(chuàng)造出了屬于自己的舞蹈。

鄧肯放棄了傳統(tǒng)的舞衣,改穿寬松裙袍,披頭赤腳登上舞臺。
她把《馬賽曲》、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曲》、門德爾松的《春》和柴可夫斯基的《斯拉夫進行曲》都編成了舞蹈。
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芭蕾的僵硬和刻板,也引領了現(xiàn)代舞革命。

鄧肯的生活和舞蹈一樣充滿了激情和波折。
她在美國反共時期加入蘇聯(lián)國籍,在阿根廷貴族面前跳起底層流行的探戈。
她還在德國、法國和蘇聯(lián)等地創(chuàng)辦舞蹈學校,收取非常低的費用,讓窮人家的孩子也有機會學習跳舞。
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影響了世界舞蹈的發(fā)展進程。
就連她的遺言充滿了希望,仿佛光明女神的贊歌:
「再見了,朋友們!我要駛入光芒了!」

一個被困在家中24年的人,她的精神狀態(tài)是怎樣的?
伊麗莎白·巴雷特·布朗寧被公認為英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經典作品《葡萄牙人的十四行詩集》在她所處的維多利亞時代堪稱家喻戶曉。
很多著名作家,比如艾蜜莉·狄金生和愛倫·坡都是她的書迷。

15歲時,伊麗莎白因為騎馬,不小心跌傷了脊椎,從此下肢癱瘓了24年。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可能早就崩潰了。
但是伊麗莎白并沒有,她將個人的痛苦轉化為對人類苦難的深切同情,創(chuàng)作出了《天使及其它詩歌》,用詩歌為受壓迫者發(fā)聲。
這首詩傳播開后,促使英國國會通過了禁止雇傭童工的議案。

39歲那年,伊麗莎白遇到了小自己六歲的年下奶狗兼頭號粉絲羅伯特·勃朗寧。
他深受伊麗莎白的詩歌啟發(fā),還給她寫了情書。

兩人一見鐘情。
在勃朗寧的鼓勵和支持下,伊麗莎白重新獲得了行走的能力,還寫下了著名的十四行詩系列。

55歲時,伊麗莎白在丈夫的關懷中去世。
她的遺言是:「很美好?!?/strong>
雖然開局不利,但她用自己強大的毅力扳回人生一局。
詩歌帶給她陽光,讓她乘著文字的翅膀飛向世界各地,思想跨越了時代。
在此道路上,她還收獲了自己想要的愛情,從這些角度來看,她的人生確實是很美好。
遺言中
有她們最精彩的人生
教育小孩的時候,家長們經常喜歡給女孩買芭比娃娃,給男孩買飛機模型。
其實,這也是一種性別刻板印象。
美國航空先驅阿梅莉亞·埃爾哈特就是一名女飛行員。
她從小就對非傳統(tǒng)女性領域的活動,比如籃球、修車充滿興趣。

在那個飛行被認為是男性冒險家專屬權利的年代,她創(chuàng)造了許多個第一的記錄。
1932年,她駕駛Lockheed Vega 5B型飛機,成為首位單獨、不停頓飛越大西洋的女性。

可以說,她生來就是為了創(chuàng)造女性記錄。

埃爾哈特不僅是一位杰出的飛行員,也是一位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她創(chuàng)立了女性飛行員組織The Ninety-Nines,鼓勵更多女性加入飛行。
目前這個組織仍然在運轉,擁有超過5000名女飛行員會員,遍布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她還撰寫了關于自己飛行經歷的暢銷書,記錄了她的飛行經歷和對飛行的熱愛。

1937年,埃爾哈特和航海家佛萊得·努南試圖成為第一位完成環(huán)球航行的女性。
但在飛向南太平洋上空時,她與外界失去了聯(lián)系,從此下落不明。
最后一次出發(fā)前,她在給丈夫的信中寫道:
「女人必須盡力去嘗試男人們做過的事情?!?/strong>
這句話,也是她強悍人生的寫照。

之前某明星出演的《楠丁格爾》引起不少爭議,而歷史上的弗洛倫絲·南丁格爾絕對不是可以被輕易碰瓷的。
她不僅是護士,還是統(tǒng)計學家和社會改革者,影響了現(xiàn)代護理業(yè)的發(fā)展。

南丁格爾出生于意大利的一個英國上流社會家庭。
31歲那年,她不顧家人反對,在德國凱撒斯韋特接受了護理培訓,開啟了護士生涯。
這在當時是非常叛逆的舉動,護理在那個年代被認為是底層人才會做的事。

南丁格爾最著名的貢獻是在1854年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期間,她帶領38位護士志愿者前往戰(zhàn)地醫(yī)院。
通過分析軍事檔案,她發(fā)現(xiàn)士兵死亡的主要原因并非戰(zhàn)場傷亡,而是戰(zhàn)后感染和不當護理。

在克里米亞,南丁格爾被譽為提燈女士。
她夜以繼日地巡視病房,為士兵們帶來了安慰和希望,使得南丁格爾成為了護士精神的代名詞。

戰(zhàn)爭結束后,南丁格爾繼續(xù)推動醫(yī)療和公共衛(wèi)生的改革。
她在倫敦的圣托馬斯醫(yī)院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非修道院形式的護士學校。
還寫下《護理筆記》,為護理實踐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持。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丁格爾還是一位杰出的統(tǒng)計學家。
她用圓餅圖來展示數(shù)據(jù),這在當時是具有革命性的。

為社會奉獻了一生的南丁格爾,連遺言都像是在禮貌回應別人對她的感謝:
「太客氣了——太客氣了?!?/strong>
而這種被人誠懇感謝的話語,真實地貫穿了她的一生。
1912年,國際護士理事會將她的生日定為國際護士節(jié),以紀念她對護理事業(yè)的貢獻。
她的形象被印在紀念款郵票上,以此頌揚她無私奉獻的精神。

芭蕾女皇安娜·巴甫洛娃,出身于1881年圣彼得堡郊區(qū)的一個貧寒家庭。
8歲那年,在觀看了《睡美人》的演出后,她決心成為一名芭蕾舞者。
她10歲進入舞蹈學校,19歲時進入馬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并迅速成長為首席女演員。

1905年,她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貴人,現(xiàn)代芭蕾之父米歇爾·福金。
后者為她量身打造的《天鵝之死》,成為了20世紀芭蕾舞的代表作之一。
在4分鐘的舞蹈中,她穿著薄紗禮服,背后裝飾著巨大的翅膀,如同一只優(yōu)雅又悲切的天鵝。

巴甫洛娃的巡演足跡遍布44個國家,演出了數(shù)千場,她的舞蹈感動了無數(shù)觀眾。
1922年,她來到上海,成為將西方芭蕾傳入中國的第一人。

1931年,巴甫洛娃因肺炎去世,她的最后一句話是,「把我的天鵝裙準備好?!?/strong>
被火化后,她的骨灰被安置在戈爾德斯格林火葬場,她的芭蕾舞鞋與她相伴。
羊相信,在另一個世界,她將繼續(xù)翩翩起舞。

著名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以其深邃的現(xiàn)代主義文學作品和對女性主義的先鋒思考而聞名。
她的父親是文學評論家萊斯利·斯蒂芬爵士,和很多文學界人士都有往來。
在充滿文化氣息的家庭中,伍爾夫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并在早年就展現(xiàn)出對文學的熱愛。

在倫敦國王學院接受教育后,伍爾夫開始了她的職業(yè)寫作生涯。
她的作品《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和《奧蘭多》等,都是現(xiàn)代主義文學的經典。
伍爾夫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作方法,試圖描繪人們心底的潛意識,她的這種創(chuàng)新對英語語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除了小說創(chuàng)作,伍爾夫還是一位散文家。
她的《自己的房間》是女性主義文學的重要文本,提出了女性需要自己的房間和獨立經濟地位,對后來的女性主義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

盡管伍爾夫的生活充滿了創(chuàng)作和成就,她也飽受抑郁癥的折磨。
1941年,伍爾夫在與精神疾病的長期斗爭后,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
她在給丈夫的遺言中寫道:
「我強烈預感到我將要瘋狂。這種狀態(tài)下我寸步難行。我耳鳴,腦海中各種聲音撕咬,無法靜心工作。我已經和這種狀態(tài)斗爭許久,現(xiàn)在我斗不動了。此生我雖欠你幸福,卻不能再這么自私地繼續(xù)破壞你的余生了。」
歷史長河中的遺言,往往是個體生命故事的最終注腳。
羊從這些遺言中,能夠感受到女性在不同時期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她們如何以智慧、勇氣和尊嚴來應對。
在那些女性權益還十分低下,步步受阻的年代,她們用自己的方式闖出一片天。
正是因為有了她們的奮斗和抗爭,才有了我們今天的進步和改善。
她們的遺言正如她們的人生一樣精彩,一樣值得銘記。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