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紐約時報》發(fā)表消息稱: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北約國家官員,提出向烏克蘭轉讓核武器的計劃。為什么會傳出這樣的消息?這還得從近期的俄烏戰(zhàn)況說起。

自11月17日獲得拜登的允許之后,烏克蘭已于一周之內,使用近20枚ATACMS導彈對俄羅斯發(fā)起了不少于5次攻擊。俄羅斯方面則表示,烏軍發(fā)射的導彈大多被擊落,所造成的損失微乎其微,但不可否認的是,ATACMS導彈還是摧毀了至少一部S-400防空系統(tǒng)。針對這一狀況,普京作出了怎樣的回應呢?
他先是于11月19日簽署了核武器使用相關法令。其核心內容是:在烏克蘭使用美西方非核導彈攻擊俄羅斯的前提下,俄羅斯將考慮使用核武器予以還擊。后又于11月21日下令,向烏克蘭發(fā)射了一枚“榛樹”中程高超音速導彈和多枚空對地導彈。并于當日晚間發(fā)表電視講話宣稱:此次行動是對北約侵略俄羅斯行徑的明確回應,如果北約挑釁繼續(xù)升級,俄羅斯必定以牙還牙。

事實上,英法兩國早前便已同意了,烏克蘭對俄羅斯使用“風暴暗影”和“SCALP”這兩款,比ATACMS射程更遠的巡航導彈。那么,俄羅斯為何偏偏對ATACMS導彈的反應如此強烈呢?這是因為ATACMS導彈的速度更快,機動性更強,打擊精度更高。除此之外,ATACMS導彈發(fā)射之前,會使用配套的無人機接近被攻擊目標進行精準定位。如此一來,俄羅斯境內的大量軍事信息將會在美國面前展露無遺。最為關鍵的是,俄羅斯的S-400防空系統(tǒng)主要是針對遠程戰(zhàn)機和彈道導彈,拿ATACMS導彈一點辦法都沒有。唯一能夠攔截ATACMS導彈的是“鎧甲”近防系統(tǒng),但這種系統(tǒng)在俄軍中配置數(shù)量目前嚴重不足。有鑒于此,普京如此大張旗鼓地作出回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而《紐約時報》關于北約計劃向烏克蘭轉讓核武器的消息,則是在散布美國和北約根本不聽普京警告的輿論。那么,美國和北約是否真的會付諸于實際行動呢?答案是否定的。首先,《紐約時報》宣稱,這條消息是由美方匿名官員透露的。凡重大軍事行動都是秘密進行的,而這種秘密往往是在行動展開后才會被對手知曉,怎么可能事先對權威媒體透露呢?而且還是由匿名者透露。
其次,《紐約時報》一貫的風格,是對不實消息捕風捉影,以及對客觀事實主觀評論。由此可見,《紐約時報》的這條消息,只不過是為了進一步試探普京的底線,以及刻意把水攪渾,不讓俄烏沖突停下來。

作為成熟的大國領導人,普京不會在“榛樹”導彈之后,再立即作出更為激烈的舉動,而只會以輿論應對輿論進行反擊,所以他的新聞秘書佩斯科夫,以及俄聯(lián)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針對《紐約時報》的消息先后發(fā)言指出:這種說法是極其荒謬和不負責任的。
很明顯,美國和北約從他們的發(fā)言中看到的,并非是普京的底線,而是俄羅斯隱隱展現(xiàn)的鋒芒。那么,美國為什么堅決不讓俄烏沖突停下來呢?原因無他,就是民主黨背后的猶太集團軍工復合體利益。
一場俄烏沖突,美國軍工復合體向烏克蘭提供了大量軍援,而這些軍援的代價,則是貝萊德趁低吸納烏克蘭的所有國有資產。

11月6日美國大選結果出爐,特朗普再度勝選,他的主張就是要迅速讓俄烏?;?。這也就意味著,作為猶太集團代理人的拜登下臺之日臨近,所以猶太集團才趕在權力交接之前拼命拱火,令俄烏局勢進一步升級,讓特朗普的主張成為泡影。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美國還通過暗中操縱,借北約之口呼吁:為烏克蘭提供中遠程導彈,以此來抗衡俄羅斯的洲際導彈。某些北約成員呼應美國的興風作浪,也只不過是出于維護其自身的政治,地緣以及經濟利益罷了。

針對《紐約時報》的消息,我外交部發(fā)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明確表示:中方希望相關各方保持冷靜與克制的態(tài)度,避免因為烏克蘭危機而引發(fā)核風險問題。中方反復重申,不要用核武器,不能打核戰(zhàn)爭,而是通過對話協(xié)商的方式,盡最大努力緩和局勢,降低戰(zhàn)略風險。
中方的表態(tài)中,“不要用核武器,不能打核戰(zhàn)爭”是最大的亮點,徹底亮明了我們的態(tài)度,核戰(zhàn)爭不能打也打不得,中方將全力推動歐洲局勢降溫,還是希望北約和俄羅斯等各方都清醒理智一些,不要導致局勢的進一步升級甚至是失控。【戰(zhàn)旗團隊創(chuàng)作,文責自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