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說一千遍的道理,爭一萬遍的高低,都不如一句和和氣氣的“愛你”。

作家劉震云說:

“一個家最可怕的,并非沒錢,而是家人之間不能好好說話。”

話語猶如傷人之斧,言語仿若割舌之刃。

身體的創(chuàng)傷時間可療愈,語言的傷卻字字錐心。

畢竟,再堅固的感情,再親近的人,也難以抵擋接連不斷的惡言相加。

而一個家中,最為傷人的那一把利劍,恰恰是母親常掛在嘴邊的幾句碎語。

人生下半場,唯有學(xué)會說話,才能經(jīng)營好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1

戒去抱怨的話,快樂是最好的養(yǎng)分

人際關(guān)系中,有一個潛規(guī)則:人生99%的精神消耗,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帶給你的。

而母親,是我們在這世上最熟悉的人,是家庭的靈魂。

她的一句抱怨,會讓人變得沉悶;她的愁眉苦臉,讓家充滿陰霾。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常常流淚的人,往往看不見星光?!?/p>

如果母親整日沉浸在抱怨與焦慮中,頭頂上沒有一絲光亮,又如何能夠照亮一個家?

人生幸事,莫過于擁有一位精神富足的母親。

知名主持人賴佩霞,在一次演講中講述了與母親的相處經(jīng)歷:

賴老師自幼成長于單親家庭,由母親一手拉扯大。

母親性格敏感多疑,加上撫養(yǎng)壓力大,終日沉浸在哀傷與抱怨之中,孩子便成了她情緒的出口。

無論是工作的不順,還是生活的不如意,都毫無保留地歸咎于孩子身上。

那些日子,年幼的賴佩霞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做錯任何事。

她不敢給母親添煩惱,也不敢讓母親傷心,就連自己在外面受到傷害也不敢訴說。

小小年紀的賴佩霞,就獨自承受了所有的苦楚,在之后的一段時光,她都深陷膽怯與自卑中,無法自拔。

《相思莫相負》中說:

“情緒是一種傳染病,當你不能感染一個人,就必定要被其所感染。”

而痛苦一個人的,往往也是因為 “垃圾情緒” 在搗亂。

若不及時清理,就會不斷累積,侵蝕掉家中的溫馨與和諧,幸福也就隨之遠去。

一個情緒穩(wěn)定的母親,言語溫暖,渾身散發(fā)磁場,給予家人無盡的松弛與治愈感。

而這些正能量,恰恰是孩子成長的土壤。

唯有源源不斷提供養(yǎng)分,他們才能長成參天大樹,去往遙遠未來。

記住,好的情緒,向上的能量,去留給你愛的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2

收斂否定的話,認可是最大的動力

楊絳先生講:“長期對家人指責(zé)打壓之人,不是蠢便是壞。”

一個家,最為可怕是存在一個時常對家人進行精神攻擊的人。

做錯了事會指責(zé),做對了事又挖苦。

明明能夠溫和說話,卻習(xí)慣性反問;明明能夠鼓舞夸贊,卻習(xí)慣性挑刺。

“指責(zé)型”人格的母親,遲早會將孩子推向無盡的深淵。

著名教育學(xué)家黃靜潔曾講述了自己的一個故事;

有一次,黃靜潔同孩子一起出游時。

與許多家長不同,黃靜潔女士決定在這次旅行中,將規(guī)劃路線的重任全權(quán)交給孩子。

于是,孩子興奮地接過任務(wù),開始仔細研究地圖,決定采用步行的方式前往。

可直到出發(fā)后才發(fā)現(xiàn),地圖上的“近在咫尺”卻需要一個半小時步行才能到達。

或許有些家長會開始責(zé)備孩子,但黃靜潔女士卻沒有這樣做。

盡管她的膝蓋有些傷勢,并不太適合這樣的散步強度,但她依然選擇默默堅持。

當終于到達目的地時,黃靜潔女士微笑著對孩子說:

“這次規(guī)劃的已經(jīng)很好了,我認為你做的很好,相信你下一次可以更好?!?/p>

有一種悲哀,是孩子永遠在等父母說“對不起”,而父母卻在等孩子說“謝謝你”。

殊不知,打擊的愛,其實并不是愛;家人的貶低,更是孩子一生的潮濕。

《父母的格局》中提到一句話:“你要允許你的孩子犯錯,即便你再愛他。”

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犯錯也是進取。

接納,是他們前行的勇氣;肯定,是他們成長的底氣。

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

鼓勵,會越挫越勇,讓孩子內(nèi)心充滿自信和勇氣,才能朝著好的方向成長。

好的孩子,都是夸出來的;上進的家庭,都是一同努力來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03

藏住爭論的話,愛是最好的滅火器

回望過自己的人生,是否會感到,家有時并不似避風(fēng)港,反而更像是一個紛爭不斷的“戰(zhàn)場”?

本應(yīng)最為親近的家人,卻常常為點雞毛蒜皮爭吵得不可開交。

久而久之,瑣碎的小事逐漸累積,最終釀成了大禍;小吵小鬧也愈演愈烈,直至家庭破裂。

壓不住脾氣,斂不住情緒,是家最大的災(zāi)難。

聽過一個故事:

古村莊有一戶人家,女主人李氏性格溫柔,脾氣和善。

丈夫常年在外勞作,孩子們也各自忙碌,家庭事務(wù)繁多。

一天,丈夫歸來,不小心打翻了飯桌上的碗碟,心情煩躁便大叫起來。

孩子們見狀,不敢出聲,只是低頭忙著收拾殘局。

李氏并沒有生氣,她默默地撿起破碎的碗,輕聲叮囑孩子們注意安全。

她沒有責(zé)怪丈夫的粗心,而是默默為他準備了一碗熱湯,遞到他的手中。

丈夫見狀,心頭一暖,對之前的行為十分慚愧,于是暖下心來道歉,李氏也欣然接受了。

晚上,李氏依舊輕聲叮囑孩子們早些休息,一家人安靜地入睡。

第二天,孩子們依舊鬧鬧騰騰,仿佛之前的事從未發(fā)生過。

之后的日子,一家人依舊有說有笑。

人到了一定歲數(shù),你就會領(lǐng)悟:

這一輩子,無論你手握多少財富,身居何位高權(quán),真正左右你生活品質(zhì)的,始終是一個洋溢著和諧與愛的家。

要知道,世上的愛,能抵御世間一切苦難。

說一千遍的道理,爭一萬遍的高低,都不如一句和和氣氣的“愛你”。

家,因“愛”而相聚,因“和”而圓滿。

有家在,想哭就哭,想笑就笑,無需遮掩,無需顧慮,有人兜底,會被理解,會被包容。

楊絳曾說:“一個家庭幸福的秘訣,是父親的好情緒,母親的不計較。”

父親的沉穩(wěn),母親的柔情,孩子的向上,一同有愛的付出,才會有愛的收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紅樓夢》有這樣一段話:

“一個家族,從外部攻來,是難以被擊垮的,必須先從內(nèi)部自相殘殺、自我毀滅,才會一敗涂地?!?br/>

你的家,是清風(fēng)明月,還是戰(zhàn)火紛飛,從說的話中便能知曉。

母親的嘴,是一個家的風(fēng)水;說好話,是一個家最好的福祉。

家人之間,不如放下牢騷,放下完美,放下爭辯。

說安慰的話,說耐心的話,說有愛的話,和和滿滿,生活才能幸福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