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井底之蛙不可語海,夏蟲亦不可語冰。”

人至暮年,方知這世上最殘酷的牢籠不是家徒四壁,而是父母親手給孩子戴上的眼界牢籠。

那些曾自認(rèn)為“兒孫自有兒孫?!钡幕磉_,不過是困在方寸之地的自我安慰。

父母有格局、有遠(yuǎn)見才是孩子的天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父母的眼界,才是孩子的第一片天”

井底的蛙以為天只有碗口大,籠中的雀以為樹就是整片林。

有人逼著孩子背《三字經(jīng)》,自己卻天天躺在牌桌上混日子;

有人大字不識幾個,卻賣掉了自己嫁妝送女兒去省城念好的學(xué)堂。

“取上,得其中;取中,得其下”

父母的眼光若能穿透村口的歪脖子樹,孩子的腳印才敢邁向山外的泥清路。

老輩人常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strong>

字字誅心,卻道破天機。

屠夫教子剁肉要準(zhǔn),先生教子握筆要穩(wěn)。

不是命數(shù)定了乾坤,而是父母的格局早就給孩子畫好了方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父母的心胸,才是孩子的避風(fēng)港”

有人把半生的委屈釀成毒酒,逼著兒女飲下仇恨;

有人咽下黃連唱成曲兒,教子孫笑看人間的荒唐。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道:“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這位晚清重臣教子,從不念叨八股文章,倒是常帶兒孫看兩江堤壩、鹽漕稅關(guān)。

他留給后人的不是頂戴花翎,是“睜眼看世界”的膽氣。

就像黃山峭壁上的迎客松,老枝越是向云海舒展,新芽越敢在絕壁上探頭。

那些在困頓時仍能教孩子“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父母,早把渡人的船槳塞進了兒女行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父母的抉擇,才是孩子的登云梯”

有人為三畝薄田就掐斷女兒讀書路,換回二十擔(dān)聘禮;

有人拆了祖屋梁木給兒子交學(xué)費,賭一個破繭成蝶。

范仲淹少年寄居破廟,母親寧肯夜夜借佛前燈紡紗,也不許他輟學(xué)去打短工。

后來他寫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字字都是母親正確選擇真實寫照。

真正的遠(yuǎn)見,是敢在饑荒年用最后半袋米換《論語》;

真正的狠心,是咬著牙看孩子跌進泥坑自己爬起來。

結(jié)語:

老鷹教雛鳥飛翔時,會親手把它們推下懸崖。

若有一天孩子埋怨:“為什么逼我走最難的路?”請帶他去看山頂?shù)脑疲骸案改溉羰枪蛑?,兒女的脊梁永遠(yuǎn)挺不直?!?/p>

“欲求子孫貴,先看爹娘心。”

這或許才是血脈相承最深的秘密——父母的格局,早為兒孫量好了翱翔九天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