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yī)大師盧芳:甲亢、癭病,五型分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甲亢)屬于中醫(yī)“癭病”范疇。癭病是由于情志內(nèi)傷、飲食及水土失宜等因素引起的,以氣滯、痰凝、血瘀壅結(jié)頸前為基本病機,以頸前喉結(jié)兩旁結(jié)塊腫大為主要臨床特征的一類疾病。

1、痰氣郁結(jié)型

癥狀:本病初起,喉中不適,如物阻塞,精神抑郁,情緒不寧,善太息,胸脅脹痛,痛無定處,脘悶噯氣,腹脹,大便痛泄,女子月事不行,舌苔薄膩,脈弦。

分析:肝郁乘脾,脾運不健,生濕聚痰,痰氣郁結(jié)頸部則腫塊漸起。情志所傷,肝失條達,故精神抑郁,情緒不寧。厥陰肝經(jīng)循少腹,挾胃,布于胸脅,因肝氣郁滯,氣機不暢,氣滯血瘀,肝絡(luò)失和,故見胸悶、脅痛、腹脹,以及女子月事不行等癥。肝氣犯胃,胃失和降,故脘悶暖氣,嘔吐。肝氣乘脾,則腹脹,大便痛瀉。舌苔薄膩,脈弦為肝胃不和之象。

治法:理氣化痰消癭。

選方:柴胡疏肝散加減。本病初起,多屬情志所傷,氣分郁結(ji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口渴喜涼飲者,加生石膏25克、天花粉25克清胃熱以生津;若清谷善饑者,加生地30克、石斛25克以滋陰清胃熱。

2、痰結(jié)血瘀型

癥狀:頸前出現(xiàn)腫塊,按之較硬或有結(jié)節(jié),腫塊經(jīng)久未消,胸悶,納差,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澀。

分析:氣機郁滯,津凝成痰,痰氣交阻,日久則血循不暢,血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便溏者,加白術(shù)15克、茯苓15克、淮山藥15克健脾益氣。

3、陰虛火旺型

癥狀:頸前腫塊或大或小,質(zhì)軟,起病緩慢,眩暈,頭汗,耳鳴目澀,心煩易怒,手足震顫或發(fā)抖動搖,烘熱自痛,面紅目赤,口燥咽干,少寐多夢,舌紅少津無苔,脈象細數(shù)。

分析:肝為剛臟,賴腎水以滋養(yǎng),若痰氣搏結(jié)頸前,故漸起腫塊,日久肝腎陰虧或肝郁化火,火盛傷陰,以致陰虧火旺,虛火上炎則眩暈頭痛,面部烘熱,面紅目赤。肝主筋,肝陰虛則筋失濡養(yǎng),虛風(fēng)內(nèi)動則手足震顫或發(fā)抖,虛火擾心則少寐多夢??谠?/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克、五味子5克、柏子仁15克;若失眠兼脾虛癥狀,舌體胖有齒痕,苔白膩加合歡花25克、夜交藤25克;若以心火上炎癥狀為主,心煩不寐,舌尖赤可加黃連10克;若兼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盜汗,自汗,腹脹,納呆加浮小麥;如以陰虛明顯,舌紅無苔,脈細數(shù)重加山萸肉50~100克。

若病人消化功能紊亂,納呆,腹脹,噯氣可加佛手15克、香櫞15克、茯苓15克、焦三仙各10克、枳殼15克;若肝陽上擾癥狀明顯,頭昏脹痛,血壓有時偏高,可加石決明25克、珍珠母25克以平肝潛陽;若有脾虛浮腫可加茯苓15克、白術(shù)15克、山藥15克以健脾利濕;若以心悸為主加山梔10克、丹皮15克以清心火;若喜怒無常可以加浮小麥15克、大棗10克;若出現(xiàn)功能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腎陰虛則“水不涵木”,虛風(fēng)內(nèi)動,而出現(xiàn)手足、頭部震顫。舌質(zhì)嫩紅無苔,脈虛數(shù)為氣陰兩虛之象。

治法:益氣養(yǎng)陰、化痰散結(jié)。

選方:加減復(fù)脈湯。

用藥:黨參25克,黃芪25克,生地黃25克,何首烏25克,鱉甲20克,龜板20克,夏枯草15克,半夏15克,貝母15克,甘草10克。方中黨參、黃芪補氣;生地、何首烏養(yǎng)陰;鱉甲、龜板潛陽息風(fēng),也可起到散結(jié)的作用;夏枯草、半夏、貝母、甘草化痰散結(jié)。

加減:若心悸,失眠較甚者加丹參15 克、酸棗仁20克、夜交藤20克以養(yǎng)心安神;若急躁易怒加龍膽草15克、丹皮15克、白蒺藜20克以清肝瀉火;若脾胃運化失調(diào)而致大便稀溏,便次增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克,丹參30克,赤芍15克,澤蘭15克。方中黨參、石斛、枸杞、密蒙花、菊花補腎益肝明目,丹參、赤芍、澤蘭活血通絡(luò)。全方共奏補腎養(yǎng)肝通絡(luò)之功。

加減:若痰濕盛,舌體胖苔膩者,加牡蠣15克、黃藥子15克以化痰軟堅;若肝火盛,目有紅絲,心煩易怒者,加草決明25克、石決明25克以清肝明目;若胃熱舌苔黃膩者,加山慈菇15克、半枝蓮15克

分析討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痰阻者多表現(xiàn)為甲狀腺腫大、頸前黏液性水腫,治療應(yīng)以化痰軟堅為主,常用藥物有海藻、昆布、海帶、黃藥子、茯苓、夏枯草等。

● 血瘀者多表現(xiàn)為甲亢性心臟病、突眼等,治療應(yīng)以活血化瘀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考。

提示:文中處方,請在專業(yè)中醫(yī)指導(dǎo)下使用。

方中藥味具體分析

柴胡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入肝、膽經(jīng)。

【功能主治】和解表里,疏肝,升陽。治寒熱往來,胸滿脅痛,口苦耳聾,頭痛目眩,瘧疾,下利脫肛,月經(jīng)不調(diào),子宮下垂。

香附

【性味】辛微苦甘,平。

【歸經(jīng)】入肝、三焦經(jīng)。

【功能主治】理氣解郁,止痛調(diào)經(jīng)。治肝胃不和,氣郁不舒,胸腹脅肋脹痛,痰飲痞滿,月經(jīng)不調(diào),崩漏帶下。

白芍

【性味】苦、酸,微寒。

【歸經(jīng)】歸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用于頭痛眩暈,脅痛,腹痛,四肢攣痛,血虛萎黃,月經(jīng)不調(diào),自汗,盜汗。

海蛤殼

【性味】咸,平。

【歸經(jīng)】《本草匯言》:"入手足太陽、陽明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水,化痰,軟堅。治熱痰喘嗽,水腫,淋病,癭、瘤,積聚,血結(jié)胸痛,血痢,痔瘡,崩漏,帶下。

浙貝母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歸肺、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散結(jié),化痰止咳,用于風(fēng)熱犯肺,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疬,瘡毒。

黃藥子

【性味】苦、辛,涼。有小毒。

【功能主治】解毒消腫,化痰散結(jié),涼血止血。用于甲狀腺腫大,淋巴結(jié)結(jié)核,咽喉腫痛,吐血,咯血,百日咳,癌腫;外用治瘡癤。

海藻

【性味】苦咸,寒。

【歸經(jīng)】入肺、脾、腎經(jīng)。

【功能主治】軟堅,消痰,利水,泄熱。治瘰疬,癭瘤,積聚,水腫,腳氣,睪丸腫痛。

昆布

【性味】咸,寒。

【歸經(jīng)】歸肝、胃、腎經(jīng)。

【功能主治】軟堅散結(jié),消痰,利水。用于癭瘤,瘰疬,睪丸腫痛,痰飲水腫。

海帶

【性味】咸,寒。

【功能主治】軟堅化痰,利水泄熱。治癭瘤結(jié)核,疝瘕,水腫,腳氣。

青皮

【性味】苦、辛,溫。

【歸經(jīng)】歸肝、膽、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疏肝破氣,消積化滯。用于胸脅脹痛,疝氣,乳核,乳癰,食積腹痛。

浙貝母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歸肺、心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散結(jié),化痰止咳,用于風(fēng)熱犯肺,痰火咳嗽,肺癰,乳癰,瘰疬,瘡毒。

川芎

【性味】辛,溫。

【歸經(jīng)】入肝、膽經(jīng)。

【功能主治】行氣開郁,法風(fēng)燥濕,活血止痛。治風(fēng)冷頭痛旋暈,脅痛腹疼,寒痹筋攣,經(jīng)閉,難產(chǎn),產(chǎn)后瘀阻塊痛,癰疽瘡瘍。用于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fēng)濕痹痛。

當歸

【性味】甘辛,溫。

【歸經(jīng)】入心、肝、脾經(jīng)。

【功能主治】補血和血,調(diào)經(jīng)止痛,潤燥滑腸。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腹痛,癥瘕結(jié)聚,崩漏;血虛頭痛,眩暈,痿痹;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癰疽瘡竊,跌撲損傷。

半夏

【性味】辛,溫,有毒。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功能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連翹

【性味】苦,涼。

【歸經(jīng)】入心、肝、膽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治溫?zé)?,丹毒,斑疹,癰瘍腫毒,瘰疬,小便淋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