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可能是條件反射吧,一看到“吉祥有年”展的那幾件葫蘆瓶腦海中就出現(xiàn)了這揮之不去的旋律,那索性今天就來說說這“寶葫蘆”吧!
甲骨文“葫蘆”是這樣的

是不是和這個很像

西漢陶匏壺 廣州博物館藏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大雅·綿》中有寫到:“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詩中“瓜瓞”指的就是葫蘆——藤蔓上結(jié)滿大大小小的葫蘆,正像人類繁衍子孫、生生不息的象征。葫蘆在古代有多個雅稱,如“壺”“瓠(hù)”,而陶瓷器型中的“壺”最初正是模仿匏瓜造型演變而來。匏瓜這個名字聽起來陌生,但它有個接地氣的小名——“瓢葫蘆”,就是老輩人用來舀水的天然水瓢。這種源自自然的造型,經(jīng)過匠人巧手化作陶土上的藝術(shù),成就了中國陶瓷史上最富生命力的器型之一。

葫蘆不僅承載著農(nóng)耕文明的生命力,更被賦予了神秘力量。古人覺得葫蘆中空,能吸收天地的靈氣,而且它封閉的形狀可以鎖住精華、趕走不好的東西,所以常常把葫蘆掛在門框上,用來辟邪消災(zāi)。在神話中,葫蘆更是仙家標(biāo)配:太上老君的紫金葫蘆可收妖鎮(zhèn)魔,八仙中鐵拐李的藥葫蘆能起死回生,《西游記》里的葫蘆甚至藏著孕育天地的混沌空間。這種既接地氣又高大上的特質(zhì),讓葫蘆成為道教的吉祥圣物。
當(dāng)這件靈物與陶瓷藝術(shù)相遇,便催生出寓意疊加的絕妙設(shè)計——葫蘆瓶。其中暗藏三重祝福:“葫蘆”諧音“福祿”,象征富貴吉祥;“瓶”諧音“平”,祈愿平安順?biāo)?;器型輪廓恰似“吉”字,故雅稱“大吉瓶”。一件器物同時寄托著福祿、平安、吉祥的愿景,再加上葫蘆本身驅(qū)邪納福的靈力,自然成為從宮廷到民間的“吉祥圖騰”。

清乾隆粉彩大吉葫蘆形壁掛
景德鎮(zhèn)中國陶瓷博物館藏
早期的葫蘆瓶基本都是靠手工捏出來的,工藝很原始。材料用的是混了水的黏土坯,放在溫度不太高的窯里燒一燒,表面那層釉疙疙瘩瘩的,顏色大多是單色。這種樸實(shí)的葫蘆瓶在新石器時代后期特別常見,模樣就像個圓鼓鼓的小罐子,瓶口細(xì)細(xì)的,肚子也不大,平常就用來裝點(diǎn)糧食、種子或者水——畢竟那時候人們最需要的就是這些實(shí)實(shí)在在的生活用品。后來隨著制陶瓷技術(shù)的發(fā)展,葫蘆形制的陶瓷注入了新的生命。

新石器時代游魚紋彩陶葫蘆瓶
西安半坡博物館藏
如果你以為葫蘆瓶都是這樣中規(guī)中矩的“小蠻腰”型(丫腰型),那就膚淺了。

丫腰型
清乾隆年紅釉瓷葫蘆瓶
“吉祥有年——廣州博物館藏吉祥文物展”展出
還有雙耳型、多棱型、上圓下方型、多孔型、三節(jié)型...

雙耳型
清乾隆茶葉末釉雙耳瓷葫蘆瓶
廣州博物館藏

多孔型
清茶葉末三孔葫蘆瓶
平原博物館藏

上圓下方型
明哥窯葫蘆瓶
故宮博物院藏

三節(jié)型
清青花三節(jié)葫蘆瓶
平原博物館藏
<< 滑動可查看更多 >>
NEWYEAR
不光造型多樣,紋飾也勢必是“圖必有意,意必吉祥”。每一筆勾勒都是無聲的祈愿——八仙過海紋藏著對長壽的渴望,寶相花枝間流淌著凈土之愿,纏枝蓮紋盤桓出世代綿延的密碼,就連市井販夫走卒的煙火氣,也被定格成“人間值得”的注腳。這些紋樣讓葫蘆瓶從實(shí)用器升華為“行走的吉祥話”。千年流轉(zhuǎn),無論釉色如何更迭,那份對美好的執(zhí)著始終未變:無論如何都要討一個“福祿雙全”的好彩頭。

清康熙青花市井風(fēng)情圖葫蘆瓶
“吉祥有年——廣州博物館藏吉祥文物展”展出

清康熙青花八仙過海圖瓷葫蘆瓶
“吉祥有年——廣州博物館藏吉祥文物展”展出
參考資料:師月群——《宋至清代陶瓷葫蘆瓶造型演變研究》
公眾號 | 廣州博物館
視頻號 | 廣州博物館
小紅書 | 廣州博物館
微博 | 廣州博物館
撰稿 | 于敏敏
美編 | 葉靖楠
校對 | 鄧穎瑜
審校 | 劉穎穎
審核 | 朱曉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