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想當年美國在東南亞地區(qū)精心布局,扶持了一批反共盟友,東盟就是這盤大棋中的一枚重要棋子。

可今時不同往日,美國再想插手東盟事務,拉幫結派搞對抗,得到卻是東南亞微妙而堅決的回應:我們不會對抗中國。

不僅如此,它們甚至還成了中國的貿易好伙伴,這期間到底發(fā)生了什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冷戰(zhàn)烙印應運而生

時間撥回到20世紀60年代,那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火花四濺的年代,東南亞這片土地,也未能幸免地卷入了冷戰(zhàn)。

彼時社會主義思潮在東南亞地區(qū)迅速蔓延,越南的戰(zhàn)火硝煙彌漫,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共產主義運動風起云涌,這可嚇壞了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

在美國的決策者眼中,東南亞絕不能變色,一旦整個地區(qū)都變成紅色那還得了,于是美國開始親自下場,軍事援助,經濟扶持,就為了穩(wěn)住東南亞的反共戰(zhàn)線。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67年在美國的積極推動下,五個國家一拍即合,宣布成立東盟,東盟的出身就帶著濃濃的冷戰(zhàn)色彩。

用反華急先鋒來形容早期的東盟,那是一點也不夸張,看看當時的成員國,泰國靠著美國的援助,維持著軍政府的統治。

菲律賓更是把美國當成老大,心甘情愿地把國土變成美軍的基地,新加坡的領導人李光耀不僅關停華文學校,還和臺灣搞起了軍事合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過分的當數印尼的蘇哈托政權,政變上臺后,竟然對當地華人痛下殺手,血腥排華讓人發(fā)指。

早期的東盟反華情緒高漲,而當時的中國,國際環(huán)境也十分嚴峻。

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打壓下,處境艱難,東盟的這些國家,在美國的指揮棒下,對中國自然也是橫眉冷對。

但是這種基于意識形態(tài)而建立的聯盟,到底是不是牢固的組織,其實從一開始就存在疑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風向漸變出現轉機

到了20世紀70年代,國際風云突變,美蘇爭霸進入白熱化階段,蘇聯的軍事力量迅速膨脹,對美國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美國的戰(zhàn)略重心,也開始悄悄地發(fā)生轉移,遏制蘇聯的擴張,成為更緊迫的任務,這一轉變客觀上給了中國一個喘息的機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中國也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微妙的變化,開始調整外交策略,中美關系開始慢慢地松動了,中國通過務實的外交手段,逐漸打開了世界溝通的大門。

但是某些國家依舊不動搖,特別是新加坡,菲律賓這些國家,依然亦步亦趨地跟隨美國的腳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利益至上握手言和

后來中國改革開放,面向世界,經濟的崛起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東盟國家開始逐漸意識到,和中國對著干并沒有什么實際好處。

精明的東盟國家,開始悄悄地轉變策略,用經濟合作,來取代政治對抗。

中國也很清楚,要打破僵局,經濟合作是最好的突破口,而在中國和東盟的合作中,新加坡成為一個關鍵的突破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早期的李光耀政府,對中國充滿敵意,但面對中國經濟的騰飛,新加坡也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

中國抓住機會主動向新加坡伸出了橄欖枝,雙方合作建設了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和天津生態(tài)城等標志性項目,這些合作項目,給新加坡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

新加坡不僅分享了中國市場的紅利,也為自身經濟發(fā)展找到了新的增長點,到2013年中國已經成為新加坡最大的貿易伙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看印尼,蘇哈托時期,印尼和中國徹底斷交,還對華人社區(qū)采取極端政策。

但蘇哈托下臺后,印尼的新政府,為了發(fā)展經濟,也開始主動向中國示好,1990年,中印尼兩國恢復邦交,開啟了新的合作。

后來印尼更是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積極參與者,今天的印尼,已經是中國在東南亞最重要的投資目的地之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僅僅是新加坡和印尼,東盟的其他成員國,也逐漸認識到,和中國合作才是更明智的選擇。

就連在南海問題上和中國存在摩擦的菲律賓,在杜特爾特政府時期,也通過經濟合作修復了不少裂痕。

現任總統小馬科斯對美國依賴較深,但菲律賓國內反對一味反華的聲音,也在不斷增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經濟利益是國家間關系最現實的驅動力,當合作能夠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時,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和歷史的恩怨,往往會被放在次要位置。

中國經濟的崛起,為東盟國家提供了巨大的發(fā)展機遇,而務實的東盟國家,也抓住了這一機遇,實現了中國的互利共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自主覺醒,不再當棋

東盟態(tài)度的轉變,也讓美國精心布置的棋局陷入了尷尬,奧巴馬政府時期,美國搞了個重返亞太戰(zhàn)略,重建對東盟的主導權。

南海問題就成了美國挑撥中國東盟關系的主要抓手,今時不同往日,東盟國家,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唯美國馬首是瞻的小弟了。

面對美國的拉攏,東盟國家并沒有完全買賬,近年來東盟的主流聲音,越來越傾向于中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泰國總理就公開呼吁,東盟國家要團結一致,避免成為大國對抗的犧牲品。

事實上,絕大多數東盟國家,都希望和中國保持合作,同時在中美之間保持中立,畢竟誰也不想在中美這兩個大國之間選邊站隊,更不想被卷入大國對抗的漩渦。

相比美國和中國為東盟提供的經濟紅利,顯然更具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與東盟合作的深入,雙方之間的互信也在不斷增強。

中國在文化交流上也下了不少功夫,通過設立孔子學院,推動漢語教育等措施,加強了和東盟國家的民間聯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印尼,泰國等地,學習漢語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新加坡也恢復了華文教育,這些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也在潛移默化地擴大著中國在東盟的軟實力。

當然并不是所有東盟國家都完全消除了對中國的戒心,但正如文章開頭所說,東盟的事務,不需要其他國家的插手,這已經成為東盟國家的普遍共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結語

從冷戰(zhàn)時期的反華聯盟,到如今的中國重要合作伙伴,東盟改變是歷史大勢,也是現實選擇。

它證明了在全球化時代,經濟合作的力量,遠勝于意識上的對抗,務實合作才是國家間關系發(fā)展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