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xiàn)代社會中,多動癥(ADHD)的問題日益受到重視,但仍有許多人對多動癥存在誤解,“孩子還小,長大就好了”、“多動是性格問題,不需要特別治療”......這些錯誤觀念導致許多多動癥兒童錯失了最佳的干預時機,如同無形的枷鎖,束縛了無數(shù)多動癥兒童的未來,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錯失了至關重要的最佳干預時機。濰坊市婦幼保健院首席兒童保健與康復醫(yī)學專家岳保珠分享過兩個案例,讓我們初步了解多動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發(fā)現(xiàn)問題:從沮喪到接受再到努力

陽光透過幼兒園的窗戶灑在教室的地板上,孩子們圍坐在一起,聽老師講故事。然而,6歲的小林(化名)卻突然從座位上跳起來,開始在教室里亂跑。老師試圖叫住他,但他似乎聽不見,只顧著在教室里轉圈。午睡時間,其他孩子都安靜地躺下,唯獨他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游戲時間,他經(jīng)常打破規(guī)則,無法和其他孩子一起遵守秩序。

爸爸坐在診室里,雙手緊握,顯得有些局促不安,他回憶道:“孩子從小動作多、規(guī)則意識弱,在幼兒園里老師上課時他會突然在教室亂跑?!逼鸪?,家人以為只是“年齡小、頑皮”,但對比其他孩子的行為后,意識到孩子可能真的是有問題,盡管老人認為“長大就好了”,夫妻倆還是決定帶小林來到了濰坊市婦幼保健院進行全面評估和診斷,經(jīng)專家評估、診斷后,小林的“多動”并非性格問題,而是典型的學齡前多動癥表現(xiàn)。

面對這一診斷結果,小林的父母感到震驚,一時難以接受。醫(yī)生耐心詳細向他們解釋了孩子的病情,如果不及時干預治療的話,小林的情況將會越來越糟糕,幸運的是,通過岳保珠主任及其團隊的專業(yè)干預、家庭的持續(xù)支持以及學校的配合,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小林的注意力、行為習慣和學習能力顯著改善,為他們這個小家庭帶來了希望。小林的爸爸媽媽眼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從孩子最開始確診時的沮喪,到后來慢慢接受,再到與孩子一起努力治療,我們看到了小林的進步。”

為了幫助小林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岳保珠主任團隊為小林制定了個性化干預方案,包括行為訓練、注意力專項課程等。岳主任強調:“多動癥并非‘不治之癥’,越早干預,效果越好”。同時,小林父母每天在家鞏固訓練成果,通過定時任務提升專注力,用獎勵機制改善拖延?!霸?jīng),催吃飯、催起床曾是常態(tài),現(xiàn)在,孩子已經(jīng)能主動完成任務?!毙×职职痔寡?,經(jīng)濟壓力和精力投入遠超普通家庭,但看到孩子進步,所有的付出都變得微不足道。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血的教訓:15歲少年的悲劇警示

與小林的蛻變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岳主任口中的15歲少年明明(化名)。他5歲時被診斷為多動癥和癲癇,但家人堅信“男孩調皮是天性”,僅用藥物控制癲癇,未對多動癥進行及時干預。進入青春期后,明明注意力愈發(fā)嚴重,成績墊底,行為也越來越難以控制,無奈之下,明明被家里人送入“軍事化訓練營”。在訓練營中,明明因為做不到教官的一些要求,得到了教官的體罰辱罵,進而引發(fā)他情緒崩潰,癲癇復發(fā),甚至偷車鑰匙離家飆車。家長逃避問題,代價可能是孩子的一生。

“家長總說長大就好了,可孩子等不起!”岳保珠主任痛心說道。多動癥是一場需要全社會接力的馬拉松。小林的故事證明,科學干預能點亮希望;而15歲少年的悲劇警示,偏見與拖延足以摧毀一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