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夜壺的尿堿太厚,被主人扔了”這種比喻來評論司馬南老師這件事很不厚道,但很貼切。本質(zhì)上是以一種帶有戲謔和諷刺的方式表達對司馬南先生形象崩塌的快感。這種表達呢,可以從以下幾個角度理解:
第一 比喻的象征意義
“夜壺”的隱喻:夜壺通常被視為一種“用后即棄”的容器,暗喻司馬南可能曾被某些力量或群體利用,而如今因“失去價值”或“積累問題過多”被拋棄。狗咬狗先咬毛。
“尿堿太厚”的指向:指代長期積累的負面行為(如偷稅、爭議言論、夾頭事件等),最終導致其社會信用破產(chǎn),形象難以挽回。其實對于他也沒啥挽回不挽回的, 也不是才塌的。
“被主人扔了”的解讀:可能暗示司馬南過去依附于某些勢力或流量的邏輯,但如今因其行為觸及法律、道德底線或依附的勢力的底線,遭到反噬甚至背后支持力量的切割。雖然很悲催,但是這是必然。如果僅此而已,那他絕對是善終了。
第二 公眾情緒的折射
對人設崩塌的嘲諷:司馬南長期以“愛國”、“正義”形象示人,但偷稅行為與其公開言論形成強烈反差,網(wǎng)友通過世俗的比喻以宣泄對其“虛偽”的不滿和嘲弄。對司馬力士的不滿和嘲弄從來不缺,但毫無用處,他就是大紅大紫大黑,網(wǎng)友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對特權階層的憤怒:高收入群體偷稅容易引發(fā)公眾對“為富不仁”的批判,尤其是利用小微企業(yè)政策漏洞逃稅,更刺激了普通納稅人的被剝奪感。 幸災樂禍是不道德的,但是不幸災樂禍是不現(xiàn)實的。
對網(wǎng)紅監(jiān)管的期待:類似比喻的背后,隱含公眾對部分網(wǎng)紅“德不配位”、“違法牟利”卻長期未被約束的不滿,呼吁更嚴格的監(jiān)管。不管白不管,管了也白管。
第三 爭議與反思
表達方式的邊界:此類比喻雖生動,但帶有侮辱性,可能加劇網(wǎng)絡戾氣。公眾人物違法應受法律制裁,但人身攻擊無益于理性討論。夜壺不妨改為尿盆、痰盂、溺器等。
警惕墻倒眾人推的不良社會現(xiàn)象:司馬南的問題需就事論事,但輿論場中跟風式的“標簽化辱罵”可能掩蓋對事件本質(zhì)(如稅收制度漏洞、網(wǎng)紅經(jīng)濟監(jiān)管)的深入反思。 又但是——管他倒不倒,不推白不推!
公眾人物的責任:事件再次警示,流量與影響力越大,社會對道德與法律的期待越高,“翻車”時的反噬也越劇烈。其實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翻車”,司馬力士的車本來就是翻著開的。
總結
這一比喻本質(zhì)是民間對“虛偽者遭報應”的樸素道德審判,反映了輿論場中——群眾對“表里不一”的痛恨和無奈。但有幾個方面需要注意:
1、法律問題歸法律:偷稅事實清晰,司馬南作為犯罪嫌疑人已經(jīng)認罪伏法,處罰也已執(zhí)行,過度情緒化解讀可能模糊事件焦點。大家罵罵就算了,畢竟不要臉的人是不怕罵的。
2、公共討論的理性化:批判應基于事實而非人身攻擊,否則會削弱對真實問題的反思。所以,該罵罵、該噴噴,要體現(xiàn)廣大網(wǎng)友的民意、心聲。
3、社會心態(tài)的復雜性:此類戲謔的背后,既有對公平的訴求,也可能夾雜網(wǎng)絡暴力的風險,需警惕非黑即白的極端化思維。像司馬南這樣的人是不可能——“非黑”、“即白”的,他一定是——黑。
最終,司馬南事件的價值,應在于推動制度完善,如優(yōu)化稅收監(jiān)管、規(guī)范網(wǎng)紅經(jīng)濟、提交人大立法,而不是簡單地淪為一場純粹的大眾輿情的狂歡。大眾狂歡的機會并不多,所以,不狂白不狂,不歡白不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