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巴洛克藝術誕生于16世紀下半葉,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這種新興的藝術形式,一反古典藝術的平靜和克制,以豪華、夸張和戲劇性為主要特點,大膽融合了運動、新奇、無窮、對比等多種藝術元素,是一種當代公認的偉大藝術風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巴洛克藝術思想的興起:“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巴洛克”這個詞在誕生之初,是用來代指一種形狀不規(guī)則的珍珠,具有一定的貶義色彩,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這個詞自帶華麗和炫耀的意味,不合常規(guī)、離經叛道,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和古典藝術的標準,與正統(tǒng)的文藝復興風格格格不入。

所以直到19世紀中葉,“巴洛克”一詞都被當作一個貶義詞來使用,而不是一種藝術風格的統(tǒng)稱。

直到1888年,瑞士美術史家沃爾夫林發(fā)表著作《文藝復興運動與巴洛克》,第一次對巴洛克風格做了系統(tǒng)的闡述,這個詞才終于獲得正名,被正式定義為一種藝術風格的概念。

17世紀的意大利建筑,為巴洛克藝術風格的誕生和發(fā)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當時的意大利是整個歐洲的藝術中心,而巴洛克藝術的發(fā)祥地,正是當時教皇統(tǒng)治下的羅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毫無疑問,文藝復興是人類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的標志性事件,平衡、適中、莊重和理性,是它的代名詞。17世紀,西歐國家率先完成了工業(yè)革命,邁入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大門,并相繼走上對外擴張的侵略道路。

歐洲貴族在海外建立殖民地,從世界各地掠奪巨額財富,逐漸形成追求豪華享受的生活態(tài)度,繼而在建筑、音樂、美術等藝術領域,也提出了豪華生動、富于情調的要求。

隨著社會新舊勢力之間的權利之爭愈演愈烈,舊教勢力開始用藝術作為武器,采取積極自由的巴洛克藝術思想,逐漸征服了廣大民眾。

巴洛克藝術傳承了基督教的世界觀,同時又對異端的感官喜悅秉持開放包容的態(tài)度,故而又被人們稱作“基督教化的文藝復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比如伸向地平線的道路、展現天空無邊無際的壁畫,暗示出世界的無窮無盡?;蛘咄ㄟ^一種人為非自然的特殊光線,醞釀立體感、深度感和層次感更強的戲劇性氣氛,構成視覺上更模糊、但更有整體感的有機化構圖。

它不拘泥于不同藝術形式之間約定俗成的界限,將建筑、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有機結合,推陳出新,自成一派。

二、巴洛克藝術的發(fā)展:16世紀意大利建筑師的大膽創(chuàng)意

西歐著名人文建筑羅馬耶穌會教堂,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的杰作,更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座正兒八經的巴洛克建筑,它的作者是著名建筑師維尼奧拉。

其最大的特點在于對于怪異和不尋常效果的極致追求,比如用不協調的形狀變化表現空間、用夸張的線條比例表現人物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西方建筑界普遍認為,從1530年到1600年這段時間,是意大利建筑史上巴洛克風格發(fā)展的巔峰。以羅馬耶穌會教堂為例,其平面為長方形,頂端立著一尊巨大的十字架。

教堂內部中廳十分寬敞,拱頂上布滿了美輪美奐的雕像和裝飾,兩側的側廊則被大大小小的祈禱室取代。不過,富麗堂皇的圣壇、端莊典雅的立柱,還具備著文藝復興早期的特點。

以羅馬耶穌會教堂為代表的巴洛克風格建筑,打破了文藝復興的古典主義桎梏,反映了西歐人民向往平等自由的崇高理想。

另一方面,巴洛克建筑的天花、雕塑和廊柱相互輝映,為陰暗的教堂內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也迎合了天主教會渲染權威的需求。

所以,巴洛克建筑自從16世紀中葉在羅馬發(fā)端后,很快就在歐洲各地普及開來。甚至在今天的美洲大陸,如果留心尋找的話,仍然能發(fā)現它的身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17世紀30年代開始,意大利教會的地位大幅提升,財富日益增加。新興的巴洛克式建筑,悄然成為各教區(qū)之間的一股流行風潮,風靡一時。手握大權的教皇為了向廣大朝圣者炫耀自己的財富,在羅馬城修建了寬闊的大道和宏偉的廣場。

為了美化城市景觀,大大小小的石碑、雕像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藝術風格開辟了全新的舞臺。

羅馬波羅廣場位于三條主干道的交叉點,由17世紀羅馬建筑家豐塔納主持設計。正中心矗立著一座高大的方尖碑,俯瞰四野雄視八荒,周圍被形形色色的雕像和一大片綠化帶環(huán)繞。在三條主干道之間,建有兩座方位對稱、一模一樣的教堂。

這種放射性廣場恢弘大氣、開闊奔放,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引得眾多歐洲國家爭先恐后紛紛效仿。比如在今天的法國凡爾賽宮宮前、俄國的彼得堡海軍部大廈門前,都能看到布局類似的巴洛克式廣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隨著不同地域間文化和藝術的滲透交流,巴洛克風格開始改變一些中歐國家的建筑格局,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德國和奧地利。

17世紀下半葉,意大利無疑成為了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建筑學中心,不少心懷壯志的德國建筑師來到意大利留學,學成歸鄉(xiāng)后,將最新潮的巴洛克風格,與德國自己的傳統(tǒng)民族風格相結合,開創(chuàng)出別具一格的德國巴洛克建筑藝術,最出名的代表作是十四圣徒朝圣教堂。

這座教堂的平面布置非常獨特,從天空俯視,是三道連續(xù)的橢圓形。這種橢圓形的不對稱流動空間,與追求勻稱平齊的古典美學唱了反調,標志著從絕對性的古典主義,到相對性的巴洛克主義的轉變,與公元八世紀中國庭園講究的“無定形之美”,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座教堂呈現外觀簡潔、內裝精致的特點。內部穹頂上靜心雕刻著由圣母、天使和圣徒組成的群雕,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令游客不禁產生無限的遐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說到奧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風格,則是從德國偷師學藝、自成一派。18世紀上半葉,德國的建筑藝術突飛猛進,受到中歐各國的推崇。這一階段,奧地利國內許多著名的建筑,都出自德國人之手。

比如著名的舒伯魯恩宮,從外面看上去是傳統(tǒng)嚴肅的古典主義建筑,可一旦進了門里,游客就會驚奇地發(fā)現別有洞天,大廳具有典型的意大利巴洛克風格,與外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所有的柱子上都雕刻著人像,他們造型各異、千變萬化,堪稱巴洛克風格和古典主義的融會貫通之作。

三、巴洛克藝術的表現形式:建筑、雕刻、繪畫

(一)建筑:圣彼得大教堂、凡爾賽宮

巴洛克藝術發(fā)軔于建筑領域,遍布歐洲各地的巴洛克建筑,也是這種新興藝術思想最重要的表現形式。這種建筑偏愛穿插曲面和橢圓形空間,崇尚外形自由的動態(tài)美,利用富麗繁復的雕刻、強烈夸張的色彩,體現了藝術對自由之美的追求。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7世紀是巴洛克建筑發(fā)展的頂峰,這一階段最偉大的建筑大師,當推意大利的貝尼尼。他不僅是一位罕見的建筑天才,同時在繪畫和雕塑領域也有著極高的造詣。

在17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建造完成了圣彼得大教堂,主持設計了高達29公尺的青銅華蓋、四根螺旋形雕花立柱,以及大門前環(huán)拱形的廣場和柱廊,使整座教堂呈現出雄偉華麗的特點,也讓它成為了迄今為止西方最大的廣場建筑之一。

除了貝尼尼,巴洛克藝術鼎盛時期的建筑大師還有很多,比如另一位波羅米尼,就擅長運用凹凸多變的曲線和復雜交錯的幾何圖形,在建筑布局上展現獨出心裁的效果。其代表作圣卡羅教堂位于意大利羅馬,同樣被奉為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總體來說,歐洲諸國的巴洛克式建筑,在吸收來自意大利的巴洛克藝術風格之上,又結合當地的傳統(tǒng)特色,呈現出各有所長、百花齊放的面貌。比如德國的巴洛克建筑,往往追求極致的華麗輝煌;而英法等國則以巴黎凡爾賽宮為代表,帶有較為嚴謹的色彩。

(二)雕刻:《圣泰雷莎之幻覺》

在遍地開花的教堂、廣場當中,各式各樣的雕塑作品起到了錦上添花的點綴作用,所以從某種角度上說,巴洛克雕刻成了建筑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藝術家們通過精妙絕倫的高超技法,對男女老幼的皮膚、頭發(fā)、衣服、飾品,進行細致入微的刻畫。

值得注意的是,巴洛克式雕塑最大的一個特點,就在于對動感的追求。幾乎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處于運動之中,而不再是古板老套的靜止姿態(tài)。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意大利圣瑪利亞教堂,有一尊雕刻大師貝尼尼的名作,叫做《圣泰雷莎之幻覺》。之所以起這個名字,是因為當你將它和建筑、繪畫搭配在一起觀賞時,會情不自禁地產生視覺上的幻覺,進而引發(fā)無盡的遐想。

(三)繪畫:《埋葬基督》《水果籃》

除了建筑和雕刻以外,巴洛克藝術風格在繪畫領域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揮。宏偉壯觀的動感畫面、戲劇性的構圖,體現出空間的無限性,使人物和背景之間,在動態(tài)中達到一種巧妙的統(tǒng)一協調。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意大利畫家卡拉瓦喬是巴洛克繪畫的先驅,他最喜愛描繪粗野淳樸的普通市民,并擅長通過光線的明暗對比,來襯托空間的真實感。

為了獲得畫面的戲劇性,他另辟蹊徑,不惜放棄對細節(jié)的描摹。其代表作有《在以馬杵斯吃晚餐》《埋葬基督》《水果籃》《酒神》等。

結語:

巴洛克藝術誕生于17世紀的意大利,通過巴洛克式建筑在整個歐洲廣泛普及,后又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對拉美和亞洲國家產生深遠影響。它開創(chuàng)性地打破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追求夸張強烈的情感表達,具有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在世界藝術史上占據了無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參考:

1、《美術史原理》

2、《文藝復興與巴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