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與虛無》是法國哲學家讓·保羅·薩特創(chuàng)作的哲學著作,被認為是現(xiàn)代哲學的經典之作,其思想深刻影響了20世紀的哲學、文學和社會運動。
本書系統(tǒng)地探討了人類存在的本質和意義、生命與宇宙之間的關系等話題。給我們帶來了諸多有價值的啟示:

1、人生是一個自我創(chuàng)造的旅程
存在先于本質。
人不是別的,只是他自己所造就的東西,這就是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
薩特通過以上兩句話強調,人并非生來就有固定的本質,而是通過自己的選擇和行動來塑造自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人生的意義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需由自己積極探索和賦予,而并非盲目遵循他人和社會標準。
人生意義由自己探索、選擇和賦予。薩特認為人們要通過自己的探索和選擇來創(chuàng)造自身的本質。拒絕被動接受外界賦予的“身份”標簽(如職業(yè)和他人期望等),鼓勵人們要積極主動地塑造自我、通過行動重新定義自我、不要被外界環(huán)境、外部看法和先天條件所束縛。

2、唯有否定過去,才能創(chuàng)造新的可能
為了使將來成為可實現(xiàn)的,過去就應該是不可挽回的。薩特表示,自由通過否定過去來創(chuàng)造新的可能,過去的意義由當下的選擇決定。自由通過否定既定現(xiàn)實,開辟新的行動路徑。
如果你希望現(xiàn)在和未來與過去不同,就要研究過去,否定過去。重復過去,往往只能重復過去,唯有否定過去,才能改變過去,創(chuàng)造新的可能,實現(xiàn)不一樣的人生。
當下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對自我的一次塑造,人們有能力通過不斷地選擇和行動來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人生意義的探索、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地塑造、超越和否定的過程。

薩特強調,我們的選擇塑造了我們,但同時我們也有未選擇的部分。我們要全面地看待自己,不僅要看到自己已做出的選擇所造就的自己,也要意識到那些潛在的、未被選擇的可能性也同樣是自我的一部分。
在很多時候,人們的選擇并非是原先所設定的。人們要打破自我設定的枷鎖,只有通過不斷探索,不斷調整,才能最終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和生活、才能不斷突破自我。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唯有不斷前行,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3、焦慮是自我覺醒的信號
焦慮是自由的“副作用”,自由帶來的焦慮源于選擇的無限可能性,需轉化為行動力應對。
人們的選擇具有無限的可能性,人生并沒有先天賦予的意義。但同時,這種虛無也給人們帶來的焦慮、痛苦和不安。因為人們必須在沒有任何既定指引的情況下做出自己選擇,周圍世界也并不能提供現(xiàn)成的答案。同時,每一個選擇都伴隨著責任與不確定性。
對此,薩特認為,人們應該接納虛無和焦慮,而非逃避,更不能自欺欺人,盲目從眾,隨波逐流。而要將其視為自我覺醒的信號,制定計劃并行動。人們要勇于直面虛無、自我探索自己的人生意義并做出選擇,實現(xiàn)自我價值。唯有如此,才能擺脫焦慮,超越自我。

4、自由同時也是沉重的負擔
自由的本質是人們擁有塑造自我本質的自由,但同時也是沉重的負擔,人們要對自己的塑造負責。
只有勇于擔當起自己的人生,才能在這種擔當之中體驗到真正的自由。
人們的行為和選擇不僅影響自身,同時也影響他人和社會。人們要以謹慎和負責任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每一個選擇。
人們要對自己所做的一切負責,不能將自己的失敗或不幸歸咎于父母、社會或命運等因素,而應承擔起個人選擇帶來的后果。同時也要避免自己的行為和選擇對他人和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正如薩特所強調的那樣,自由不是為所欲為,而是必須承擔選擇的全部后果。
自由帶來的孤獨感源于對選擇后果的全然承擔,但正是這種孤獨感促使人們活出真實的生命。
人生沒有預設答案,但正因如此,每個選擇都充滿尊嚴。薩特強調,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由自己所賦予,人們要主動探索,通過行動和選擇塑造自己生命的意義,而非被動接受既定的人生腳本。

5、他人即地獄
人是自由的存在,但他人的存在會影響人們對自己的認知和評價。人們往往會通過他人的眼光來認識自己,他人的思想、意見和看法會干擾人們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和判斷。
薩特強調,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他人便是你的地獄。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他人對你的判斷,他人的判斷就是你的地獄。如果你不能正確對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獄。
他人的凝視將人客體化,威脅到主體的自由。
同時,每個人都追求自己的自由和主體性,而他人的存在又會限制自己的自由。在與他人的關系中,人們的自由可能受到限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利益訴求,在人際交往中時常會產生沖突。不少人甚至試圖將他人對象化以確立自身主體性,從而引發(fā)沖突。
薩特表示,真正的共同體建立在個體自由的基礎上。人們要以清醒和理性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人和處理人際關系。既要保持自己的獨立的思考、判斷能力和立場。不被他人的意志、思想和價值觀所左右,在人際關系中保持自我的完整性。
但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個性、觀點和選擇,避免將自己的觀點和意志強加給對方、以平等、理解和包容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人。這樣才能建立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

6、要正確對待他人的凝視
在這一生里,我們是被他人界定的,他人的凝視揭露了我們的丑或恥辱,但我們可以騙自己,以為他人沒有看出我們真正的樣子。
薩特通過這句話提醒人們,一方面,人們要打破他人、傳統(tǒng)的道德觀念和社會價值觀的束縛。珍惜個體獨特性,避免被社會標簽固化、避免將自己簡化成為他人期待的標簽。
自己是人生一切問題的根源,成功和失敗全因自己、痛苦和焦慮的根源也在自己,眼中的世界也由自己的視角所決定,人生也由自己的態(tài)度和習慣所決定。
但認識別人不易,認識自己更難。在不少時候,我們需要借助他人的幫助等方式來認識自己。
因此,我們需要正確對待他人的凝視、勇于面對他人的凝視和真實的自我,從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并改進。

7、在無意義中創(chuàng)造意義,將平凡展現(xiàn)出非凡
世間萬物皆虛幻,唯有你感知到的,才是真的。
世人終將找到荒誕的醇酒和冷漠的面包來滋養(yǎng)自身的偉大。
世界是荒誕的,但我們可以用我們的行動賦予它意義。
薩特通過以上三句話強調,世界是虛幻和無常的,人生也并無預設意義,但人們可通過行動賦予其意義和價值,在無意義中創(chuàng)造意義,對抗荒誕和虛無。

世界的無意義性也賦予了人們絕對的自由,人生就像一張白紙等待人們描繪。唯有當人們直面虛無時,才能深刻意識到所有的人生意義都是由自己所賦予、選擇和塑造。
人們要學會在無意義中創(chuàng)造意義,在平凡中發(fā)現(xiàn)非凡。當人們賦予日常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以積極的意義、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并極度專注時,過往或被認為是乏味甚至苦悶的工作或生活將轉化為精神修煉和創(chuàng)造力提升的過程。
在幫助自己高效完成任務和提升自我的同時,減少焦慮,增強愉悅和滿足感。并從中找到通往人生成功和覺醒的道路。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出非凡,將平凡展現(xiàn)出非凡。

正如海德格爾等哲學家所強調的那樣,只有當人們面對虛無時,他才能真正地存在。只有當人能夠直面虛無、并賦予其積極的意義和新的價值,并持續(xù)做到極致,他才能超越自我,真正實現(xiàn)自我價值。
《存在與虛無》告訴我們,世界是虛幻和無常的,世界和人生也并無預設意義,由自己探索、選擇和賦予。
人生的真諦在于在無意義中創(chuàng)造意義、在平凡中發(fā)現(xiàn)非凡、在平凡中創(chuàng)造出非凡、將平凡展現(xiàn)出非凡。
我們要意識到世界的虛無,并勇于直面虛無,主動賦予其積極的意義,并通過自己的積極行動創(chuàng)造意義和價值,不斷超越自我,對抗虛無。并承擔自己自由所帶來的責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