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日軍大舉入侵中國北方。

山西抗戰(zhàn),可不能只看成是一個省打的幾場仗那么簡單。

先看看地圖。

山西在哪兒?

東連河北,西靠陜西,南挨河南,北接內(nèi)蒙古。

這位置,就是華北通往西北的必經(jīng)之路,是中國的“脊梁”。

老百姓有句話說得好:“得山西者得天下”。

日本人要是拿下山西,就能像把刀子插進中國的心臟一樣,直撲西安、洛陽,甚至威脅重慶。

一己之力在抗戰(zhàn)

民族存亡的危急關(guān)頭,山西成為了抗日戰(zhàn)爭中最為關(guān)鍵的戰(zhàn)場之一。

全國共產(chǎn)黨員僅有4萬人,山西省內(nèi)只剩下360名黨員,平均每個縣城甚至不足4名黨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令人驚嘆的是,在全國抗日武裝力量不足的情況下。

山西一省就承擔了重擔!

山西人,幾乎是用一己之力在抗戰(zhàn)。

舉個例子,平型關(guān)戰(zhàn)役中,八路軍115師僅用幾個小時就殲滅日軍500多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創(chuàng)造了抗戰(zhàn)以來的首次大捷。

而在雁門關(guān)戰(zhàn)役中,山西軍民以血肉之軀抵擋日軍精銳部隊,共斃傷日軍3000余人。

當其他省份還在高呼“奔赴前線”的口號時,山西人民已經(jīng)生活在硝煙彌漫的最前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太原、大同、忻州等地,百姓們面臨的不是“要不要去前線”的選擇題,而是“如何在前線生存”的生死狀。

“山西是華北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p>

事實證明,沒有山西的頑強抵抗,日軍可能會更快地占領(lǐng)華北全境。

當時的山西民眾流傳著這樣一句話:

“寧可站著死,不愿跪著生?!?/p>

老兵回憶更是讓人動容: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人上前線。我們村一夜之間就走了28個小伙子,最后只回來了3個。”

這不是個例,而是整個山西的縮影。

頂住了日本人最兇猛的進攻

當年日本人的計劃是啥?

他們信心滿滿,打算三個月拿下華北,半年侵略全國。

可山西人民硬是把這個計劃打得粉碎。

太原會戰(zhàn)打了多久?

整整2個月!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日本人扔下近兩萬人,才勉強拿下這座城。

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有時間轉(zhuǎn)移,軍隊有時間部署,全國抗戰(zhàn)有了喘息的機會。

當時日本人打來時,我們連像樣的武器都沒有,可就是不退。

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死守,一座山頭一座山頭地拼命。

山西人民發(fā)明了一套打鬼子的新法子——游擊戰(zhàn)。

八路軍在山西建立了抗日根據(jù)地,像釘在日本人心口的一根刺,怎么也拔不掉。

有資料顯示,山西各抗日根據(jù)地一共牽制了40多萬日偽軍。

這是啥概念?

相當于日本在華北的半數(shù)兵力都被山西人民給拖住了!

老百姓都懂一個道理:

一家難,隔壁難;

一村難,全鎮(zhèn)難。

山西人頂住了日本人最兇猛的進攻,其他省的老百姓才有機會組織起來打鬼子。

就像一個大哥擋在前面,替弟弟妹妹們扛住了最重的拳頭。

有個歷史學(xué)家說過:

“要不是中國人在山西等地拖住了那么多日軍,太平洋戰(zhàn)場上美軍的傷亡可能要翻一番?!?/strong>

這話一點不夸張。

日本在中國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哪有多余的兵力去打美國人?

山西人的付出

山西這塊地方,不是平平坦坦的大平原,而是崇山峻嶺交錯的天然堡壘。

這地形,愣是把日本人那些先進坦克、裝甲車變成了廢鐵一堆。

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是啥?

機械化部隊!

在東北平原上橫沖直撞,可到了山西的太行山區(qū),全都傻了眼。

太行山是啥樣?

八百里太行,層巒疊嶂,溝壑縱橫。

日本兵站在山腳下,抬頭看見的是高聳入云的山峰,低頭看到的是深不見底的峽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老百姓說得好:

“太行一條溝,能埋一個旅,太行八百溝,八百旅難愁?!?/strong>

再看呂梁山,那簡直就是八路軍的“天然兵工廠”。

呂梁山區(qū)溝壑縱橫,洞穴遍布,八路軍在這里建立了地下兵工廠、醫(yī)院、糧倉,日本人想找都找不著。

日本人氣壞了!

他們把大量兵力都投到了山西,想一口吃掉這塊“硬骨頭”。

可他們遇到的不僅是山岳的阻擋,更是山西人民筑起的血肉長城。

老百姓們在干啥?

他們白天做農(nóng)活,晚上就變成了八路軍的耳目和幫手:

有的當向?qū)?,有的送情報,有的運彈藥,有的照顧傷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山西有句老話:“村村都有紅嫂,家家都是八路?!?/strong>

就是這個意思。

要講清楚山西抗戰(zhàn)的慘烈程度,先得說說日本人的“三光政策”。

什么叫“三光”?

殺光、燒光、搶光。

這不是嚇唬人的話,在山西,這是實打?qū)嵉牡鬲z。

日軍在山西的殘暴,用數(shù)字就能說明:

每平方公里土地承受了七噸炮彈的轟擊!

有個從小生活在山西的老人告訴我:

“那時候,天上的炮彈就像下雨一樣密。我們村一夜之間就沒了,房子全塌了,活著的人到處亂跑。”

這話聽著心酸,但這就是當年山西人的真實生活。

就是在這種地獄般的環(huán)境中,山西的抗戰(zhàn)力量不減反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1937年到1945年,全國的黨員數(shù)量增長了30倍,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

可山西呢?

從360人增長到15萬人,增長了416倍!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數(shù)字,而是無數(shù)山西人用生命和鮮血。

當年有個民謠唱得好:

“一人參軍全家光,一村扛槍一村亡。”

山西的軍隊從開始的3.3萬人猛增到60萬人,增長了十幾倍。

幾乎每個能拿得動槍的男人都上了戰(zhàn)場,家里只剩下老弱病殘。

最令人心痛的是人口損失。

山西當時的總?cè)丝诓坏?000萬,卻有超過300萬人在抗戰(zhàn)中犧牲。

差不多每三個山西人,就有一個人在抗戰(zhàn)中失去了生命。

放到家庭層面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永遠離開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山西的某些村莊,日軍投放了鼠疫、霍亂等細菌,導(dǎo)致大量平民死亡。

這些慘烈的代價,在今天看來幾乎難以想象。

十年不征山西兵

1949年10月1日,廣場上禮炮轟鳴,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新中國誕生的喜悅傳遍全國。

但在山西的崇山峻嶺間,硝煙還未完全散去,戰(zhàn)爭的傷痕仍然深深烙印在這片土地上。

新中國成立后,下達了一項特殊政令:

十年不征山西兵。

需要注意的是:

并非字面意義上的“完全不征兵”,而是相對減少征兵,尤其在解放初期(1949年后),山西的征兵規(guī)模較其他地區(qū)顯著降低。

這可不是一般的決定。

對于剛剛建立的新中國來說,軍隊建設(shè)是頭等大事。

每個省都要出人出力,可山西卻得到了這樣特殊的待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什么?

這不是施舍,是償還。

它是國家對山西特殊貢獻的肯定,是對這片土地上無數(shù)英烈的致敬。

山西人民為抗戰(zhàn)付出的太多了,該歇歇了。

有些家族甚至整頁都是烈士的名字,密密麻麻,觸目驚心。

山西的戰(zhàn)后重建比其他地方要艱難得多。

這片土地上埋藏著太多的戰(zhàn)爭遺留物。

當長江邊的城市開始大興土木,建設(shè)新工廠、新道路的時候,山西的深山里還有人在小心翼翼地挖掘未爆的航彈。

一位參與排雷的老兵回憶說: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們在太行山的一個山村里,一天能挖出七八枚日軍遺留的炮彈。有些炮彈埋在地下幾十年,碰一下就會爆炸?!?/strong>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新中國成立到上世紀90年代,山西共排除戰(zhàn)爭遺留爆炸物超過50萬枚。

硝煙散盡,春風(fēng)依舊。

戰(zhàn)后的山西,一點一點恢復(fù)了生機。

廢墟上又建起了村莊,荒蕪的田地又種上了莊稼。

那些被燒焦的杏樹,在春風(fēng)的撫慰下,總會抽出新的枝芽。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