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一位裝裱師傅在廢紙簍里撿到一張“請假條”,令人驚詫的是,它的價值高達2.7億,成為了上海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裝裱師傅名叫萬育仁,是上海博物館的一位工作人員。一天,他和往常一樣去倉庫整理老舊的字畫時,意外在廢紙簍里發(fā)現(xiàn)一個“紙團”,萬師傅心生好奇,隨手打了開來。
只見“紙團”上寫著幾句話,大概意思是“說好今日和你相約,但忽然肚子疼痛,無法赴約”等等,萬師傅看后,不禁笑了,感慨這不就是古人的請假條嘛。
萬師傅一邊感慨,一邊將紙團放在一邊,可還沒待放下,萬師傅發(fā)現(xiàn)這個紙團的手感明顯不對勁,雖然看不見紙團原本的顏色,但時間也沒有令它粗糙不堪,反而仍舊細膩,摸著竟然像是絹。
萬師傅心中一動,要知道在古代,除了大權(quán)大貴的人家以外,普通人可沒辦法用得起絹。想到這,萬師傅將紙團重新放入手中,并細細琢磨,心中越發(fā)激動起來。
紙團上的字雖然不多,但字跡卻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極具風骨,可見應(yīng)出自大家之手。隨后,萬師傅再次仔細打量紙團,這一看不得了,竟然在落款處發(fā)現(xiàn)了“晉王羲之上虞帖”7個字。
這7個字的出現(xiàn),令萬師傅的心狂跳不止,要知道被譽為“書圣”的王羲之,是無數(shù)書法大家的偶像,凡是出自他手的字帖,無不令人膜拜。
當然,也有人想問,書法大家那么多,為何偏偏王羲之被譽為“書圣”,甚至無人能與之比肩呢?
這就不得不提起王羲之的書法之路。

王羲之出自東晉瑯琊王氏,瑯琊王氏于“書”一方面頗為擅長,他的父親擅長行書和隸書,叔父擅長書畫,家學熏陶下,王羲之小小年紀,在書法方面,已不可小覷。
隨后又跟著姨母衛(wèi)爍學習。衛(wèi)夫人師從鐘繇,《唐人書評》有言,“衛(wèi)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王羲之不僅得其真?zhèn)?,還博取百家之長,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
唐朝時期,唐太宗極其喜歡王羲之的作品,不僅大肆收藏其作品,在公共場合更是頻頻夸贊,王羲之也成為諸多學子心中的書法大家,“書圣”一名從此廣為流傳。
可惜的是,王羲之的真跡并沒有流傳下來。因此現(xiàn)代看到的藏品多為贗品或者仿品。
萬師傅看著手中的絹布,其上字跡頗為不凡,越發(fā)覺得這是真跡,于是將它拿給館內(nèi)的專家看,專家看后,直言此為贗品,兩年前就鑒定過,后擱置于倉庫,認為其沒有收藏價值。
萬師傅聽后,不太相信。畢竟整個絹布上不僅僅是字跡有風骨,且上面還有宋徽宗的收藏印章。于是萬師傅將它帶回家中。
后來,萬師傅找到了古書畫鑒定大師謝稚柳先生,請謝先生重新進行鑒定,謝先生看后斷言這雖然不是真跡,但很可能是唐代的摹本,極具收藏價值。
二人拿起絹布,再次來到博物館,通過X光透拍,確認這是南唐皇室收藏過的藏品,是唐代摹本。

博物館估價,這塊小小的絹布價值2.7億,是真真正正的寶物,此后,“請假條”開始在上海博物館展出,成為鎮(zhèn)館之寶。
而王羲之的《上虞帖》不僅成為了眾人心中最值錢的請假條,還讓眾人了解了不一樣的王羲之。
以前,對于王羲之的印象除了是高高在上的書生,但上虞帖一出,卻讓我們看到了這位書法大家身上的煙火氣息,似乎能想象得到,因為肚子疼痛而不能和朋友相聚的懊惱,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