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生命的底色原是蒼涼,自啼哭墜地至闔目長眠,人終究要獨自穿越歲月長河。

君不見春江潮水連海平,多少孤帆在暗夜里悄然遠(yuǎn)行;君不見長安月下萬戶搗衣聲,多少游子終其一生未曾尋得歸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唐詩人柳宗元獨坐寒江,一桿釣盡了永州的雪,一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竟讓千年后的我們?nèi)阅苡|到那刺骨的孤獨。

一、天地逆旅:孤獨是歷史長卷的注腳

盛唐的月光曾照過多少獨行人——李白醉臥長安酒肆?xí)r高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杜甫在秋夜破屋中寫下“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他們以詩為舟,載著滿腹心事在時光中漂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宋蘇軾謫居黃州,在赤壁江頭看亂石穿空,嘆“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晚明張岱在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間唯余一芥小舟,他在《陶庵夢憶》中寫道:“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痹瓉砉陋殢牟皇仟殞儆谀扯螘r空的悲鳴,而是刻在文人骨血里的印記。

二、風(fēng)雪夜歸:孤獨的千萬種模樣

有人將孤獨化作墨跡——徐渭在青藤書屋畫潑墨葡萄,題“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fēng)”;八大山人的魚翻著白眼游在紙上,連落款都寫成“哭之笑之”。他們的孤獨是硯臺里化不開的濃墨,一筆一畫皆成絕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將孤獨埋進(jìn)山河——范仲淹登岳陽樓見“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納蘭容若在塞外風(fēng)雪中寫下“風(fēng)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當(dāng)二十四橋的明月夜不再有玉人吹簫,當(dāng)寒山寺的鐘聲驚醒了千年客船,孤獨便成了穿越時空的密碼。

三、獨行者的光:孤獨淬煉出的永恒

王陽明龍場悟道那夜,蟲蛇環(huán)伺的石棺中迸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吶喊;曹雪芹在舉家食粥的困頓中,讓大觀園的女兒們在紙上永生。孤獨有時是命運的淬火,將靈魂鍛造成璀璨的星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敦煌莫高窟的壁畫上,畫工們在幽暗洞窟中勾勒飛天,他們不曾留下姓名,卻讓衣袂飄搖了千年;黃公望用七年獨行富春江,八十高齡繪就的《富春山居圖》在火中裂作兩半,倒成就了“隔海相望亦團(tuán)圓”的傳奇。原來最深的孤獨里,往往藏著最熾熱的永恒。

結(jié)語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當(dāng)我們在地鐵人潮中低頭刷著手機(jī),在深夜書房獨對一盞孤燈,或許該想起陳子昂在幽州臺上的愴然涕下,想起李清照“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梧桐細(xì)雨。

孤獨從來不是軟肋,而是讓靈魂生出羽翼的風(fēng)暴——正如陶淵明采菊東籬時,早已在南山云霧中望見了生命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