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門輕掩藏清歡
錢鐘書筆下"人生三境"的玄機,在尋常人家煙火里暗藏鋒芒。當(dāng)防盜門"咔嗒"鎖住霓虹喧囂,唯有玄關(guān)處那盞暖黃壁燈,將奔波的身影溫柔攬入懷中。此刻方知,真正的歸家不是推門而入,而是閉門謝客的儀式感。

晚明文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記述,其父每至黃昏必闔戶焚香,將市井叫賣聲隔絕在雕花門外。這般講究非為避世,恰是要在方寸間釀出家的滋味。正如青花瓷盞里舒展的龍井,須得蓋碗輕合,方能鎖住那縷幽香。
《易傳·文言傳·坤文言》有云:“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積德行善的家庭,福報綿長,能夠惠及子孫后代。而作惡多端的家庭,報應(yīng)不爽,災(zāi)禍會一直延續(xù)。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內(nèi)心的善良,才是一個家最旺的風(fēng)水。
人的欲望無窮無盡,如果不節(jié)制,永遠(yuǎn)也無法滿足。好比:明明工作穩(wěn)定,月有結(jié)余,卻抱怨沒有別家闊綽瀟灑;明明孩子聽話懂事,教養(yǎng)出眾,卻斥責(zé)孩子的成績過于平平;明明伴侶人品端正,關(guān)懷備至,卻嫌棄對方?jīng)]有什么大出息?,F(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庭的矛盾爭執(zhí),大多由此而起。眼里看不到自家幸福,只懂得仰望他人風(fēng)景,怨懟爭執(zhí)就隨之而來??缮?,永遠(yuǎn)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許沒有大富大貴,但家境小富即安;也許沒有順?biāo)烊缫?,但家人身體安康。
某日雨霽,見鄰家稚子攀折墻頭杏花,忽憶起東坡"短籬尋丈間,寄我無窮境"的妙語。原來幸福不在朱門繡戶,而在懂得為欲望設(shè)限的智慧。如同蘇州園林的月洞門,既要引景入室,又要留白三分。
云母窗紗濾世喧
錢氏夫婦的"默存"之道,暗合《顏氏家訓(xùn)》"慎言語,節(jié)飲食"的古訓(xùn)。昔年拜訪楊絳先生,見其書房懸著"開口神氣散"的條幅,恍然驚覺真正的教養(yǎng)不在口若懸河,而在懂得適時緘默的克制。

徽商胡雪巖故居有副楹聯(lián):"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這"厚"字最是耐人尋味,既指待人寬厚,亦含言語敦厚之意。恰似紫砂壺嘴的包漿,經(jīng)年累月的克制,終成溫潤光澤。
青瓷膽瓶盛甘露
《帝京景物略》載明代慈善家呂坤,每日晨起必往院中陶甕投錢。待甕滿則施粥濟貧,周而復(fù)始三十載。這般潤物無聲的善舉,恰似庭院石臼承接檐溜,點滴匯聚終成清泓。
蘇州拙政園有座"與誰同坐軒",軒外荷塘倒映著"清風(fēng)明月我"的孤傲。然真正懂生活者皆知,獨善其身不如兼濟天下。就像嶺南祠堂常見的"聚寶盆"雕花,開口朝外方顯胸懷。
湘簾半卷納晚風(fēng)
司馬光"警枕"苦讀的故事流傳千年,卻少有人知他 推開雕花木欞,但見中庭老槐篩下滿地碎銀。忽悟古人所謂"家門"真意:既要有關(guān)門謝客的果決,更需開門見山的通透。恰似《長物志》所述理想居所——"門庭雅潔,室廬清靚,亭臺具曠士之懷,齋閣有幽人之致"。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