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xué)家阿德勒曾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
家,最溫暖,最安全,最放松。
可是,一些不經(jīng)意間說出的話語,卻如同一把刀子,傷害了彼此。
尤其是母親,作為家庭氛圍的營造者,她說話的方式和態(tài)度,直接關(guān)乎著家庭的溫度。
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不是沒錢,而是媽媽時常掛在嘴邊的這三句話。
1
“我是為你好,你卻讓我失望”
不可否認(rèn),天下的所有父母都是愛孩子的。
然而有些愛,太過沉重,最終成了扎在孩子心頭的一根刺。
電影《以家人的名義》中齊明月的媽媽,就是這樣的一個“悲情式”母親。
她愛女若命,為女兒甘愿付出自己的一切。
女兒生活和學(xué)習(xí)的方方面面,她都要插手,包括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和誰做朋友,將來考什么大學(xué)。
在母親的強勢干涉下,齊明月幾乎沒有喘息的空間,壓抑到了極點。
最終,她為了能夠掌控自己的命運,從“乖巧的孩子”變成了“叛逆的孩子”,和媽媽大吵大鬧。
媽媽質(zhì)問她:“我什么時候害過你?我做這么多,還不是為了你?”
女兒也崩潰了:“你有問過我嗎?你尊重過我的意見嗎?你嘴上說的民主,本質(zhì)上就是專制!”

像這樣打著“為你好”的旗號,來控制孩子的行為,本質(zhì)上就是“非愛行為”。
美國心理咨詢師蘇珊·福沃德,提出了“情感勒索”的概念。
指的就是父母用責(zé)任感、罪惡感和恐懼感要求孩子,迫使孩子按照他們的意愿行事。
這樣的做法,就是對孩子的精神控制。
母愛,如同手中的沙子,攥得越緊,反而流失得越快。
媽媽表達了最深的委屈,孩子則承受了最深的傷痛。
來自媽媽的苦情傳遞給孩子,扼殺了他們的幸福力。
因為孩子會覺得,自己的一切,都是用媽媽的犧牲換來的。
因此,他們不敢享受生活,也不敢在媽媽面前做自己。
苦,無法說,痛,不能言。
孩子的世界,黯然無光。
2
“看看人家,你怎么做什么都不行?”
“你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很多孩子的成長中,都有過這么一個無形的“勁敵”。
他們成績好,性格好,有責(zé)任心,陽光開朗,完美無缺。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別人家的孩子”。
媽媽們或許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給孩子更好的激勵,但她們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無意義的攀比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虐待”,將孩子推向深淵。
正如英國兒童心理醫(yī)生奧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比》中說的:情感虐待是最具毀滅性的虐待。
錯誤的教育方法,是孩子的不幸之源。

韓劇《天空之城》中,有個女孩瑞希,因為考試作弊而失去了進入名校的機會。
艱難時,她應(yīng)該尋求媽媽的幫助,但是,她沒有,而是選擇了隱瞞。
原因只有一個:她害怕。
媽媽從小對她寄予厚望,不僅時刻監(jiān)督她的學(xué)習(xí),而且因為怕女兒驕傲,也很少表揚她。
瑞希明白媽媽的苦心,不想讓她失望,就冒著風(fēng)險偽造了自己考上藤校的假象。
事情敗露之后,她崩潰大哭,沖著媽媽喊出了她一直都不敢說出的話:
“學(xué)習(xí)好的孩子才是你的孩子啊?養(yǎng)孩子就是為了炫耀的父母算什么父母!”
心理學(xué)上有個概念,叫做“毒性壓力”。
指的就是孩子如果長期處于強烈的、頻繁的壓力之下,會產(chǎn)生病態(tài)自責(zé),覺得自己不夠好、沒價值,不值得父母付出這么多。
從“別人的好”到“自己的差”,他們將一切的問題都歸結(jié)到自己身上,成為了自己的“差評師”。
他們不能認(rèn)可自己,也不再相信自己。

《三聯(lián)生活周刊》指出:家長是負責(zé)給孩子愛的,不必總是在學(xué)習(xí)上提不切實際的高要求。
如果一味地逼迫孩子,他們只能將一切深埋在心里。
疼了,獨自舔傷,痛了,咬牙死撐。
“要不是為了你,我和你爸早離婚了”
3
“我從出生開始,就在贖罪?!?/p>
沒人能想象,說出這句話的,是一個年僅14歲的花季少女。
在她的印象中,父母的關(guān)系并不好,不是吵架,就是冷戰(zhàn)。
為了她,媽媽咬牙維系著這段并不幸福的婚姻,只是想給她一個完整的家。
可是,媽媽的堅持落在她的眼中,卻是一個巨大的諷刺。
她討厭這個“拼湊”的家,但又無力抗?fàn)帯?/p>
內(nèi)心里,她認(rèn)定是自己的存在才剝奪了媽媽的幸福,媽媽不開心,她也不配有快樂。
于是她拼命壓抑自己的需求,將所有的事情都深藏內(nèi)心,不想再增加媽媽的負擔(dān)。
這樣的情況持續(xù)了很久,直到有一天,她心慌氣短,喘不上氣來。
去了醫(yī)院,她才知道,自己生病了,很嚴(yán)重。

這樣的案例,在現(xiàn)實中并不少見。
表面上看,媽媽是出于好意,但更多時候,卻成了一種責(zé)任的轉(zhuǎn)移:“我在婚姻中無法獲得幸福,孩子就是原罪?!?/p>
口口聲聲說是被孩子拴住了,但其實,拴住她們的,不是婚姻,也不是孩子,而是自己的內(nèi)心。
究其根本,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因為不敢,所以將就。
于是讓孩子成了父母關(guān)系中最可憐的受害者。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如何看待“要不是因為你,我們早就離婚了”這句話?

有人感嘆:莫名其妙成了他們通往自由與幸福最大的絆腳石。
表面上,他是人人羨慕的孩子,有完整的家,成功的爸爸,溫柔的媽媽。
可在內(nèi)心,卻總是回響著一個聲音:我寧愿是個孤兒。
疼痛是有滯后感的,從一開始的傷心到現(xiàn)在的麻木,他恨媽媽,為什么不能幸福生活,好讓他擺脫枷鎖,做回真實的自己。
當(dāng)家庭失去了溫度,犧牲就成為了一種傷害。
4
是媽媽,給了孩子最寶貴的生命,使得他們得以降臨,感受世界的多彩多姿。
母子之間最美的畫面是,你養(yǎng)我小,我伴你老,彼此呵護,互相尊重。
這樣的時光流轉(zhuǎn),才是真的美好。
但丁說,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
對待孩子,我們應(yīng)多一份寬容,多一份理解,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告訴他們:別怕,我一直都在。
如此,他們才能無懼走天涯。
唯有媽媽暖、孩子安,方能家庭和、萬事興。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