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魏、蜀、吳三足鼎立的時代,共歷11帝(曹魏5帝、蜀漢2帝、東吳4帝)。

一、曹魏:正統(tǒng)之名與權臣篡位
1. 魏文帝曹丕(220年—226年)
曹操次子,逼漢獻帝禪讓,定都洛陽。創(chuàng)“九品中正制”鞏固士族特權,三征東吳未果。文才斐然,卻因猜忌宗室(曹植“七步成詩”)削弱統(tǒng)治根基,臨終托孤司馬懿、曹真,埋下權臣隱患。
2. 魏明帝曹叡(226年—239年)
抵御諸葛亮北伐,重修洛陽宮殿,沉迷奢華。臨終托孤曹爽、司馬懿,引發(fā)高平陵之變,曹魏實權落入司馬氏。
3. 魏少帝曹芳(239年—254年)
8歲即位,曹爽專權,249年司馬懿發(fā)動政變奪權,后被廢為齊王,史評“幼主失柄,權歸司馬”。
4. 魏高貴鄉(xiāng)公曹髦(254年—260年)
14歲繼位,不甘傀儡,率僮仆攻司馬昭,被殺于街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成千古諷喻。
5. 魏元帝曹奐(260年—265年)
司馬炎逼其禪位,封陳留王,曹魏亡。
二、蜀漢:漢室余暉與悲情落幕
1. 漢昭烈帝劉備(221年—223年)
以“漢室宗親”稱帝,為關羽復仇伐吳,夷陵慘敗退守白帝城。臨終托孤諸葛亮,遺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奠定蜀漢“君臣相知”傳奇。
2. 漢懷帝劉禪(223年—263年)
諸葛亮、蔣琬、費祎輔政時維持穩(wěn)定,后期寵信宦官黃皓,致姜維避禍沓中。鄧艾偷渡陰平后投降,被封“安樂公”,留下“此間樂,不思蜀”的諷喻。
三、東吳:江東割據與世族沉浮
1. 吳大帝孫權(229年—252年)
聯(lián)劉抗曹贏赤壁,奪荊州殺關羽,晚年“二宮之爭”逼死陸遜,江東大族離心。遣衛(wèi)溫浮海至夷州(臺灣),首開大陸與臺聯(lián)系。
2. 吳廢帝孫亮(252年—258年)
9歲即位,權臣孫綝專政,密謀除奸失敗,被廢為會稽王。
3. 吳景帝孫休(258年—264年)
智誅孫綝,整頓吏治,卻早逝托孤失當,留幼子孫皓繼位。
4. 吳末帝孫皓(264年—280年)
暴虐荒淫(剝人面、鑿人眼),晉軍壓境時“一片降幡出石頭”,東吳滅亡。
1. 地理屏障:曹魏據中原,蜀漢守險隘,東吳憑長江天險。
3. 內部腐敗:曹魏士族壟斷、蜀漢宦官亂政、東吳宗室殘暴。
結語
三國皇帝譜系如同一曲“英雄與庸主”的交響:曹丕開制度先河卻失于制衡,劉備以仁德聚人心終困于偏狹,孫權憑江東風流卻敗于晚年昏聵。
其興在于亂世英杰的雄才大略,其亡源于繼承危機與權力腐化。
當孫皓的降幡飄蕩在石頭城頭,這個充滿智謀與熱血的傳奇時代,終以“三家歸晉”的結局,印證了“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輪回。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