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穿越關山古道 探尋千年歷史

楊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平安牧場大草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關隴古道張棉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馬家塬車輿博物館內(nèi)復原戰(zhàn)國車輿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家川秦家塬古道(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在祖國西北地區(qū),甘肅作為古代中原連接西域、溝通中亞和西亞的要道,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位于甘肅東南角的天水市張家川縣,更是集秀麗山川與歷史底蘊于一身。這里關山古道曾駝鈴陣陣,見證著商貿(mào)往來與文化交融。如今,張家川依托獨特的山勢景觀和關山古道悠久的歷史,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探尋。

“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碑斘业碾p腳踏上張家川這片土地,腦海中便不由自主地浮現(xiàn)出杜甫的這句詩。關山,這座古老的山脈不僅賦予了張家川這片土地獨特的地理風貌,更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見證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也訴說著眾多的英雄事跡和文人往事。

關山,古稱隴山,又曰隴坻、隴坂、隴首,猶如一條巨龍橫臥于黃土高原之上。其山體雄渾壯闊,峰巒起伏連綿,地勢高聳險要,峽谷深邃,巖石嶙峋,在歲月的雕琢下,形成了奇特而壯觀的自然景觀。

沿著曲折蜿蜒的古道徐徐前行,一片廣袤的森林毫無保留地呈現(xiàn)在眼前。高大挺拔的松樹與柏樹,好似訓練有素的巨人,用粗壯的枝干撐起蒼穹,將陽光分割成絲絲縷縷。金色的光柱穿過樹葉間的縫隙,錯落有致地投射在鋪滿落葉的地面上,光影斑駁,如夢似幻。

腳下,厚厚的落葉層層堆疊,當腳掌輕輕踏上去,便會響起一陣“沙沙”的低語,宛如大自然奏響的美妙樂章。與此同時,微風裹挾著漫山遍野的花香撲鼻而來,那是漫山野花送來的誠摯問候。紅的熱烈,粉的嬌俏,白的純凈,它們在這片土地上肆意舒展,與周圍的綠樹、光影相互映襯,勾勒出一幅靈動而絢麗的森林春景圖。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條古道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雄渾壯麗的景色,也成為文人墨客靈感的源泉。

據(jù)《太平御覽·地部十五·隴山條》記載:“天水有大坂,名隴山……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边@條古道蜿蜒曲折,崎嶇難行,在周秦至明代海運未開通的兩千多年時光里,憑借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重要的連接樞紐。有著“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寨”的恢宏布局。如今,雖然歲月的痕跡已讓這些軍事與交通設施失去作用,但它們依然靜靜地矗立在這片土地上,見證著曾經(jīng)的輝煌。

沿著古道前行,我仿佛看到了歷史的車輪滾滾而過。張騫經(jīng)此出使西域,開啟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先河;李廣、趙充國經(jīng)此抗擊侵擾,捍衛(wèi)著國家的邊疆;杜甫也曾途經(jīng)此地,留下了“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的愁苦嘆息。這些歷史的片段,如同繁星般鑲嵌在關山的記憶中,讓這片土地充滿了傳奇色彩。

最早描寫關山的文學作品可追溯至《詩經(jīng)·秦風》,詩中生動地展現(xiàn)了秦人在關山西側的生活狀態(tài)、社會現(xiàn)實以及多元文化交融下的民族特性,描寫了隴山之上的民情民俗,這也可看作是隴山文學元素的開端。到了漢代,樂府詩盛行,以“隴頭”為題材的辭賦應運而生。漢博望侯張騫從西域歸來,帶回佛教樂曲《摩訶兜勒》,李延年以此胡人曲子為藍本,衍生出同一音調(diào)體系的二十八首樂曲,其中就有以隴山為題材創(chuàng)作的《隴頭》曲,即《隴頭吟》,又名《隴頭水》。這種曲子主要在邊塞軍中演奏,以鼓、角為主要樂器,融詩、歌、舞為一體。

此后,眾多文人雅士紛紛為《隴頭》曲譜寫歌辭,《樂府詩集》收錄了南朝至晚唐詩人的二十一首作品,之后各代的仿作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在邊塞詩中,陳后主的《隴頭》:“隴頭征戍客,寒多不識春。驚風起嘶馬,苦霧雜飛塵。投錢積石水,斂轡交河津。四面夕冰合,萬里望佳人。”詩中深刻地凸顯了戍邊生活的艱苦與蒼涼。晚唐翁綬的《隴頭吟》同樣精彩,詩中的描寫既展現(xiàn)了邊塞的雄渾壯闊,又描繪出關山沃野草豐、牛羊成群的繁榮景象,盡管詩中仍有壯懷激烈的劍戟指向,但也為隴頭詩增添了別樣的色彩。還有在抒懷詩篇里,王維、杜甫在詩作中以獨特的視角,將自己的情感與關山緊密相連,讓后人在品味詩句時,不僅能感受到詩人的喜怒哀樂,也能在腦海中勾勒出千年前關山的輪廓,體會到那一段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而在漫長的歲月里,出征的將士、商賈的車馬、孤獨的旅人等都曾行走在這悠悠的古道上。殘月從山林中升起,寒風呼嘯,馬嘶陣陣,隴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成為他們寄托情思的對象。這條古道的繁榮興盛,就在這一念一愁、一唱一吟中漸次生發(fā)。

據(jù)史料記載,我國驛站系統(tǒng)歷史源遠流長,自秦朝開始出現(xiàn),在明代達到鼎盛,于古代交通與通信體系中占據(jù)極為重要的地位。這不禁讓人思索,驛站系統(tǒng)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是如何發(fā)展的?在各地又形成了怎樣的布局?當我們沿著歷史的脈絡探尋,便能在關山古道找到部分答案。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心懷壯志,欲聯(lián)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挺身而出,肩負使命,帶領百余人喬裝成商旅,毅然踏上了通往西域的艱險之路。他們跨越關山,途經(jīng)天水,穿過蘭州,進入河西走廊。一路上,艱難險阻重重,不幸被匈奴擒獲扣押。但張騫并未放棄,幾年后,他與妻子及少數(shù)部眾驚險逃脫,繼續(xù)前往西域諸國。雖然未能說服月氏抗擊匈奴,卻深入了解了當?shù)氐拿袂轱L俗、國力狀況以及西行路線。十三年后,張騫成功歸來,面見漢武帝。他帶回的寶貴情報,成為大漢王朝反擊匈奴的關鍵?;羧ゲ〉靡陨钊牒游髯呃?,將匈奴逐于漠北。

公元前119年,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還建議武帝設驛站“以通西域”,并推薦長子張綿為隴頭驛官。張綿在莊浪縣石橋村首建驛站,后來驛站南遷到今張家川縣張棉驛鎮(zhèn)。張棉驛兼具行政與軍事功能,極大地促進了關山西麓的繁榮與安寧。

然而在王朝的更迭變遷中,關山古道命運坎坷,多次斷絕又被修復,并逐漸形成南、北、中三條線路。到了明代,甘肅以“蘭州官道”為干道,構建起以蘭州為樞紐,由5條干線與24條支線組成的驛道網(wǎng)絡,關山古道處于重要主干線上。在天水境內(nèi)設立的九處驛站中,張家川縣就有三處。

張棉驛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而位于張家川縣馬鹿鄉(xiāng)東南長寧驛村的長寧驛站同樣引人注目。明憲宗成化五年,陜西巡撫馬文升將興平百戶遷至此地,四年后,又將武功縣東舊驛站改建為長寧驛站,此時的關山古道已初現(xiàn)今天國道S305線的雛形。馬文升舉薦許進任甘肅巡撫,許進在張家川縣梁山鎮(zhèn)丹麻村修建丹麻驛站。

至此,關山古道呈現(xiàn)出一片繁榮景象,往來客商絡繹不絕,張家川縣張川鎮(zhèn)、龍山鎮(zhèn)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下,成為西北經(jīng)濟貿(mào)易,尤其是皮毛產(chǎn)業(yè)的重鎮(zhèn)。

如今,盡管三大驛站已不在主干道上,但它們承載的歷史記憶從未消失。行走其間,仿佛能看到昔日的熱鬧場景,聽到商隊的喧囂和馬蹄聲,感受到古人的堅定與執(zhí)著。

拽回飄向歷史深處的思緒,沿著S305國道繼續(xù)前行,古道沿線的各類景致應接不暇。來到云鳳山風景區(qū)。這里屬關山高原地貌,北至田家磨,東南延伸至陜甘交界,西到張家川與清水的交界。

進入景區(qū),眼前山巒層疊,翠綠欲滴,碧水悠悠,林木蔥郁,怪石突兀林立,群峰形態(tài)各異。云鳳山的水,是景區(qū)的靈魂所在。清澈見底的溪流宛如一條絲帶,在山谷間蜿蜒前行,水底的沙石和游魚清晰可見。溪水時而湍急,在巖石間奔騰跳躍,濺起層層雪白的浪花;時而平緩,宛如一面鏡子,倒映著藍天白云和兩岸的綠樹青山。順著溪流前行,便能聽到瀑布雄渾的轟鳴聲。一道巨大的瀑布從懸崖峭壁上飛瀉而下,如銀河落九天,氣勢磅礴。瀑布沖擊著下方的深潭,激起千層水花,彌漫的水霧在陽光的折射下,形成一道道絢麗的彩虹,如夢如幻。

不僅如此,還有明代遺留的云鳳寺遺址,讓我遙想當年古寺的肅穆;北魏時期開鑿的佛爺崖太極八卦圖,鐫刻著歲月的神秘印記;馬鹿河附近的老龍?zhí)?,潭水幽深,隱藏著無盡的故事;老龍?zhí)秾γ鎽已律系臄厣哐?,流傳著古老的傳說;斬蛇崖旁的五指山,山峰宛如五指直插云霄;花園村東2公里處的情侶峰,宛如一對戀人相依相伴;與陜西隴縣交界處的萬樹谷,樹木繁茂、遮天蔽日;還有適合探險的深谷青石崖、澄澈的仙人湖、旋渦溝濕地等20余處景點。每一處景點都像是一個時光的容器,承載著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自然之美。

在浩渺無垠的天地畫布之上,大自然這位鬼斧神工的藝術家,盡情揮毫潑墨,繪就了張家川平安草原與秦家塬牧場這兩處令人心醉神迷的自然勝景。

秦家塬風景區(qū),坐落于張家川縣恭門鎮(zhèn)關山林場腹地,屬關山景區(qū)中段核心區(qū)域,最高海拔2659米,處于關山林場草甸與喬木的交接地帶。而恭門鎮(zhèn),自古老的歲月起,便是中原通向西域的重要關隘,駝鈴聲聲,承載著千年的商貿(mào)往來與文化交融,見證了各種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當腳步踏上秦家塬這片滿溢著傳奇色彩的土地,時光的齒輪飛速倒轉(zhuǎn),將我們帶回到秦非子為周王室牧馬的西周時期。秦非子憑借卓越的養(yǎng)馬才能和對周王室的耿耿忠心,為西周王室培育出大批膘肥體壯的戰(zhàn)馬,立下赫赫功績,因此被西周孝王封于秦地。秦家塬,這片與陜西固關接壤的風水寶地,便是最重要的牧馬場地之一。這里廣袤無垠的高山草甸,水草豐美,在眾多牧馬場中出類拔萃,享有“秦皇牧場”的美譽。民間流傳的那句“十里一墩臺,五里一碑子”,穿越千年時光,隱隱約約勾勒出當年牧馬場上的熱鬧繁榮景象。墩臺之上,士兵們警惕地瞭望四方,守護著牧群的安全;碑子林立,見證著這里一段段輝煌的過往……

與秦家塬牧場遙相呼應的平安草原,同樣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這片位于張家川平安鄉(xiāng)的廣袤草原,曾經(jīng)也是秦人為周王朝牧馬的重要場所。它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jīng)之地,往來的商隊、使者在此歇腳,將中原的絲綢、茶葉,西域的香料、珠寶,以及不同的文化與思想,在這里傳播交流,共同書寫著絲綢之路的繁榮。

漫步平安草原,遼闊的草甸像綠色的海洋,一直延伸到天邊,其間點綴著星星點點的野花,隨風搖曳。遠處的貓娃山海拔2510米,高聳入云,為這片草原增添了雄偉壯麗的氣勢。山腳下,清澈的溪流奔騰而下,滋潤著肥沃的土地,養(yǎng)育了無數(shù)生靈。

在秦家塬,牧場則呈現(xiàn)出另一番獨特的景象。蔥郁的喬木與廣袤的草甸相互交織,構成一幅和諧的自然畫卷。山巒起伏,山花爛漫,溪水在林間蜿蜒流淌,為這片土地增添了幾分靈動之美。在這里,既能感受到草原的遼闊與豪邁,又能領略到森林的深邃與靜謐。

牧場間,清澈的溪流宛如一條靈動的絲帶,蜿蜒而過。溪水與溪底的石頭碰撞,發(fā)出清脆悅耳的聲響,宛如大自然奏響的美妙樂章。溪邊,一群群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它們或低頭專注進食,享受著鮮嫩的青草;或抬頭悠閑張望,欣賞著周圍的美景,偶爾發(fā)出叫聲,打破草原的寧靜,卻又讓這份寧靜顯得更加深沉。

如今,平安草原與秦家塬牧場,不僅保留著千年的歷史記憶,更憑借獨特的自然風貌,成為人們追尋歷史、親近自然的旅游勝地。在這里,每一縷清風,每一片綠葉,都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感受這片土地的獨特魅力。

張家川景點推薦

馬家塬車輿博物館

張家川馬家塬車輿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展示馬家塬遺址考古發(fā)掘與車輿文化的專題博物館。

展覽以“車轔馬蕭,西戎絕唱”為主題,以馬家塬出土馬車復原為主線,配套展出出土珍貴文物500余件(組),參觀者不僅能觀賞到大小各異、裝飾不同的復原馬車與車輿配件以及華麗的車馬裝飾、古人服飾等,還可以了解戰(zhàn)國時期西戎貴族獨特的墓葬形制和精湛的造車工藝等。這些珍貴文物和復原模型,為游客了解張家川車輿文化打開了一扇窗。在一盞盞柔和的燈光下,細細觀察著這些文物,觸摸著歷史的脈絡。造型獨特的銅車馬飾,花紋精致的陶器,無不訴說著西戎人獨特的文化與智慧。這座博物館,當之無愧地成為秦戎文化探源的核心之地。

關山馬鹿自然風景區(qū)

關山馬鹿自然風景區(qū)西接馬鹿鎮(zhèn),東連陜西隴縣,南鄰清水縣,北靠關山林場林區(qū),屬六盤山南延余脈,擁有溫帶濕潤性氣候,夏季涼爽宜人,冬季雖寒冷卻別有一番景致,春秋時間短暫,植被完整,四季皆有獨特的魅力。馬鹿河、三股水、亂木場溝以及各溝谷中的溪水,常年川流不息,清澈見底。這些溪流為景區(qū)增添了靈動之美。景區(qū)內(nèi)山巒疊翠,水碧林郁,怪石嶙峋,群峰千姿百態(tài),構成了“清、幽、秀、雅、雄、奇、險、峻”的山水風貌。

關山老爺嶺

在陜甘兩省的交界處,寶雞市隴縣固關鎮(zhèn)與天水市張家川縣馬鹿鄉(xiāng)之間,有一處雄渾而獨特的自然勝境——關山老爺嶺。
老爺嶺上有著原生態(tài)的壯美風貌,令人心馳神往。冬日,關山雪紛紛揚揚飄落,仿佛一片潔白的海洋,正如古人所云“遠接洮西千里白”,目之所及,銀裝素裹,天地間一片純凈。而在云霧繚繞的日子里,霧氣如輕紗般“蒙罩山丘如仙境”,山峰在云霧中若隱若現(xiàn),宛如一幅詩意的水墨畫卷。如此景致,每年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慕名而來。在這里,未經(jīng)鋪裝的原始山路,也為越野車愛好者提供了絕佳的體驗場地。

來源:甘肅日報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