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成渝古道的精華,江津段自北宋興盛,于明清繁榮,全長18公里像一條蜿蜒千年的時光紐帶。經過精心修繕與保護,成為眾多網友心中“一生必去打卡的徒步路線”。為了全景式、多角度呈現(xiàn)古道歷史人文、自然生態(tài)、現(xiàn)實價值,為群眾提供全方位服務信息,江津融媒記者多次深入古道采訪。4月2日,《江津報》推出題為《行走成渝古道江津段——跨越千年回響與現(xiàn)代活力》跨版,以“跨越千年”為敘事主線,勾勒“時光長廊—自然之美—精神傳承”閱讀脈絡,將千年古道凝結成為可看可感可及的具象表達。

▲江津報推出《行走成渝古道江津段——跨越千年回響與現(xiàn)代活力》跨版
立意高遠:時空對話視覺盛宴
成渝古道江津段的跨版設計,以“千年對話”為內核,用古今對話的視覺修辭,展現(xiàn)古道人文歷史、沿線巨變、精神傳承、配套設施,跳出“推介古道只談古道的思維”。
跨版左側手繪示意圖與蜿蜒古道、山巔步閑亭的融合拼接,以古色古香的東方美學底蘊,呈現(xiàn)古道的歷史厚重感。右側大圖渝昆高鐵與成渝古道的時空并置,高鐵的鋼鐵動脈與古道的蜿蜒苔痕同框形成強烈的視覺張力。一左一右兩幅圖片通過俯仰之間的視角轉換,讓高鐵的現(xiàn)代速度感與古道的蜿蜒滄桑形成時空交錯,完美詮釋“跨越千年”的主題內核。
跨版設計不搞“厚古薄今”或“唯新是從”,而是讓青石板與高鐵軌道“對談”,古炮臺遺址與網紅步閑亭“互撩”,把“逝者如斯夫”的哲思與“高峽出平湖”的豪情整體輸出,展現(xiàn)“歷史文脈搭臺,現(xiàn)代精神唱戲”的脈搏跳動。
守正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美學現(xiàn)代表達
跨版 采用傳統(tǒng)卷軸式視覺框架,既繼承古籍裝幀的東方韻味,又通過現(xiàn)代設計語言實現(xiàn)信息分層——文字如題跋般錯落有致,圖片似印章般點綴其間,形成疏密有致的視覺韻律。

手繪導覽圖猶如“國潮版高德地圖”,以傳統(tǒng)山水畫的散點透視法鋪陳古道路線、沿線景點具有極強實用性。六大特色景點單獨成塊,航拍鏡頭“高空投送”古道全貌,特寫畫面則賦予細節(jié)溫度,多重視角的疊加,使讀者既能宏觀把握古道全貌,又可微觀感受歷史肌理。
服務賦能:信息爆棚攻略拉滿
跨版拋棄“我說你聽”的說教模式,直接推出“保姆級攻略”:從公交線路到停車位數(shù)量,從廁所分布到美食推薦,將古道沿線的現(xiàn)代服務設施與歷史遺跡進行時空關聯(lián),讓讀者在獲取文化認知的同時,形成“可抵達、可體驗”的行動指南。

跨版采用“文化地理信息+”模式,挖掘古道沿線居民清朝捐資修橋、現(xiàn)在刷上“成渝古道走一走、定能活到九十九”為古道助力的故事,展現(xiàn)“古今厚道接力”,讓服務信息不止于功能,更傳遞溫度。
這種將文化深度與服務溫度相融合的編輯思維,重塑了主題報道的價值維度。
成渝古道江津段的跨版,用時空對撞解構“線性敘事”,憑融媒語法重構“版面次元”,以實用攻略刷新“文化傳播”。它不端著“歷史教科書”的架子,也不追“快餐流量”的俗套,而是在青石板與高鐵軌的碰撞中,讓千年古道在紙上“活”起來,在讀者心里“燃”起來。
人文江津必打卡徒步路線,最全攻略首次曝光!
編輯:傅婧 編審:胡德賽
值班副總編輯:袁孝椿?
總編輯:黃 艷


聲明:凡江津區(qū)融媒體中心所屬平臺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