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肆
人工智能堪稱本世紀三大終極命題之一,關(guān)于它電影界歷來不乏佳作,《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和《黑客帝國》則堪稱是其中的瑚璉之器。
前陣子,有人為《超體》寫了篇德勒茲式的評論,既然浮夸的山寨版都獲得了這么高的禮遇,那還不如去祭掃二十年前的那朵鋰花,期待思維能打破素子潛入深海前的那副水鏡倒影。

《超體》
熟悉「攻殼」系列的人,一定不會忘記神山健治版的那首《鋰花》。一首禮贊「超人」(ü-bermensch)的素子之歌。
同時,神山柔化素子的做法、TV版的討巧畫風和懸念劇走向,恐怕讓諸多硬核賽博迷,包括他的老師押井守,未免會有「爾愛其羊,吾愛其禮」之嘆。
在95版公映前夕的訪談中,押井守說:「為了釀造出適當?shù)默F(xiàn)實感,我們在表現(xiàn)尺度上做了很大程度的自我限制。結(jié)果成品真是有些平淡。」
這句抱怨,不是在自謙。要知押井素來的野望,甚至蓋過庫布里克。由于經(jīng)濟上的原因,攻殼最終沒能完全超越作為前輩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而后才有了文科知識競答般的續(xù)篇。

《銀翼殺手》(1982)
作為一個智能者(我更欣賞「心智」這種說法),企圖碾壓所謂自然智能的A.I.是滑稽的。較之其可能性,這種欲望本身更發(fā)人深省。
在GOFAI(出色的老式人工智能)領(lǐng)域,有交替執(zhí)政的兩個流派——仿生說和機器人說,分別對應「機器只是人的延伸」和「人只是一種機器」。
應用上的每次突破,都會讓受挫的另一方變得狂熱。就好比《2001太空漫游》中HAL9000的前車之鑒也并沒有讓IBM砍掉多少對藍腦的研發(fā)資金,反而因為它擊敗了國際象棋冠軍而沾沾自喜。

《2001太空漫游》(1968)
通過圖靈測試這種典型的英美經(jīng)驗論標準,容易讓人低估心智之海到底有多深,并對技術(shù)奇異點過分樂觀,更別說還有機器人叛變這種危言聳聽的事。
我有一個標準,給愛默生寫信卻不讓他討厭的A.I.才剛及格。

《蘇魯支語錄》有言:「人是一根繩索,連接在動物與超人之間——繩索懸于深淵上方?!埂妒Э亍返淖髡邉P文·凱利(Kevin Kelly)則更露骨卻虛無化地表示:「人類是猿猴的后代,人類是機器的祖先?!?/p>
《銀翼殺手》和《黑客帝國》幾乎是這句話的翻版,區(qū)別在于前者放生了在亞洲灌木叢中滋生的亞當和夏娃,后者又回歸了人類的救贖主題。
「數(shù)人執(zhí)鏡,必有成魔者,非照魔也,造也。」《攻殼機動隊2:無罪》中素子引用的齋藤綠雨是在說,「人類」概念這個鏡像造成了人的心魔。尼采在早年就驚覺,一切文化無不起源于「人的自戀」,這就是最大的迷障。
人類中心論的破滅,算是尼采所樂見的遠景。但我還是要潑個冷水,放狠話誰不會?這也是我為什么更熱愛《攻殼》的理由,哪怕押井自己也在采訪里說對人類冷感,依然秉有了物哀的矜持。
難道我們不能從中辨認出經(jīng)驗論與理念論持續(xù)了兩千多年的圣戰(zhàn)嗎?亞里士多德與柏拉圖,僅僅是在電子管中重新交叉成了十字。
更巧妙的措施是作出劃分,把秩序還給柏拉圖和機器,當隨時可能發(fā)生突變的世界模型遭遇真正的危機時,再求助于亞里士多德或先知。
別忘了,尼采提醒過的兩件事:忒修斯之舟和模仿。
前者在挑戰(zhàn)柏拉圖的同時給予柏拉圖主義者的黑暗小作坊一些默許。畢竟風暴大海中,需要一艘船,一種概念穹頂,哪怕修修補補,也還是得載著眾生沉浮。
A.I.界有個笑話:「凡是一個人工智能項目成功得到應用,就沒人承認它是人工智能了。」

自動化控制、OCR和語音識別,SIRI、花樣翻新的機器人,它們都成了忒修斯之舟的時髦零件,但更大膽的人機交互層面可以讓上市公司CEO、議員和經(jīng)濟學家失業(yè),因為他們無非是運籌學、決策論和控制論笨拙的代理人。
愉快的人類,可以不必再為非合作博弈平衡這種腦筋急轉(zhuǎn)彎犯愁。庫爾特·勒溫在他的團體心理學中描述的所謂心理空間(lifespace)早就在呼喚人工智能的拯救。

既然莫拉維克悖論(Moravec's paradox)已經(jīng)說明,人的難題就是機器的強項。那這些領(lǐng)袖人物就乖乖讓位吧?!渡贁?shù)派報告》里的小清新誤差,只要定期檢查世界模型的規(guī)劃(planning)是否符合預測,再進行演化運算就夠了。
難道說這會比只擅長遮丑的官僚更低效?我不明白他們在扭捏什么。該認清自己只是一堆隨時會被替換的廢舊零件了。

《少數(shù)派報告》(2002)
后者,嘲笑那些邏輯—原子論者,鉆進了自己織的圣誕襪里。但也送給想象力日漸干涸的人們一件禮物:蒸汽朋克。
尼采也只是說,學習始于模仿。這無法被歸納的直覺判斷。用同一個詞,擊昏了柏拉圖的唯名論。這種古老的論調(diào)腐蝕著強人工智能甚至超人工智能領(lǐng)域的研究。概言之,它企圖將心智問題封裝于一個頂級迭代器中,矮化人,蔑視生命。

悖謬處在于,這卻是心智本身的造化,是智碾碎心的瞬間。當然,這個說法太浪漫了。沿用霍布斯更現(xiàn)實的說法,是通過智能的不朽來克服對暴力死亡的恐懼,如同臆癥患者腦中的生靈,為病人降壓。
難道利維坦(Leviathan)不就是英美威權(quán)主義所復蘇的同樣東西嗎?在克里夫·巴克的《Hellraiser》里,化身為基于自私俗世與苦修地獄直聯(lián)的哀悼之盒,而非人們期待的由神入俗的契約國家。

一個類實體,權(quán)力意志的類型,拒絕溝通、無內(nèi)容、有碾壓性的力量,通過灌頂?shù)挠|手來執(zhí)行意志。銀翼里Tyrell公司的巨型合金堡壘環(huán)繞著護衛(wèi)僚機,裝載和讀取著博士的大腦,簡直就是利維坦的具現(xiàn)。
《攻殼》里的新港,作為電子戰(zhàn)與情報網(wǎng)的黑市集散地,邊遠、污濁、低賤,但同時方便干各種臟活,正如在塵世流轉(zhuǎn)的迷盒,與之相映成趣。
機器人復仇——沃卓斯基兄弟那出著名的無政府主義鬧劇,終于讓苦于合法性的利維坦找到了大勢所趨的代理。人,被一腳踢開。人,成了電池。
但這不夠嚴肅,A.I.的復仇依舊太人性,脫不開人為的印記,倒像是善妒的上帝在降災。
夢見獨角獸的戴克,以人的身份對瑞秋示愛已經(jīng)表明了立場。從「replicant」這個命名也可以發(fā)現(xiàn),《銀翼殺手》的邏輯起點,是假設A.I.與人無差別,他們通過了圖靈測試。
甚至測試者就是一位不自知的人造人。撇開虛擬記憶這個在《攻殼》里被重溫的話題,《銀翼》作為前哨,已經(jīng)覺察了更深刻的差異。弗朗辛與莫科姆的差異。在機械論者笛卡爾看來,女兒的形見,一個機械娃娃,再粗糙,也天然地分享著她的本質(zhì)。

但圖靈卻當真要制造一個大腦,以童年密友來命名。圖靈測試的就是常識,甚至生活細節(jié),雖然面對機器,卻精確地指向了人,人的瑣碎。笛卡爾和圖靈,預示了在人工智能領(lǐng)域重新崛起的簡潔派(neats)和蕪雜派(scruffies)。
人,而非其他,是自由意志的希望。所以,智能代理(Intelligent Agent)一說,更謙卑地勾勒出人的價值,在于為「生命」肩負起這個代理職能。
這恰恰是尼采強調(diào)的非生命—生命的估價:生命物不過是非生命物的一種,只是更為罕見,因而盡管對于整體而言生命還是微不足道的,但在人這里,萬物已經(jīng)被轉(zhuǎn)化為生命了,并且因此得以繼續(xù)。

約翰·希爾勒(John Searle)的中文房間實驗充斥在新港的街巷招牌中。中文,成了一種氣味。在那個著名實驗中,中文代表了人。這蕪雜,便是人的氣味。機器就算騙過了人,也不懂人,只是在調(diào)用符號。就像一個只懂英語的人,無法用象形文字思維。
希爾勒假想實驗最致命的缺陷在于,根本無法交代「翻譯程序」這幾個單詞是如何實現(xiàn)的,因而這個實現(xiàn)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是否懂了一門「外語」。倒是人工智能領(lǐng)域的科學家被刺激出了數(shù)據(jù)挖掘、常識庫、決策樹、prolog語言、框架—腳本、生物特征識別等等眼花繚亂的「翻譯」技術(shù)。
《銀翼》中干脆說「管你是不是人,我就要吻你」。于是,《銀翼》的結(jié)尾成了一場逃亡婚禮。通過愛破解咒語,浪漫得未免太過蠻橫。

押井則求助于宗教。素子的人設,自襁褓中一躍而全身義體化,全無世俗成長可言,可謂嬰之未孩。即便經(jīng)與傀儡師融合后脫殼而出,卻依舊只是魂。與戴克相比,并非「制造出的大腦」,倒更接近靈體。
這種唯靈論回應了虛幻的我執(zhí)。素子潛水時貼面的倒影、櫥窗中的偶人、還有瞥見茶樓里的胞體,都攪擾著素子。最后她仿佛轉(zhuǎn)世靈童,進入了代碼之海。
在《無罪》中更借佛陀語點明:「獨步天下,吾心自潔。無欲無求,如林中之象?!刮虻冒①囈R,從此無差別心。借用詩人牧蘇的話:「如果世界是一個鏡面,存在即生又死的可能,同時在鏡面之上與背面之下?!?/p>
止步于佛,那押井也太浮泛了。并非我輕視佛理,但佛學不能推動人工智能。在與素子的經(jīng)典對白中,傀儡師提醒素子,要正確評價自己的「生命機能」,這里已經(jīng)觸犯到生命的概念。
戴克和瑞秋是不能繁殖的,傀儡師卻可以。通過融合,他的意志藉由無數(shù)個「素子」代代相傳,只要賽博空間這個載體存在。這是種泛生命,非生命。網(wǎng)絡,這個時空的縮影,成了新殼。
素子則成了第一個魂,一種得以存活的意志,是第一個賽博生命的母親和孩子。母親在融合的一瞬間,就被狙擊了。孩子,冷冰冰地拒絕了巴特的收養(yǎng)。

押井堅持的是一種有限的不朽,慘淡的不朽。如他直言:「如一半淹在水中的香港?!惯@個時空—肉身依賴各種黑科技、黑市和勞力的供養(yǎng)。無數(shù)的新港和Tyrell公司,散發(fā)著人的濁臭。
延此線索,《黑客帝國》為什么不用太陽能、非得靠人體電池維持母體,就順理成章了。這其實還是個對現(xiàn)狀和慘淡未來的譬喻。所以,基努·李維斯化身彌賽亞這種「末日審判」橋段,還是太俗套。
若推廣「傀儡師」假說,結(jié)論會很恐怖。病毒與癌癥共相,其自我增殖是唯一目標。如果說生命就是自我增殖與持存的意志,人豈非也可轉(zhuǎn)譯為「人形病毒」。
也就是說,哪怕最原始的電子病毒也是一種類生命,但還不是生命,它具備病毒(作為生命類型)的可復制性,但這種復制是與接觸并置的,必須接觸到肉機。同時,在待機狀態(tài)是死物。

而待機與復制兩項程序是分階段的,有著持續(xù)性的幻覺。生命就只是在自然環(huán)境下的一種突變的癌。這一切,從傀儡師與素子的融合開始,就產(chǎn)生了偏差。劇情中交代,即便「2501計劃」代表著一切關(guān)于可計算性的最終涌現(xiàn),他本身也不可能奇跡一躍,成為「誕生于信息海洋中的生命體」。
否則,他何必還要同素子融合?那只有一個原因——他,是作為人類希望的素子轉(zhuǎn)生的道具。如果是這樣,那么理當讓素子在某種契機下,偶然嵌合了一臺高配的深藍才更合理。這個看似玄而又玄的傀儡師,反而成了《攻殼》的瑕疵。
不能因為智能復雜性、敘述和美,就斷然承認素子是靈體,是非生命。鮑德里亞告誡我們警惕真即「擬像」的認知危機。這一切,也許都是可以偽造的,正如記憶。
當然,這項工程比一匹夢中的獨角獸、一張家小的照片困難得多。素子在水池和雜魚打斗時不停追問:「母親的面容,出生的地方,兒時的記憶,你還能記得什么?」就是在說,記憶是魂,正如詩人們說記憶是語言。

記憶無法偽造,正如電子腦需要嵌入魂。偽造的只是潦草的信息。一旦魂沒了,才無法區(qū)分。才會被遮蔽。
異化是人的能力,心智的能力,可以是正向的創(chuàng)造,也可以是惰性。惰為偶人,放棄自主,如棚頭傀儡。一線斷時,才落落磊磊。要說記憶本然的樣態(tài),正如生命的樣態(tài),無片刻止息。
是至死方休,是騷動。圖靈恰是這樣逼迫我們承認對自身直覺泵的挖掘不足。雖然,他樂觀地預測到二十一世紀初,人工智能可以挺過五分鐘的圖靈測試。這個測試,直指記憶的要害。
試想一個官僚,一個行尸走肉,哪怕,一個隔壁鄰居,能通過詩人的測試嗎?所以,為什么這個測試是計時的,隨著問答的深入,從寒暄到心跡,甚至到貝克特問喬伊斯:「為什么作為一個表現(xiàn)主義哲學家,休謨會寫英國史?」攪動的旋鈕,不是龐大的,而是指數(shù)級的。何時,才夠稱為「心智」?
讓我們想象一下,通過貝葉斯網(wǎng)絡、隱馬爾克夫模型和種種機器學習,一臺A.I.逐漸統(tǒng)合了簡約派的基礎邏輯和蕪雜派的各種非邏輯能力,逐漸窮盡了可計算性問題……終于爆發(fā)出了人工智能極限的涌現(xiàn)計算(Emergent computing)能力,那么它又如何一躍而擁有生命的征兆——一個意志?

如何不被消融于信息海,反而立于其上。或者說不被其諸種功能分別調(diào)用,不只是一臺加載了頂級App的智能手機?
機器的優(yōu)勢就在于對于穩(wěn)定的邏輯關(guān)系,具有高效率輸入輸出的精確性,因而對于一些結(jié)構(gòu)性問題,能得出「算法」。
但在可計算性定義被泛化后,實際就是訴諸不穩(wěn)定性,從而使其更接近人的心智,而這種向人的心智靠攏的做法,對于機器來說是一種倒退。倒退的目的僅僅是為了符合人的「自戀」,那么就是不必須的。

另外,作為非穩(wěn)定結(jié)構(gòu),生命體自身就是其典范,只有對于一些設定好的穩(wěn)定結(jié)構(gòu),才需要機器的協(xié)助,也就是說,A.I.的價值就是把極限范圍內(nèi)的可計算問題交給這種協(xié)助人的機器設備。如果超過這個限度,它就必須被封存。
回溯從生命誕生到智能代理的過程,A.I.恰恰是一次逆推導。那么,這種封存,只能求助于「生命誕生」這個問題。例如元胞自動化和普里高津(Prigogine)的耗散結(jié)構(gòu)理論,正是對此提出的解決方案。

生命的誕生條件,既不能太死板,又必須克服隨機性,套用《生命游戲》發(fā)明者康威的話:「生命誕生于混沌的邊緣」。
由此,產(chǎn)生了一個可以被封裝入人工智能的「生命」啟動程序,最終才能讓A.I.成人,成為哲學意義上的非生命。當然,我希望,那個非生命就是嬰之未孩、也永遠不必成人的素子。

我能想象到的最樂觀的近未來,便是人們行使在一艘漫游太空的星艦,其所有基于控制欲的官僚、商貿(mào)、倫理、律法機能都被這個、或這群非生命反控制。
恒星照見它艙門的徽記,是一朵不銹的鋰花。

最后,說幾句題外話,最近《瘋狂動物城》大熱。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也隨之出現(xiàn):日本有能力拍出《瘋狂動物城》這種技術(shù)水準的大型3D動畫嗎?
坦白說,不能。
即使是日本動畫的忠實粉絲,也要承認這個事實。
迪士尼這種「重工業(yè)」風格的合家歡動畫,不僅是日本,全世界沒有任何國家拍得出來。
但是!日本動畫其實從未想過要在迪士尼的那條路上壓倒它,他們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豆ぁ纷鳛槿毡緞赢嫷淖罡叽碜髦唬萌R塢同樣拍不出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