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然而,在正史《三國志》中,還有一位常山出身的名將,姑且稱之為名將吧。

他出身草莽,卻擁兵十萬,縱橫河北二十余年,甚至讓袁紹、呂布都頭疼不已。
今天,我們就從正史角度,還原這位被低估的亂世豪杰——張燕
從“飛賊”到黑山軍統(tǒng)帥:張燕的草根逆襲

張燕本名褚燕,常山真定人(與趙云同鄉(xiāng))。少年時,他便以“身手敏捷、彪悍驍勇”聞名鄉(xiāng)里,甚至被稱作“飛燕”。
《三國志·張燕傳》記載,他早年聚眾為盜,靠劫掠積累勢力,短短幾年竟拉起一支萬余人的隊伍。
黃巾起義爆發(fā)后,褚燕與另一首領(lǐng)張牛角合兵,打著黃巾旗號壯大勢力。

張牛角戰(zhàn)死后,褚燕為籠絡(luò)人心,主動改姓為張,自此以“張燕”之名統(tǒng)領(lǐng)黑山軍。
這支隊伍迅速擴張,巔峰時號稱“百萬之眾”(實際兵力約二三十萬),成為河北最大割據(jù)勢力之一。
對比正史中的趙云,此時他還在公孫瓚麾下?lián)尾恢」?,可能還沒有(因為并無記載)。

硬剛袁紹呂布!張燕的軍事手腕
張燕能在群雄割據(jù)中立足,絕非僅靠“賊寇”之名?!度龂尽吩u價他“剽悍捷速過人”,其戰(zhàn)術(shù)靈活多變,尤其擅長山地游擊戰(zhàn)。

191年,袁紹與公孫瓚爭奪冀州,張燕選擇站隊公孫瓚,派兵支援。雖被袁紹擊敗,但他迅速收縮防線,退守黑山(今河北太行山區(qū))。此后數(shù)年,張燕以山險為屏障,多次擊退袁紹的圍剿。
最兇險的一戰(zhàn)發(fā)生在193年。袁紹聯(lián)合呂布,以騎兵精銳突襲黑山軍。
呂布親率小隊沖鋒,接連斬殺張燕部將,一度將其數(shù)萬精銳打散。但張燕憑借地形周旋,硬是耗到袁紹糧草不濟。雖然袁軍最終取勝,但也深感疲憊,雙方只能各自退兵。

降曹封侯:張燕的“急流勇退”
張燕的生存智慧,不僅在于軍事,更在于審時度勢。
199年,公孫瓚被袁紹圍困,張燕率十萬大軍分三路馳援。不料尚未抵達,公孫瓚中計兵敗身亡,張燕果斷撤軍,保存實力。此后,他一面繼續(xù)割據(jù),一面觀望時局。
204年,曹操攻滅袁紹之子袁譚,河北大局已定。張燕主動示好并協(xié)助出兵進攻袁氏兄弟殘部。

第二年,張燕選擇歸順,并獻上十萬部眾。曹操大喜,封其為“平北將軍”,地位甚至高于張遼、徐晃等名將。《三國志》記載,張燕子孫襲爵封侯,成為三國少有的“善終軍閥”。
歷史爭議:張燕算不算“常山名將”?
張燕雖出身草寇,但其軍事才能不容小覷:

1. 統(tǒng)兵能力:二十年間,黑山軍始終未被剿滅,足見其治軍之穩(wěn)。
2. 戰(zhàn)略眼光:早期聯(lián)公孫瓚制衡袁紹,后期投曹操保全身家,決策精準。
3. 政治嗅覺:從“賊首”到漢廷官員,再成曹魏將領(lǐng),身份切換游刃有余。
反觀《三國志》對趙云的記載,更多強調(diào)其“忠勇”,而非統(tǒng)兵規(guī)模。

若單論割據(jù)一方的能力,張燕或許更勝一籌。
結(jié)語
張燕的一生,是漢末草根逆襲的縮影。
他出身卑微,卻憑借膽識與權(quán)謀,在諸侯夾縫中雄踞一方。雖無趙云“渾身是膽”的美名,卻以“飛燕”之姿,在三國亂世劃下一道獨特的軌跡。

張燕早期失身作賊,然終能“迷途知返”,回歸正道,實乃智勇雙全之將也。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
若張燕早年選擇輔佐劉備,三國格局會否改寫?
歡迎評論區(qū)留言,友善交流!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