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大決戰(zhàn)之淮海戰(zhàn)役》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周總理”接到東北的緊急電報臉色一變,立即去找“毛主席”。被攪了清夢的“毛主席”心情煩躁,看到電文內(nèi)容后瞬間怒道:
先是遲遲不南下,什么敵情問題、糧食問題、運輸問題、雨具問題。還要楊成武先動,他才動。哼!五個月以前,長春本來好打,不敢打。兩個月以前,同樣好打,又不敢打?,F(xiàn)在部隊已經(jīng)南下,錦州外圍戰(zhàn)也打響了,因為葫蘆島增兵,其實這個變化并不大嘛,可是他,他又要回頭打長春。
經(jīng)“周總理”安撫后,“毛主席”漸漸平靜下來,隨后給東北發(fā)去一封措辭嚴厲的命令,這才徹底拉開三大戰(zhàn)役的序幕。
藝術(shù)源于現(xiàn)實,當年東野司令員確實對打錦州還是打長春一直非常猶豫,許多人對此很不理解,明明中央下達命令,東野司令員為何還如此呢?秘書在晚年道出過答案。

1948年初,國民黨因接連戰(zhàn)敗,生存范圍被壓縮到僅剩長春、沈陽、錦州三處孤立據(jù)點。我軍可以在廣大縱深中來去自如,已掌握絕對主動權(quán)。
如此形勢下,該主攻哪一處,就是我黨高層急需考慮的問題。4月,東野司令員在東北局會議上力主進攻長春,得到大多數(shù)人贊同,會后東北局便向中央提出攻打長春的規(guī)劃。
有三個可選目標,為何東野司令員定在了長春呢?很簡單,錦州是交通樞紐,容易受到多方面攻擊,風(fēng)險較大;
沈陽是東北“剿總”司令部所在,周圍囤積了大量兵力,還有完備工事,攻堅難度太高。思來想去,也就長春最合適。

打長春的方案獲得中央批準后,東總馬上部署,準備出動七個縱隊攻城、兩個縱隊加若干獨立師阻援,預(yù)計在半個月左右拿下長春。
隨即靠近長春的獨立5師及炮兵一部向大房身機場靠近,欲切斷長春與沈陽之間的空中通道。長春守將鄭洞國聞訊大驚,立即派出部隊反擊,誓要守衛(wèi)他們的生命線。
敵人膽敢放棄城防與我野戰(zhàn),正中東野司令員之意,1縱、6縱兩支王牌火速出動,力求在野外殲滅敵生力軍。
5月24日,我軍擊潰了駐于大房身機場的一個團,完全控制住機場。但鄭洞國的反撲也很快,次日新7軍向我6縱陣地發(fā)起進攻,戰(zhàn)斗一打響就進入白熱化,互相僵持不下。
好在我方援軍及時趕到,1縱加7個獨立師配合作戰(zhàn),敵迅速不支,退回了長春。

然而,這看似勝利的一戰(zhàn),背后也浮現(xiàn)了很多不尋常之處。我方明明占據(jù)巨大人數(shù)優(yōu)勢,還是在野外,卻只殲敵5000余人,且自身付出了2100余人的代價,敵人這戰(zhàn)斗力超出預(yù)料。
不久后東總致電中央的匯報中說“因迂回的部隊動作不夠迅速,致敵大部退回長春”,關(guān)鍵的是,我方殲敵數(shù)量大多是從暫56師、暫61師這樣的“雜牌”部隊來的,其精銳新38師實力未損。
新38師就是原先孫立人的起家底牌,后來孫立人被調(diào)離東北,這些老部下不甘被陳誠吞并,就跑到長春來投奔老軍長鄭洞國,重新組建了新7軍。
而長春當年是東北排得上號的堅城,是偽滿皇宮、侵華關(guān)東軍總司令部所在,擁有完備工事,連城內(nèi)的許多建筑都被鋼筋水泥加固。
三戰(zhàn)四平失利,讓東野司令員耿耿于懷很久。長春之固更勝四平,新7軍也比71軍能打,為避免再度出現(xiàn)類似的戰(zhàn)況,東野司令員決定改變打法。

后來毛主席從全局著眼,多次要求東野司令員打錦州,但東野司令員猶豫不決,遲遲沒有動身。還是到8月,華北這邊剛打完保北攻勢之戰(zhàn)的楊成武兵團可以抽出身來配合,林總才同意南下。
毛主席見終于說通了,心里非常高興,要求東野一周以內(nèi)拿下錦州。然而此時東野司令員還是想法很多,8月6日又致電中央,說希望暫緩南下,得楊成武先動吸引了傅作義,東野再出發(fā)。
在電報中,東野司令員也說明了理由,就是“敵情問題、糧食問題、運輸問題、雨具問題”,毛主席看后非常生氣,把這些理由都駁斥了一遍,意思就是東野一定要南下。
見最高領(lǐng)導(dǎo)震怒,東野司令員才下令東野主力向錦州進發(fā),外圍戰(zhàn)不久后打響。比較有意思的是,命令聽是聽了,東野司令員卻依然沒有那種一往無前的決心,他的秘書譚云鶴就回憶過期間的一些往事。

譚云鶴是被張聞天推薦擔任東野司令員秘書的,專門負責(zé)處理電報收發(fā)工作。10月2日,東野司令部指揮所移師南下,到達吉林省雙遼縣鄭家屯車站時,譚云鶴收到軍委轉(zhuǎn)來的“敵情通報”。
上面顯示,敵華北“剿總”4個師經(jīng)海路抵達了葫蘆島,如此一來,敵人在錦西一帶共有9個師之多。而錦西、葫蘆島跟錦州之間距離很近,若兩部不顧一切地打,難保不會實現(xiàn)會合。
譚云鶴將這份“敵情通報”報告給東野司令員后,發(fā)現(xiàn)東野司令員有些緊張,短暫思考后。東野司令員述內(nèi)容,讓譚云鶴回復(fù)軍委,大意是目前形勢危急,到底是打錦州還是打長春,請中央考慮并指示。
中央已多次明確攻錦為要,東野司令員還發(fā)出這樣的電報,其實就是擔心會被敵人兩面夾攻,希望折返回去打長春。
10月3日上午,譚云鶴剛吃過早飯,剛準備辦公,看到羅榮桓和劉亞樓一同到東野司令員這里來,這次共識終于達成。

羅榮桓提議:“打錦州的問題,這是主席、軍委堅持的意見。葫蘆島敵人雖然增援了4個師,但我們還是有辦法阻擊敵人的。估計錦西方面我們再增加一個縱隊或再加一兩個獨立師即可,是不是打錦州的決心還是不改的好。”
劉亞樓也在一旁點頭同意,東野司令員思考后,下定決心攻打錦州,將林、劉、羅三人署名電報交由譚云鶴發(fā)往中央軍委。自此,東野全力攻錦,最終拿下了錦州乃至遼沈戰(zhàn)役的勝利。
作為一個見證者,譚云鶴晚年回憶過東野司令員猶豫的原因,他說長春守敵還有10余萬人,沈陽守軍有近30萬人,錦州、葫蘆島地區(qū)也有10多萬,華北傅作義所部更是有有5、60萬人.
如果攻擊錦州不能順利得手,原先觀望自保的國軍會迅速涌上來,那東野的退路將被切斷,并面臨東北、華北之敵夾擊,陷入兩線作戰(zhàn)絕境。那時,對東野來說是滅頂之災(zāi)。

站在后世視角,當然知道進攻錦州的益處,可以對東北國軍“關(guān)門打狗”。但東野司令員是當事人,他也不確定打錦州需要多久拿下,更不確定萬一攻堅受阻,長春、沈陽、葫蘆島、華北的敵人會不會不顧一切向錦州圍來。
每一道命令都可能影響成千上萬人的性命,從這個角度來講,謹慎是可以理解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