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易中,均線指標在趨勢行情里,好像只要調整一下參數(shù),就能很好地擬合市場走勢。然而,一旦放到震蕩環(huán)境中,它就不太靈光了,發(fā)出的交易信號常常失效。而且,隨著指標鈍化,均線對走勢的反應會變得遲鈍、滯后。所以,很多使用均線組合的交易者,都會碰到一個難題:震蕩行情時,均線不好用;趨勢明顯了,均線又似乎發(fā)揮不了太大獨特作用,陷入一種糾結狀態(tài)。
其實,我一直覺得均線指標的應用主要有兩條思路。
其一,把均線當作趨勢的標識線,用某種技術圖形作為介入信號。
其二,依據(jù)重要支撐阻力位是否被突破,來判定趨勢方向,再以均線交叉作為介入信號。
可有些朋友的用法是這樣的:在一小時周期下,以參數(shù)為70的均線作為過濾標準,按照整體均線運行方向操作。價格突破均線時入場,如果后面價格回落到均線位置,就把這里當作下方支撐進行加倉;遇到空頭行情則反向操作。
想法雖好,但問題在于,市場對于均線眾多的周期參數(shù),并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技術共識,也就很難產生客觀有效的市場抵抗效應。比如說,有人用70的均線,有人用55,還有人用100、200左右的大周期均線,可謂是各有各的設置,每個人認定的價格阻力位都不一樣。
這樣一來,沒有一個主要標準和技術共識,按照均線突破進行的買賣方式,其無效的阻力很難引發(fā)動量效應。那么這種自己設置的突破信號,可靠性能有多高呢?我覺得并不高。
所以我們常常會看到,某根均線在事后復盤時,好像對走勢起到了神奇的壓制或支撐作用。但在事前交易時,盲目跟進去追單,多半是在震蕩結構內提前開倉了。于是,糾結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對于這些朋友來說,是只跟隨均線突破,忽略震蕩結構呢,還是不跟均線突破,等主力突破這個結構后再進場呢?這兩個選擇讓人左右為難。
其實,沒必要這么糾結。如果均線應用在小級別上,看不出明確的承壓或受支撐反應,那它本質上就只是隨手畫在圖表上的一根主觀線。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對于已經成型的趨勢,均線是按照價格的平均值計算的。價格走出去后,均線必然會處于能夠分割單邊走勢的位置,它是價格波動留下的痕跡,并非先兆指標,而是對價格信息的再加工。當突破成功出現(xiàn)單邊走勢,會打破近期的平均波幅,均線自然也會隨著走勢變化。
所以我認為,均線的應用就這兩條路徑。
第一條路徑:把均線完全當作交易方向的指示器,只跟隨均線的朝向進場。均線向上傾斜,就只做多單;向下傾斜,就只做空單,用均線走向鎖定自己的交易立場。進場信號則設定為只做一小時級別的收斂突破,利用走勢結構作為介入信號,比如三角結構、嵌套結構、小盤整區(qū)間等。
當小結構出現(xiàn)破位,且破位方向與均線方向相同,我們再進場。運用這個策略,就不需要考慮其他因素。有些交易者看到信號后,還會主觀判斷整體走勢,思考下一步市場是多還是空,這樣想多了,思路就亂了,主觀感受反而會成為很大的干擾因素。
所以,進場標準就四個:
第一,看均線是否有明確走向;
第二,小級別是否出現(xiàn)收斂圖形;
第三,收斂圖形是否破位;
第四,掛在小結構阻力外的止損成本是否合理。
也就是說,操作思路只需圍繞均線和小級別圖形展開,有信號就做,沒信號就不做,不用考慮大級別震蕩等其他因素,保持一致性,長期執(zhí)行即可。
第二條路徑:以日線震蕩結構是否破位來判定多空趨勢,把均線壓縮到小周期使用,以其交叉信號作為參考。例如,在一小時級別走勢中,用參數(shù)為45的均線作為過濾線,外加一條參數(shù)為12的均線作為短期走勢指示線,兩根長短均線交叉作為進場策略。
這種方法用于波段交易,頻率不會太高。具體來說,大前提是以日線震蕩結構破位作為方向判定依據(jù)。然后,以小級別走勢中的均線組合(即12和45這兩條均線)是否交叉,作為進場判斷標準。
第一,日線震蕩結構破位,才啟用均線策略,不符合這個條件,就繼續(xù)等待,不使用均線策略。
第二,均線反向交叉,視為走勢回調;正向交叉,當作走勢回調完畢后的進場信號。
第三,如果出現(xiàn)止損單連續(xù)止損兩次,就停手,研判走勢是否進入中繼震蕩。
第四,止損位可以設置在交叉前最后一個低點。
這兩種思路,本質上都不是單純把均線當作支撐或阻力來用,而是將其作為大走勢或小級別走勢運動的標識線,這就是均線指標的意義所在。我們看K線價格時,很容易被單根高波動的大陽線或大陰線影響,有些人一看到大K線出現(xiàn),就過度解讀,覺得走勢很強,想著追漲。
其實,均線指標能很好地平滑這種價格突變,讓我們更多地關注整體多空力量對比以及整體走向,無形中就能減少很多突發(fā)式的追漲殺跌的無效交易。
當然,以上舉例的周期和參數(shù),都可以根據(jù)個人經驗調整。比如,一小時周期可以換成30分鐘;參數(shù)45的均線也能換成30或更小的參數(shù),更小級別的均線能換取更高的靈敏度,具體怎么用,就看個人選擇了。思路理清后,具體方案的調整也就沒那么難了。調整完后,多熟悉、多進行回測就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