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日前在上海大劇院首演的歌劇《夢華錄》,仿佛一道跨越宋代與當下的時空縫隙,一股帶著水袖與弦樂的古韻迎面而來——這一刻,觀眾仿佛隨劇中人一同置身于宋代市井,看他們在市集、茶肆與閨閣之間起落浮沉,也見證了當代中國歌劇試圖轉身,面向了“親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宋韻浮現(xiàn):從市井煙火到人間溫度

與許多西方經(jīng)典歌劇的宏大布景不同,《夢華錄》選擇了“留白寫繁華”的獨到設計思路。舞臺上,僅以幾塊可移動的布景、半透明紗幕和燈光投影,便勾勒出宋代街巷、閨閣、河畔等不同空間的光與影。茶樓人聲鼎沸時,看似熱鬧非凡,卻保留著大量留白,給觀眾足夠想象余地;主人公獨唱時,背景只剩一束光和細微的投影,反而更凸顯角色內在的掙扎與情感張力。這樣的寫意處理,恰如宋畫留白的意味:不刻意營造“恢宏”場面,卻讓情緒、人物心境在有限筆墨中自然豐盈。比如當顧千帆與父親決裂時,城郭白描圖騰然浮現(xiàn),冷峻的視覺意象象征父子之間難以逾越的身份與觀念阻隔,無需多言,已讓觀眾感到沉重的隔閡撲面而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劇中,趙盼兒、宋引章、孫三娘這三位身份、性格各異的宋代女子,并非“悲苦被動”的形象,而是在時代重壓與人情冷暖下,彼此支撐、逐漸成長。導演在人物的瑣碎日常與命運節(jié)點上,慢慢揭示她們心底的堅韌。宋代市井的煙火氣,也因此更顯生動:它既能困住人,也能孕育溫暖與守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交響與國風之間:當歌劇與時代對話

近些年來,中國歌劇創(chuàng)作的探索意識愈發(fā)鮮明:從《沂蒙山》的紅色敘事,到跨文化題材的《馬可·波羅》《拉貝日記》《張騫》,無不折射出中國歌劇想擺脫“西洋高雅藝術”刻板印象的努力?!秹羧A錄》恰好走了一條“國風”與“當代”融合的路徑,把宋韻意境帶到交響織體中,讓觀眾在美聲唱段與民族音調的交匯中,聽見一種既古典又現(xiàn)代、既詩意又親切的“新古典”聲音。全劇最具辨識度的,是音樂層面的中西交融與自然融合。作曲與編配大膽引入琵琶、古箏、笛簫等民族樂器,它們與西洋弦樂、銅管聲部并置共鳴,不是簡單拼貼,而是通過音色鋪陳與節(jié)奏對位,在音響上織就一種沉靜而流動、古韻與現(xiàn)代交錯的聽覺質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導演沒有讓歌劇變成遙不可及的“殿堂藝術”,而是通過念白與詠嘆的自然銜接,讓節(jié)奏貼近普通觀眾的聽覺習慣,營造出一種“輕聲入耳、情感自來”的親切感。正是這種“去神圣化”的表達姿態(tài),讓《夢華錄》走近了更多初次走進劇院的年輕人,也拓寬了中國歌劇的社會影響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歌劇《夢華錄》真正動人的地方,也許不在于去復刻一個朝代的風貌,而是在以歌劇之形,承載當代之情:借一段古代故事,以今日之聲重述,喚醒我們對于文化身份的認同,以及對現(xiàn)實情境的沉靜凝望。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夢華錄》為當代原創(chuàng)歌劇如何從傳統(tǒng)出發(fā)、走向大眾提供了新的可能?;赝枧_上那一幕幕在光影中升騰的宋韻意象,那或許不只是一段古風回響,更是一束正向未來延伸的聲音。它不會隨著劇終而散去,而會在人們心中悄然落地,在不經(jīng)意處生出關于“民族藝術”的另一種想象與期盼。

原標題:《新民藝評|江雁:國風不古板,歌劇更親民——從《夢華錄》看歌劇的柔性轉身》

欄目編輯:吳南瑤 文字編輯:錢衛(wèi)

來源:作者:江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