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清明節(jié)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周代起便熠熠生輝,歷經(jīng)二千五百載春秋,其光芒不減反增。起初,清明僅為農(nóng)耕時節(jié)之重要坐標(biāo),故有“植樹造林,勿失清明”之古諺流傳,寓含萬物生長之蓬勃生機。

然而,時光流轉(zhuǎn),清明與寒食之日悄然靠近,寒食之日,民間禁火掃墓,緬懷先人,兩節(jié)遂漸融為一體,寒食之名亦成為清明之別稱,更添一項習(xí)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唯食寒涼之食,以寄哀思。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談及寒食,一個古老而動人的傳說躍然眼前:春秋戰(zhàn)國,烽火連天,晉獻公之妃驪姬,為子奚齊謀奪儲君之位,設(shè)毒計陷害太子申生,申生無奈自裁。其弟重耳,為避禍端,流離失所,歷盡艱辛。昔日隨行之臣,大多各自紛飛,唯余寥寥數(shù)人,忠心不渝,伴其左右,介子推便是其中之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昔時,重耳饑?yán)Ы患?,昏厥于途?a class="keyword-search" >介子推為救主,毅然割股啖之,以火炙熟,捧至重耳面前。十九載春秋更迭,重耳終返故國,登基為君,史稱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也。

文公即位后,大封群臣,唯獨忘卻介子推之功。有人為介子推鳴不平,文公恍然憶起往事,心懷愧疚,急遣使臣請介子推入朝受賞。然介子推心淡名利,屢拒不赴,文公無奈,只得親往。及至介子推家門,但見門戶緊閉,原來介子推已攜老母遁入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避而不見。文公下令御林軍搜山,未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人獻策,以火燒山,逼介子推出。文公忍痛下令,大火熊熊,三日三夜,綿山一片焦土。然火熄之后,介子推母子依舊未見蹤影。上山探尋,但見二人相擁于一棵燒焦的大柳樹下,已然逝去。文公悲痛欲絕,哭拜之后,安葬遺體。忽見介子推脊梁處有一柳樹樹洞,洞中似有異物。掏出一看,乃是一片衣襟,衣襟之上,血書一首,字字泣血: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fù)清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公將血書珍藏,隨后將介子推與其母安葬于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紀(jì)念介子推之高尚情操,文公下令將綿山更名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祠堂,同時定放火燒山之日為寒食節(jié),詔告天下,每年此日禁煙火,唯食寒食。

自此以后,晉國百姓安居樂業(yè),對介子推之懷念與日俱增。每逢其忌日,皆禁煙火以表紀(jì)念。寒食與清明,逐漸成為了全國百姓之隆重節(jié)日。寒食之日,不生火做飯,唯食冷食;清明之時,人們將柳條編織成圈戴于頭上,又將柳枝插于房前屋后,以此寄托對介子推之無盡哀思與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