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 要 】
陰陽五行學(xué)說起源于中國上古的天文歷法學(xué)。五行理論至為重要,它也是古代中醫(yī)學(xué)的理論基礎(chǔ)之一。但是,其本來意義卻長期湮沒難明。20世紀初葉主流史家如顧頡剛等認為,“五行”學(xué)說是起源于戰(zhàn)國未及漢代的神秘理論,現(xiàn)在看來,這種說法實乃不明源流之論。本文試圖探討五行學(xué)說的起源。
此文發(fā)表于20多年前,老何授權(quán)本博重新發(fā)表,并且有所修訂。
【正文】
自漢代以后,五行學(xué)說本來的天文歷法本義即逐漸淹晦失傳[注一]。現(xiàn)代哲學(xué)家多以為五行學(xué)說是以“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zhì)為宇宙本原的物質(zhì)本體論,完全誤解了五行說的真正來源及意義。[注二]
五行,初義來源于五運、五氣、五風(fēng)的理論,即所謂“五行運之氣”耳。古人將一年的氣候劃分為五個時段,五季節(jié):春,夏,長夏,秋,冬。長夏即盛夏。
所謂五氣或者五風(fēng),實際是以中原為中心本位,而感受到的來自中國大陸四邊的四方季風(fēng),以及極陽無風(fēng)的酷暑盛夏一季。
氣象學(xué)認為,季風(fēng)(monsoon)是由于大陸及海洋之間存在的溫度差異而形成大范圍運行的,方向隨季節(jié)有顯著變化的大氣流。具有這種大氣環(huán)流特征的風(fēng)稱為季風(fēng)。由于大陸和海洋在一年之中增熱和冷卻程度不同,在大陸和海洋之間大范圍的、風(fēng)向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改變,是形成季風(fēng)的原因。中國大陸的內(nèi)陸地區(qū),四季分明,屬于典型的季風(fēng)氣候(monsoon climate)。由于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或氣壓帶風(fēng)帶隨季節(jié)移動而引起的大范圍地區(qū)的盛行風(fēng)隨季節(jié)而改變的現(xiàn)象,稱季風(fēng)氣候。
對于中原地區(qū)來說,東風(fēng)來時,意味著春季降臨。西風(fēng)來時,意味著秋季降臨。南風(fēng)來時,夏季降臨。北風(fēng)來時,冬季降臨??崾顭o風(fēng)(中央風(fēng))之時,則為盛夏之季,古人稱為長夏,以焦土為象征也。
古人認為,太陽與季風(fēng)是形成五季變化的原因,由此而形成了以太陽(陽氣)及四風(fēng)(陰氣)相輔相成的陰、陽五行歷即黃帝歷。
1
五行觀念起源于上古天文歷法之學(xué)。所謂五行,行,指五氣之行運,而用以標記五季、五時、五節(jié)。行者,巡也,即旬。孫星衍《尚書·洪范》疏引漢儒鄭康成說:“行者順天行氣?!?br/> 《管子·五行》云:黃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時,五官以正人位。”
五行在《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稱“五運”,本來的意義就是天地陰陽五氣的運行,用以說明一年之中五個季節(jié)的氣候變化?!秴问洗呵铩钒盐逍兄狈Q為“五氣”。所謂五行,即一年中運行的五個節(jié)氣,五風(fēng)以及相關(guān)的五個時節(jié)。
《禮運》云:“播五行于四時,和四氣而后月(按,指月份非月亮)生。”《尚書·皋陶謨》云:“撫于五辰,庶績其凝”。五辰即五時或者五季節(jié)。故孫星衍疏引《詩毛傳》注:“辰者,時也。”
上古夏商時代,“季節(jié)”不稱“季節(jié)”,商代稱“旬”,夏代稱“時”。據(jù)《管子》的記述,一年分為五旬,一旬即一個時季,有七十二日。五旬各以五材——即五種物質(zhì)為象征,也就是金、水、木、火、土。
關(guān)于五氣,古人以五種物質(zhì)作為象征。認為:用木之季在春,主生。用火之季在夏,主旺。用土之季在長夏,主成長。用金之季在秋,主肅殺。用水(冰)之季在冬,主藏伏。
《禮記·郊特牲》孔疏:“以郊對五時之迎氣?!被寿┦瑁骸疤鞖q八祭。冬至,一也。夏正,二也。五時迎氣,三也?!彼晕鍟r迎(五)氣,都是指五季、五行之運氣也。
所以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五刑相生》說:“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p>
2
上古之五行歷法,到兩漢以后即逐漸失傳。五行變成五種物質(zhì)即金、木、水、火、土。但究其本義,五行之金木水火土,非指五物,而為五物之氣。五氣即金氣、木氣、土氣、水氣及火氣之名,五氣行運而成五風(fēng),先有五氣而后凝聚為五材、五物。五風(fēng)運行導(dǎo)致五種季節(jié)的發(fā)生,此乃五行、五運學(xué)說之本義。
《管子五行》曰:“黃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時?!?br/> 《史記·天官書》曰:“天有五星,地有五行。”
《左傳》昭公元年:“分為四時,序為五節(jié)?!?br/> 從以上的古代文獻可以約略知道,上古有兩種分季歷法,一種是四時之歷,即一年分春夏秋冬的四季,流行至今。另一種是五行之歷,即一年以金木水火土五氣之行劃為五季,這種分季法于兩漢后就失傳了。
《史記·五帝本紀》及《大戴禮·五帝德》說黃帝發(fā)明五行,“治五氣”。王聘珍注:“五氣,謂五行之氣”。此所謂黃帝治五氣,即根據(jù)五氣運行而制訂五行之歷法也?!洞呵锓甭丁の逍写罅x》釋五行周天而產(chǎn)生五季節(jié)云:
“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枪誓揪?xùn)|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生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殺,火主暑而水主寒。”“故天秉陽,垂日星。地秉陰,竅于山川。播五行于四時,和而后月生也。是以三五而盈,三五而闕。五行之動,迭相竭也。五行、四時、十二月,還相為本也?!?br/> 班固的《白虎通德論》解釋“五行”說:“行有五,時有四,何?四時為時,五行為節(jié)?!?br/> 以上這些論述都說明,至兩漢時人們?nèi)匀恢牢逍信c五節(jié)氣有關(guān)?!逗鬂h書·東平王蒼傳》中也仍然有關(guān)于“五時衣各一襲”,即依五時之變,配合冷暖而更衣的習(xí)俗。
3
地理上的五行體系,最早是從五方五土的劃分開始。而五方五土的概念,則是以中國——亦即中央之都城——中原的概念為核心的。地理上中國的概念,現(xiàn)在所見的最早考古文物之一是西周的銅器“何尊”。
但是實際上,在殷商人的甲骨文中,已經(jīng)具有中土的概念,中土就是中原地區(qū)。殷商人以商朝的國都大邑商為中心,自稱中土,并多次提到環(huán)繞在其周邊的“四土”、“四方”;即:東土、南土、西土、北土。中商加上四方,是正為地理上的五土、五方。
甲骨卜辭中記五土、五方:
“戊寅卜,王貞受中商年。十月”(《前編》8,10,1)
“己巳,王卜,貞今歲商受年。王占曰:吉。
東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北受年?北土受年”(《粹編》907)
五土生五氣,五氣運行為五風(fēng)。
五風(fēng)運環(huán),形成氣候上劃分之五季節(jié),這是華夏上古原始的氣象學(xué)理論。在甲骨文中,記載了來自五方的五大神風(fēng),并且各有神靈之名:
“東方曰析,風(fēng)曰夷。南方曰夾,風(fēng)曰凱。西方曰韋,風(fēng)曰彝。北方曰勹,風(fēng)曰殳?!保ā毒?20)[注三])
五方之土又各有“五臣”:
“庚午貞,……于帝五豐臣,……”(《粹編》12)
豐,借為方。即五方臣。臣者,長也。
“王又歲于帝五臣正?!保ā洞饩帯?3)
甲骨學(xué)家丁山指出,這里所說的帝,應(yīng)該便是中央之帝,即殷人祖宗在其左右的那位上帝。這位上帝加上前面有名字的四帝,便構(gòu)造出統(tǒng)領(lǐng)五方、代表五方的五神帝。配以作為五帝輔佐的“五豐臣”,就構(gòu)成五帝十神的天神體系。
在出現(xiàn)于晚周的《山海經(jīng)》里,五方各有五神,五方之神均為人獸合體的怪物: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保ā逗M鈻|經(jīng)》)
“南方祝融,獸身人面,乘兩龍?!保ā逗M鈻|經(jīng)》)
“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兩龍?!保ā逗M鈻|經(jīng)》)
“北方禺強,人面鳥身,珥兩青蛇,踐兩青蛇。(《海外東經(jīng)》)”
后來這些方神,或被附會于某些歷史人物。如《呂氏春秋·孟秋》“其神蓐收”。高誘注:“少皋氏裔子曰該,實有金德,死托祀為金神”。
諸帝神又“各以方色為稱號”(《太平御覽》卷十九引注),五色帝即:青帝、赤帝、白帝、黑帝。中央之帝,則是亦人亦神的黃帝。
后來又有所謂黃帝勝四帝的神話和傳說(見《孫子·行軍》及《孫子佚篇·黃帝伐赤帝》),又演化為上帝以某日殺某色龍于某方,行事應(yīng)有所規(guī)避的禁忌(見《墨子·貴義》)。
《左傳·隱公六年》記述九宗五正之說。九宗者,九州之宗正也。五正者,五行之官也。
《左傳》昭29年記:“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备鶕?jù)《左傳》,五行各有材官,稱“五官”,五官有族,封受氏姓。死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進行尊奉。
五方、五風(fēng)、五臣、五帝之外,還有五火之說,亦見于甲骨文:
“丁丑卜,又于五火,隹。二月,卜。”(《鄴中》三,下,40,10)
“……卜,又于五火,在齊?!保ā洞饩帯?2)
所謂“又”即“侑”,據(jù)郭沫若說乃是祭祀的名稱,一種感恩之祭也。
4
1984年我在《諸神的起源》一書中,曾推測上古流傳的羿射十日之神話,可能反映上古曾通行一種十月紀時而以十干命名的古老歷法。[注四]
此說后來在陳久金所著之《彝族十月歷》中得到證實。
陳久金指出:“中國上古最古老的十月歷的月名,當是依《洪范》五行所排列的順序來命名的:從夏至新年開始,經(jīng)水火木金土5個月,到冬至新年;再經(jīng)水火木金土5個月,又回到夏至新年。一年10個月分別配以公母,便成一水公,二火母,三木公,四金母,五土公,六水母,七火公,八木母,九金公,十土母。如以冬至為一年之始,情況也相類似?!?br/> 這種歷法,即五行十月歷,或曰五氣十月歷法,來源甚為古老。我竊以為,此即上古所傳說之“黃帝(或顓頊?)歷”也。據(jù)《大戴禮·五帝德》及《史記?五帝本紀》,歷法始創(chuàng)于黃帝?!妒酚洝贩Q黃帝“治五氣,設(shè)五量,撫萬民,度四方?!弊⒁稘h書律歷志》:“黃帝起五蔀”,孟康云:“五蔀謂五行也?!?br/> 《史記·歷書》曰:“黃帝考定星歷,以立五行?!?br/> 《管子·五行》曰:“黃帝作立五行,以正天時。”
五行,以及所謂五行之氣,實際就是以中原為本土,而感受到的來自中國大陸四邊的四方季風(fēng)。一般來說,東風(fēng)來時,春季降臨。西風(fēng)來時,秋季降臨。南風(fēng)來時,夏季降臨。北風(fēng)來時,冬季降臨。無風(fēng)(中央風(fēng))之時,酷署之季也。上古人認為,太陽與季風(fēng)用是形成五季變化的原因,由此形成以太陽(陽氣)及五風(fēng)(陰氣)相輔相成的陰、陽五行歷即黃帝歷。[注五]
5
今傳世之《夏小正》,本來面目就是上古的十月歷法,后來經(jīng)過晚周人的改纂,但遣跡仍存見在經(jīng)文中。[注六]
上古這種五行十月歷法,將一年分為五季,每季72天,其中每一行季又分為陰陽兩部分。每部各分為36天,一年十蔀即360天。十蔀,即十個節(jié)氣,或曰“季”,或曰“節(jié)”,或曰“月”。
《管子·五行》說:
“作立五行,以正六時,以正人位。人與天調(diào),然后天地之美生。
日至,睹甲子,木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丙子,火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戊子,土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庚子,金行御,……七十二日而畢。
睹壬子,水行御,……七十二日而畢?!?br/> 也就是說:從冬至甲子至乙亥72日為木行,繼之丙子至丁亥72日為火行,繼之戊子至己亥72日為土行,繼之庚子至辛亥72日,最后是壬子至癸亥72日而畢,恰為六個干支周期的結(jié)尾,共360日整。
在《管子·四時》篇中,于春夏秋冬各占三月、各據(jù)一方、各應(yīng)一行外,特于敘述季夏時,中間橫插一段“中央曰土,土德關(guān)輔四時入出……”云云,從而形成五季。而《五行》篇中,以五季分配一年之三百六十日,各得“七十二日”。其法從冬至開始,第一個七十二日配木,第二個七十二日配火,如此類推,五個七十二日配完五行,正好一年完畢,以五行統(tǒng)配一年之三百六十日。
這種歷法,是晚周人所傳述的上古五行十月歷法。東漢未流行的《太平經(jīng)》中有一則“三合相通訣”:
“十號數(shù)之終也,故物至十月而反初。天正以八月為十月,故物畢成。地正以九月為十月,故物畢老。人正以亥為十月,故物畢死。
三正(天、地、人)竟也,物當復(fù)生,故乾在西北。凡物始核于亥,天法從八月而分別之。九月而究竟之,十月實核之。故天地人之三統(tǒng)俱終,實核于亥?!?br/> 這一記述清楚地表明,以“亥”月為終的歷法,原型也是五行十月的歷法。
《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在季夏之月末尾,皆有“中央土”?!痘茨献印返摹稌r則訓(xùn)》,火德主管孟夏、仲夏,五月、六月季夏則為土德,一年亦分紀為五時(春、夏、季夏、秋、冬)。這其實也都是上古五季、十月歷法觀念的反映。
【附注】此文原文已經(jīng)收入何新《宇宙的起源·楚帛書、夏小正新考》一書。此次重發(fā)時作者有新的訂正。
【注釋】
?、偕鲜兰o初“古史辯”派以為五行說起自我國鄒衍“五運說”,并疑《洪苑》所言“五行”為晚出之說。又謂陰陽五行說乃漢代隨讖緯出而大行。其說皆出臆測,不足為訓(xùn)。
②我本人過去對五行論的真義也有誤解。
?、蹍ⅰ兑揖帯?452,3094;《通》398。
?、堋皥驎r,十日并出。”羿乃射之:
1.十個太陽在同一天一起出。
2.十個太陽交替(連著)出,沒有夜晚。
十日,十只太陽。十個不同的太陽,分別有名號,即十干,將一年分為十個節(jié)氣。前者是神話,后者是歷史,指歷法混亂。
羿射日,神話,羿造反,歷史。羿即有易、有狄、有虞之首領(lǐng)。
⑤秦國所用之顓頊歷,似即為十月歷。出士秦簡《編年記》云:“昭王五十六年,后九月昭死?!彼^后九月,即以十月為終月,閏月置于九月后,稱后九月。
?、拊斦f見陳久金《論夏小正》《十月太陽歷》,《陳久金集》,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8。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