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考述·谷羅血脈】

湘南耒水之畔,五雷仙山如屏風橫臥,山腳下蜿蜒的水庫繞過一片沃土,在一處幽谷便是新石下灣村的根基。道光十二年的驚蟄日,谷氏族人谷先珍以青石為碑,燃香三柱告祭天地,揮鑿刻下"新石下灣"四字,開基建村第一錘震落山雀驚飛,自此炊煙始升。

谷氏一脈可溯至東漢建武年間。先祖谷朗任九真太守時,曾以"圍三闕一"之計大破蠻族象兵,晚年歸隱著《南疆兵要》,其家族以"晝耕夜讀,晴耕雨武"為訓。至道光年間,谷氏后裔散居湖南耒陽縣大義鄉(xiāng),唯谷先珍一脈恪守古禮,每逢朔望必率子弟向北方遙拜先祖牌位。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羅氏與谷氏的淵源,始于東晉名士羅含。太元年間,羅含歸葬五雷仙山,八名守墓親兵結(jié)廬而居,世代守護。至明末,羅氏后裔仍保持戍衛(wèi)傳統(tǒng),男子皆佩短刀,女子擅制弓弦。谷先珍之母羅氏節(jié)娘,乃守墓人羅含親衛(wèi)第十八代孫女。

谷羅兩族聯(lián)姻儀式別有深意:谷家需奉上九壇米酒,象征谷朗平定九真;羅氏則回贈八把短刀,對應八位守墓勇士?;檠绫卦O(shè)于五雷仙廟前,新人共飲"合巹酒"時,需以酒酹地祭奠羅含墓冢。這種"谷羅一家"的格局,使得村中孩童自幼便知"谷家的筆墨,羅家的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羅氏風骨·天足傳奇】

嘉慶十五年秋,五雷仙山層林盡染。十七歲的羅氏女背著祖?zhèn)麒夏竟采?,忽聞狼嚎自深谷傳來。她循聲疾奔,見三匹灰狼正圍困采藥青年谷先珍之父谷開恩——彼時他還是個清瘦書生,藥簍翻倒,葛衣上血跡斑斑。節(jié)娘連發(fā)三箭,箭鏃皆穿狼眼而過,最后一箭射穿頭狼咽喉時,狼牙距谷開恩脖頸僅三寸。

這場救命之恩震動鄉(xiāng)里,開恩與節(jié)娘喜結(jié)連理。按清制,女子當裹三寸金蓮,然羅氏女不僅擅騎射,更拒纏足,其天足長七寸八分,踏地有聲。提親那日,谷家送來十八擔聘禮,節(jié)娘卻將嫁妝盡數(shù)折算為八十石稻田。她在村口立下青石碑,刻"義倉田"三字,定規(guī):三成濟孤寡,三成助學子,四成備荒年。開倉首日,七里八鄉(xiāng)的饑民捧著粗陶碗,望著這位身高六尺、足蹬牛皮靴的新婦,皆稱"羅氏婆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嘉慶二十一年大旱,衡州府餓殍遍野。羅氏婆婆仍每日寅時起身,架起十二口鐵鍋熬粥。某日突有潑皮鬧事,為首的疤臉漢子揮刀欲搶糧倉。節(jié)娘怒目圓睜,一只大腳踏向榆木案板,木屑紛飛,三寸厚的木板應聲裂為兩半。眾惡徒見狀,嚇得跪地求饒。此事傳開后,眾人才知羅氏身藏武功,有一雙未纏過的大足。

開恩與節(jié)娘育有一兒一女,羅氏婆婆逝于嘉慶二十五年寒露。出殯當日,八名抬棺壯漢行至鷹嘴巖,棺木突然重若千鈞。此時烏云驟聚,一道閃電劈開天際,棺繩自斷,楠木棺竟順著山勢滑落。風水先生觀之駭然:"此穴可瞰羅含洞全境,英魂永鎮(zhèn)山門。"自此,羅姓漸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先珍偉業(yè)·疏銀神話】

谷先珍弱冠之年便顯異相:左掌紋路形似藥臼,右手虎口生有劍繭。道光十五年秋試,他清晨赴考途中救治中暑農(nóng)夫,午間考場作《治水策》獲秀才功名,歸途又診愈知府頭痛頑疾,暮色中竟談成藥材生意。鄉(xiāng)人皆道:"谷郎一日得三喜,文武商醫(yī)俱通神。"

他最奇處在于"生金貸"。村民借貸無需抵押,只消在黃麻紙上寫明用途,十兩之內(nèi)隨意借。鐵匠周律公借十兩開鋪,契書批注:"若得利,還本即可;若無利,權(quán)作濟貧。"三年后周律公攜百兩登門,先珍公只取十兩,余銀令其打造三十六把鐮刀分與農(nóng)戶。更奇者,但凡借銀錢者,都發(fā)家致富。由是,"生金菩薩"之名不脛而走。

為儲放流通銀錢,谷先珍依山建起三層碉樓。墻基深挖九尺,以蒸熟的糯米混合石灰夯筑,檐角懸掛八十一枚銅鈴,風雨之夜清響可傳十里。因銀錢在此樓中如血脈流轉(zhuǎn),故名"疏銀樓"。鼎盛時樓內(nèi)常儲三千兩紋銀,卻從未遭劫——某年臘月,流寇欲夜襲,見村中男子皆能單手舉起石碾磨豆,嚇得連夜遁走。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五虎崢嶸·陌刀雷霆】

先珍公五子如五根砥柱,撐起家族氣象。長子澤江設(shè)"墨香齋",藏書樓按《四庫全書》分類,最珍貴者乃谷朗親筆《南疆風物志》;次子澤淮的"杏林堂"藥柜暗藏機關(guān),第三層抽屜拉開便是百寶格,盛著虎骨、麝香等珍稀藥材;四子澤漢培育的"九葉香稻",蒸飯時香飄半里;幼子澤湖的商船描金畫鳳,船頭"谷"字旗在漢口碼頭獵獵生風。

三子澤河最負盛名。此人身高九尺三寸,一頓食盡半只羊,使的羅家祖?zhèn)鬈娔爸匚迨私?。每日晨起,他立于梅花樁上托舉兩百斤石鼓,青石表面竟被磨出掌印。同治三年武舉,澤河開三百斤強弓如滿月,舞刀時寒光成幕,本該中解元,卻被淘洲一武舉誣告"守孝未滿不能武舉"。歸途行至淘洲驛,他橫刀攔轎,獨戰(zhàn)十名家丁,最后將對方坐轎劈成兩半,刀鋒距那紈绔眉心僅毫厘。此役雖失功名,卻贏得湘南綠林"刀神"尊號,后投身湘軍,官至五品都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村中尚武之風熾烈,孩童五歲便習"罩公式"。練武場陳列著三十六具石鎖,最大者刻"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村容大觀·古韻今聲】

現(xiàn)存二十四間老宅,俱是硬山式青磚建筑。門楣浮雕"漁樵耕讀",窗欞透雕"暗八仙",照壁上墨書《九經(jīng)第》字跡如新。中堂懸著的"十八羅漢圖"。最精妙處在梁架——"偷梁換柱"的榫卯結(jié)構(gòu),竟能抗七級地動。

老人們回憶,當年節(jié)慶時的盛景尤令人神往:正月十五的板凳龍長達十八節(jié),龍身插滿線香;端午的"刀門陣",三十六把鋼刀架成拱門,赤膊漢子抬神轎疾馳而過;中秋的"文武宴"更奇,文人席設(shè)在疏銀樓遺址對月吟詩,武人則在練武場擺擂較技。外鄉(xiāng)人來觀禮,總要被勸飲三碗"谷氏砧藥酒"——此酒以澤淮秘方釀造,飲罷渾身暖如炭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遺澤流芳·薪火相傳】

如今的疏銀樓僅存地基,野薔薇爬滿殘磚,毀于歷史煙火。耒陽正源學校校長羅湘云,乃羅含后人,他出資重修繕了五雷仙廟,每逢清明率眾羅含后裔公祭羅含大典。

清明祭祖最為隆重,而先珍公后裔歸來,都會先到五雷仙羅含墓前獻野菊,再至谷氏祠堂上三牲。祭品中必有"文武餅":一面印書卷紋,一面刻刀劍圖。儀式高潮時,八旬老者誦讀祭文,兩百年前的喊殺聲仿佛穿越時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耒水湯湯,帶不走古村的記憶。當夕陽為疏銀樓遺址新石下灣村鍍上金邊,放學的孩童跑過青石板路,他們的布鞋踏過先人腳印,童謠隨風飄散在山谷:"羅婆婆的箭,谷菩薩的錢,雷劈槐樹刀光現(xiàn)……"這歌聲與溪流和鳴,將俠義精神譜成永恒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