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1948年的遼沈戰(zhàn)役是三大戰(zhàn)役中最先勝利的,此役以東北地區(qū)全部解放,并消滅了國民黨軍47.2萬余人而告終。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戰(zhàn)役進行中國民黨軍從華北、山東調集援軍,連同錦西、葫蘆島地區(qū)的守軍,在這里形成了所謂的“東進兵團”;之后從營口撤逃的第52軍殘部也撤到了葫蘆島,因此在這里形成了一個比較龐大的作戰(zhàn)集團。
據(jù)杜聿明在1948年11月初發(fā)出的電報稱,錦西、葫蘆島兩地有官兵19萬人;不過這一數(shù)據(jù)是虛報,意在尋求補充更多糧食彈藥。當然杜聿明列出的龐大補給量其實也是在“以退為進”,目的還是為了催老蔣下達撤退命令。

因為就當時的情況而言,很顯然在錦西、葫蘆島留這么多兵力,以及耗費大量糧彈是沒啥意義的。
所以杜聿明上報是按照15個師來準備,而當時的錦西、葫蘆島顯然沒有這么多個師;查閱當時國民黨軍的組成番號,計有:
原本就在當?shù)氐牡?4軍所轄的第8師、暫編第57師、第198師,以及新6軍在此整訓并歸入第54軍指揮的暫編第62師。
從華北方面增援的第92軍第21師;第62軍所轄的第67師、第151師、第157師;獨立第95師。
從山東增援的第39軍所轄的第103師、第147師。
從營口方向撤到的第52軍所轄的第2師、第25師。

以上各部,第2師在營口撤退時損失慘重、獨立第95師戰(zhàn)斗兵力僅剩4個營,暫編第57師和暫編第62師(只有2個團)損失亦大,第8師也傷亡3000余人,此外第103師、第147師、第151師、第157師各有傷亡。
即便這些師都算上,也就13個師的番號。
因為其中很多部隊已經(jīng)不滿編,所以自然不能以編制數(shù)計算其兵力;另外錦西、葫蘆島為東北國民黨軍的重要補給基地,所以還有一些兵站后勤機關;這些支援單位的兵力雖然不能直接作戰(zhàn),但計算兵力時肯定也要算數(shù)的。
因此還有一份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稱,實際兵力為將近14萬人;但從統(tǒng)計的各部兵力來看,很顯然是遼沈戰(zhàn)前的實力統(tǒng)計,如果把戰(zhàn)損計入在內,則沒有這么多人,但超過10萬人還是沒問題的(估計實有兵力約為12萬人,包含傷員數(shù))。
就當時國民黨軍的情況來說,一支總兵力超過10萬人的機動兵團顯然是很有分量的,盡管東進兵團中的各部都是迭遭打擊過的,但依然很重要。
實際上在錦州解放前一天,我軍就曾有過讓阻擊部隊故意后退,以殲滅東進兵團5個師的設想。
不過錦州的國民黨守軍沒有堅持太長時間,這個計劃還沒來得及真正展開就不能執(zhí)行了。

而后因為東野主力就在錦州附近,也曾有過就地休整后解決錦西、葫蘆島守軍的設想。
不過因為錦西、葫蘆島背靠大海,進攻正面狹窄,敵又猬集10余個師,戰(zhàn)斗不能很快解決;而沈陽方向的敵人又有南逃之意,遂決定在錦、葫采取鉗制戰(zhàn)術,而集中主力先解決廖耀湘兵團,并攻取沈陽。
在東野主力東進的背景下,國民黨軍的東進兵團曾猛攻東野第11縱隊的陣地;不過在廖耀湘兵團被殲后,該部不敢再向前攻擊。
再到沈陽解放后,該部更加人心惶惶,按照杜聿明所述的情況,因為害怕東野馬上調兵來解決錦西、葫蘆島,連僅剩的這10余萬人也要保不住,所以立即開始部署撤退方案。
杜聿明認為,只要東野入關的話,那么華北方向是不可能守住的,所以認為錦西、葫蘆島的所有兵力都應海運南下,集中到蚌埠方面。
不過東進兵團這一攤子部隊中,有不少都是從華北傅作義方面調來的,所以跟傅接觸后,原從華北調來的部隊要歸還建制。
因此最終定下的方案是:

A:原屬華北方面的第62軍所轄3個師,以及第92軍第21師和獨立第95師就近海運到秦皇島,歸還華北建制;
B:將第39軍、第52軍、第54軍等部,則海運到上海、南京,作為機動兵力使用。
這個方案采取的是全部海運,而此前曾有向西攻擊前進,走陸路的方案;不過杜聿明顧慮一字長蛇陣容易被各個擊破,所以沒敢這么走。
而海運的話麻煩在于運力有限,從海軍以及秦皇島、天津、塘沽、青島、上海抽船也不太夠用。
所以采用上述方案,先將華北部隊就近海運,其余船只再運送其余部隊的話,運力的問題就比較好解決了。
就這樣,從11月4日到7日,先把華北的幾萬部隊撤到秦皇島;之后再撤受損比較嚴重的第52軍(暫編第62師撥入該軍,該師后改為第296師),第39軍和第54軍則負責掩護最后撤退。

相較于上述各軍,第39軍從山東轉運來后,只參加了10月下旬進攻第11縱隊的作戰(zhàn),所以實力比較完整;至于第54軍則是當?shù)氐脑剀?,比較熟悉情況,所以這兩支部隊就都留兵掩護了。
到11月8日,最后一批船只抵達葫蘆島,至9日時將掩護部隊全部撤走;11月10日,我軍占領錦西、葫蘆島,東北全境解放。
而撤逃的部隊中,第62軍與第92軍第21師歸還建制后,覆滅于平津戰(zhàn)役中,獨立第95師守塘沽,之后再次撤逃。
其余南下的部隊中,第52軍因損失重大在蘇州、無錫整補;而第39軍和第54軍則撥歸李延年的第6兵團,又參加了淮海戰(zhàn)役,這也是后話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