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描繪離別后的孤寂。
酒醒時分,舟已遠行,唯有楊柳輕搖,曉風拂面,殘月如鉤。離別之人常在醉后暫忘愁緒,醒來卻更覺凄涼。
古人折柳送別,柳枝柔韌,恰似離人難舍之情。
現代機場的離別亦是如此,安檢口的揮手、登機前的擁抱,都化作手機屏幕上的最后一條消息:"到了記得報平安。"
02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出自唐代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以酒寄情,道盡離別苦澀。
陽關以西,黃沙漫漫,再無熟悉的鄉(xiāng)音。
今人離別,高鐵站臺的熱飲、機場候機廳的咖啡,都是現代版的"餞行酒"。一位援疆教師臨行前,學生塞給他一袋親手寫的書簽:"老師,這里是我們的陽關,您要?;貋砜纯础?

03
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雙手緊握,淚眼婆娑,千言萬語卻化作沉默。某位老兵與戰(zhàn)友分別時,顫抖著舉起軍禮,淚水滴落在作訓服上。
高鐵啟動的瞬間,車窗外的身影逐漸模糊,正如古人所說:"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04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
出自唐代王昌齡的《送柴侍御》,以豁達之筆慰藉離愁。
雖分隔兩地,但云雨同天,明月共照。
疫情期間,海外游子與家人云端相聚,屏幕兩端同時舉起酒杯:"山河遠闊,人間星河,愿你我皆安。"

05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出自唐代杜牧的《贈別》,將離情寄托于物。蠟淚點點,如同離人未落的淚。
某位母親送女兒留學時,在行李箱夾層縫了一塊故鄉(xiāng)的泥土:"媽媽不能陪你去,但這片土地會替我守著你。"飛機沖破云層時,女孩摸著口袋里的小布袋,指尖傳來微微的暖意。
06
離別是生命的暗紋,交織出歲月的經緯
古人以詩詞寄離愁,今人用車票、機票丈量思念。
離別從未因時代改變而失去重量,它始終是生命中那道最深的褶皺。
或許正是這些無法忘懷的離別,讓我們在重逢時更加珍惜——就像杜甫詩中所說:"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熱門跟貼